高中文言文阅读小训练
1. 求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答案 20、黄庭坚论书法 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 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为我的话对吗? 3.字写得好。 21.李泰伯改字 1.①做郡太守 ②水浩大的样子 ③停 ④改换 ⑤大 ⑥问 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1“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22.龚遂为渤海太守 1.①同时 ②同“擒”③推荐④符合⑤周济、体谅⑥同“悦”⑦打发(他们)回去⑧撤去⑨能⑩亲自○11小牛○12督促 2.①你想用什么办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满足我的心意?②如今想要我战胜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③发信告诫下属各县;④龚遂便打开粮仓将粮食借给贫穷的百姓。 3.指工商业。 23.里社祈晴文 1.①被②希望③将④过分⑤希望⑥如果⑦无⑧体谅 2.①将用它来使家庭富裕;②神为什么不马上向天帝报告而阻止它?③百姓认为他们(昏庸)不值得怪罪,所以不去怪罪他们。④神耳聪目明而且仁慈,为什么要效法昏庸官吏的行为而不想拯救百姓并使他们活下去?⑤不像官吏暂在位置上,不久就有人代替他而不连续做下去。 24.赞刘谐 1.①讥笑②这③改变 2.①偷来三四句孔子的语录;②那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并站起来;③然而怎么知道他说得这么深刻啊! 3.①门生②白白地③只胡④空的 4.羲皇以上的圣人整天生活在黑暗中。 25.邴原戒酒 1.①聚集②了 2.①背着书箱步行;②只怕因此荒废学业。 3.② 4.说明邴在是能喝酒而且喜欢饮酒的人,不喝是强制自己。 26.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1.①限制②有人③就④送给⑤超过⑥专心⑦泪⑧生活⑨工作、职业 2.①心目中没有接受教育(的念头);②没什么可以用来安慰我的;③你为什么十分的愚笨啊!④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⑤亲自种田。 3.③ 4.①小孩要有良好的环境;②对孩子不能不讲信用。 27.匡衡凿壁借光 1.①当地②感到奇怪③借、助 2.①匡衡便给他做雇工而不求报酬;②当时的人就是如此敬畏匡衡;③匡衡便去跟他论理并追问。 3.临走时的狼狈相。 28.青文胜为民请命 1.①做官②靠近③准备④同情⑤县⑥祭 2.①(A)②(B) 3.①每年遭遇水灾;②死者接连不断;③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④用公田一百亩来养家糊口。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29.金农与苍头 1.①就②雕刻③只是④因为⑤刻 2.(苍头)所构思的砚台式样很高雅。 30.康德涵救李梦阳 1.①接近②使……摆脱③转达 2.①康德涵不跟他交往;②我屈服于一个刘瑾,而能使好朋友活命,天下与后世的人大概会谅解(同意)我的! 31.陈章侯蔑视显贵者 1.①依靠②讨取③即使④已经⑤给 2.①喜欢跟酒打交道;②周济他们的穷困生活;③一个品质恶劣的显贵的人。 3.字画。 32.李西涯与程篁墩 1.①正当②恰巧③对子④武士的头盔⑤著名 2.李西涯做了宰相而管理国家大事。 3.美丽的花纹 4.丝缕;引申为管理政事。 33.杨万里忧国 1.①好②掌权③托④忿恨⑤心里不快⑥立刻⑦立刻⑧国家⑨字 2.①想搜罗四面八方的知名人士来辅助他;②都是韩※胄掌权的日子;③专权无视皇上。 34.专力则精,杂学则粗 1.①流行、盛行②词学③感到震惊 2.①他追求多种才能,看到人家有一项专长就也想兼而有之;②戴东原把凤喈的话告诉我(见,我)。 3.② 4.专力则精,杂学则粗。 35.余文坼意外遂愿 1.①幼时失父亲②客居③甜④美味⑤商人、买卖⑥藏⑦油⑧到⑨满 2.①正在因为行期被阻而闷闷不乐;②书架上的书全读完并化为腹中经纶。 ┱┈『么』~(450581955) 19:22:03 36.黄鲁直敬重苏轼 1.①同“悬”,挂②门生,即学生③罢了 2.①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尊敬地打躬作揖;②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 3.② 37.苏轼私识范仲淹 1.①京城②山东地方③私下、内心④死⑤已经⑥泪⑦大概⑧同“又” 2.①小孩子何必知道它呢?②那老先生认为苏轼的言论与众不同,所以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③当时虽然未能全部弄清。 3.② 38.金农为盐商解窘 1.①作客②依次③编造④贴切⑤风景 2.①互相争着邀请(金农)前往;②众人人为金农知识广博;③第二天指导一千两银子赠送给金农。 3.①江南;②因为“夕阳返照”。 39.张明善讥张士德 1.①吉利②结束 2.①抢夺百姓土地,用来扩大(自己的)园林;②大肆挥霍设宴及娱乐;③让歌女弹唱;④最终也不敢(对张明善)怎么样。 3.双关;冻杀万民都地你。 40.蔡邕听琴 1.①命名②屏风后③暗暗地④退⑤惊动的样子⑥微笑的样子 2.①等到(他)去时对方已喝得酒酣耳热了;②蔡邕一向为乡里人所推崇;③蔡邕一一把全部情况告诉对方;④这难道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 3.蔡邕精通音律,善于辨识琴声。 41.苏东坡北归 1.①跟随②拱手③写 2.①在乡村旅店中稍作休息;②做官的人是谁?③我听说有人千方百计伤害你;④我是老天爷保佑好人。 3.贬官到南方去的人几个活着回来的。 42.郑玄对应劭 1.①同“邀”②集合③争着④依附 2.①于是请(郑玄)登上大堂并上座;②不认为他是知识渊博的人;③都出于问题之外(意为知识渊博);④没有人不感叹佩服。 3.嘲笑应助连儒家的基本规矩都不懂。 43.冯梦龙补《西楼记》 1。.。 2. ~~求~~《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的部分答案 以下仅供参考(一)以形析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再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 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 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 “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 (二)以音猜义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顿”通“钝”。 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04年湖北卷试题)。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三)温故知新法。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 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 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 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 如“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的本义。此句中的“履”应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伸为“走过”、“经过”或“实行”的意思。 再如:富人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05年重庆高考试题)“质”字,已学过的有“做人质”“做抵押品”的意思(“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即为明证),全句意为“有富人不占有田籍却以别人的田券作抵押霸占土地万亩”。又如,高考题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A、讽帝大征四方寄技 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C、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考查的这几个实词确实是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或曾在课文中见过,或在常见成语中使用,我们完全可以比照相关的句子去理解:A项中的“讽”比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B句中的“哂”比照“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项中的“遇”比照“遇臣甚厚”,(《陵信陵君窃符救赵》),D项中“务”比照“除恶务尽”等等。 它们各自与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或成语相同的词意思一样,然而,毕竟本题有一定难度。C项中的“遇”解释为“优待”似乎也正确,无论是“遇臣甚厚”还是“每遇人尽礼”,“遇”句都有“优待”之意,但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加以辨析解决:一是“遇”这个词本身不含“优”的意思,只是对待;二是联系原文段上下文来看,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 所以“遇”应为“对待”的意思,故C项解释是不正确的。 (四)以今推古法,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 如、前面例句中的“疏”字,在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疏通”“疏导”“疏浚”等词,这些词中的语素“疏”,与“通、导、浚”都是同义并列,因此,“疏”解释为“通”,这样“疏八珍之谱”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可以喻大 ( 喻:比喻)(2005年辽宁卷高考题选项)现代汉语有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其中“喻”均是“明白、了解”的意思,选项文句意为“(我陈述的事情虽然小),但道理可以和大事相通。” 故选项解释是错误的。 (五)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是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 3.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求原文 不要翻译 1、李邕鉴真迹 萧诚自矜札翰,李邕恒自言别书,二人俱在南中,萧有所书,将谓称意,以呈邕,邕辄不许。 萧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数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萧诣邕云:”有右军真迹,宝之已久,欲呈大匠。” 李欣然愿见。萧故迟四旬日,未肯出也。 后因论及,李故请见,曰:”许而不去,得非诳乎”萧于是令家童归见取,不得,惊曰:”前某客来见之,当被窃去。”李诚以为信矣。 萧良久曰:”吾置在某处,遂忘之。”遽令走出。 既至,李寻绎久,不疑其诈,云是真物,平生未见。在坐者咸以为然。 数日,萧默候邕宾客云集,因谓李曰:”公常不许诚书,昨所呈数纸,幼时书,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 “邕愕然曰:”试更取之。”及见,略开视,置床上,曰:”子细看之,亦未能好。” 《封氏闻见记》 2、范仲淹以工代赈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歳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歳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官政一3、贪官不如盗贼 雷于粤为最远郡。 崇祯初,金陵人某,以部曹出守。舟入江,遇盗。 知其守也,杀之,并歼其从者,独留其妻女。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持牒往,而群诡为仆,人莫能察也。 抵郡逾月,甚廉干,有治状,雷人相庆得贤太守。其寮属暨监司使,咸诵重之。 未几,太守出示禁游客,所隶毋得纳金陵人只履,否者,虽至戚必坐。于是雷人益信服新太守, 乃能严介若此也。 亡何,守之子至。入境,无敢舍者。 问之。知其禁也,心惑之。 诘朝守出,子道视,非父也。讯其籍里名姓,则皆父。 子悟曰:”噫!是盗矣!”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监司曰:”止!吾旦日饭守而出子。” 于是戒吏,以卒环太守舍,而伏甲酒所。旦日,太守入谒,监司饮之酒,出其子质,不辨也。 守窘,拟起为变,而伏甲发,就坐?之。其卒之环守者,亦破署入。 贼数十人卒起格斗,胥逸去,仅获其七。狱具如律,械送金陵杀之。 于是雷人之乃知向之守,非守也,盗云。 东陵生闻而叹日:”异哉!盗乃能守若此乎?今之守非盗也,而其行鲜不盗也,则无宁以盗守矣!其贼守,盗也,其守而贤,即犹逾他守也。” 或曰:”彼非贤也,将间而括其藏与其郡人之资以逸。”曰:”有之。 今之守亦孰有不括其郡之藏若赀而逸者哉!”愚山子曰:”甚哉,东陵生言也!推其意足以砥守。” 4、宰臣善辩文公(晋文公)之时,宰臣上灸而发绕之。 文公召宰人而谯”读音qiao四声,责问)之曰:”女”通‘汝’)欲寡人之哽邪?奚为以发绕灸?”宰人顿首再拜请曰:”臣有死罪三:援砺”读音li四声,磨刀石)砥”读音di三声,磨)刀,利犹干将”读音gan、jiang一声,古代善铸宝剑的人。这里指利剑)也,切肉断而发不断,臣之罪一也;援木而贯脔”读音luan,二声,肉块)而不见发,臣之罪二也;奉炽炉,炭火尽赤红,灸熟而发不烧,臣之三罪也。 堂下得无微”隐匿,暗中)有疾臣者乎?”公曰:”善!”乃召其堂下而谯之,果然,乃诛之。 5、严母教子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 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 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 时铨及小奴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工,令小奴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及小奴无褴褛状。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 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日:”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6、阿留传 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之。 尝试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人怒之,则帚掷地,曰:”汝善是,何烦我为?”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 问之,则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龙钟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 家蓄古尊、彝、鼎、敦数物,客至出陈之。留伺客退,窃叩之曰:”非铜乎?何黯黑若是也?”走取沙石,就水涤磨之。 短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 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文言文练习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背诵和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以及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必修课教材的整体安排,本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在小学、初中的阅读教学中就训练过.高中阶段,课文的难度增大了,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 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是恰当概括的前提;把握住关键语句,对保证概括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意义.对内容要点的概括,离不开一定的分析.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文章内容的分析,则离不开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对表达方式的理解.。 5. 【《三上》文言文阅读训练】 原文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时尝③语④僚属⑤,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⑥,上厕则阅小辞⑦.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⑧,闻于远近,亦笃学⑨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⑩尔.注释 (1)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 (2)西洛:西京洛阳. (3)尝:曾经. (4)语:告诉. (5)僚属:官府的辅助官. (6)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 (7)小辞:指短小的诗词. (8)琅然:声音清脆. (9)笃学:十分好学. (10)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 (11)经史:经书和史书. (12)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 (13)因:于是.译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没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僚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歌、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离开书的时候. 谢希深也说: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此等之处可以构思吧.感悟 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告诉我们:成功来自勤奋,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6. 高中语文应怎样练习 我也是一名高二理科生,语文成绩在年级中也在上游,以下是我的学习语文的方法:首先是参考书,在我看来除了学校指定使用的参考书外,还应准备两本参考书.一是《文言文全解》,像这种书有很多种的版本,应根据自己所用的语文教材来选定用什么版本的.一般来说,一本文言文全解会涵盖高中三年所有的文言文.在使用它时可以采取这个办法:首先通读全文读熟来,之后再对照原句下面的翻译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如此反复几次,你就能理解句子的意思,这样一来,对你来说无论是理解文章还是背诵课文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语文考试中,文言文多数是出课内的,只要懂得了课内的文言文基本上就没问题了.若是考试时出了课外古文,也不用担心,里面重点字词的用法多数同课内古文用法一致.二是高考总复习使用的语文参考书如前面那位说的《5年高考3年模拟》、《三年高考二年模拟》(我现在正在使用,是老师推荐的,效果不错)等等.至于像你说的王后雄,用它来练数理化还行,但是语文也用它就不太好了.从高一考到高二,你也应发觉了,其实语文考试中用到的课内其实很有限,出题都是按照一定的板块模式来的.语文书内的课文只是在锻炼我们学习语文的能力.所以王厚雄之类的参考书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在《5·3》或《3·2》中对考题都有详细的分类,以及解题的思路与套路(此处我就不再细说,前面两位说的很清楚了),那时你就能根据自己的弱项进行训练,我相信一定会有成效的!画外音:想你们北方那边学习都很紧张,我在山东的姐姐说她们6:30——7:00左右就上课了,休息一定很不够吧!希望我的方法对你来说有效,能减轻一点你的负担,数理化是很耗脑细胞的.愿你在2012的高考中能取得一个自已满意的成绩。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陈章侯蔑视显贵者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科头③裸体,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④,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①诞僻:怪僻。②搦(n u):握。③科头:不戴帽子。④拂然:甩动(袖子)的样子。 [文言知识] 说"致"a"致"是个多义词。一、指"送"。上文"人所致金钱随手尽",意为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面致"即当面送上。二、指"表达"。"致意"、"致谢"中的"致"即是。今人写信,末了常有"此致敬礼",意为以此表达我的'敬意。三、指"招引"。如"致百鸟至",意为招来数百只鸟。四、指"尽"。成语"专心致志"中的"致"即是。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藉 ②索 ③虽 ④既 ⑤施 2.翻译:①好游于酒 ②周其乏 ③一龌龊显者 3.上文"笔墨"是指 32.李西涯与程篁墩 阁老①李西涯、学士②程篁墩,成化③间各以神童举于京。方朝见,适直隶④贡蟹至焉。帝即出一对试之云:"螃蟹浑身甲胄。"程对曰:"凤凰遍体文章。"李对曰:"蜘蛛满腹经纶。"后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程则终于学士,以文章名世。然偶尔一对,而终身事业见之也。 (选自明·郎瑛《七修类稿》) [注释]①阁老:指文渊阁大学士。②学士:指翰林学士。③成化:明宪宗年号。④直隶:京城地区。 [文言知识]说"举"。一、指"推荐"。上文"举于京",意为推荐到京城。二、指"举起"。《赤壁之战》:"中江举帆。"三、指"攻占"。《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四、指"全"。《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成语有"举国上下"。它还作"发动"、"聚合"、"行动"等解释。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方 ②适 ③对 ④胄 ⑤名 2.翻译: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 3."文章"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 4."经纶"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 ;它跟李西涯后来的官职有什么关系? 杨万里忧国 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②。孝宗③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④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⑤。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⑥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偏:固执。③孝宗:指宋孝宗赵昚(s hèn)。④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⑤掖垣:泛指高官。⑥僭(jiàn):超越本分。⑦邸(d ǐ):此指官府。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⑨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文言知识]说"见"。"见"是个多义词。一、指"看见"。这是古今相同的。二、指"召见"、"拜见"。如"秦王见韩非"、"韩非见秦王"。三、指"被"。上文"由此不见用",意为由于这原因不被重用。四、指代"我",如"见赠",即赠送给我。五、同"现"。《敕勒川》:"风吹草低见牛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善 ②用事 ③属 ④恚 ⑤怏怏 ⑥遽 ⑦亟 ⑧社稷 ⑨言 2.翻译:①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②皆其柄国之日也 ③专权无上 34.专力则精,杂学则粗 词学以浙中为盛,余少时尝效焉。一日,嘉定②王凤喈(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 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 (选自清·姚鼐《惜抱轩集》)[注释]①余:本文作者清人姚鼐(nài)自称,他字姬传,是"桐城派"的杰出代表。②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③休宁:古县名,今浙江境内。 [文言知识] 说"少"。作为多少的"少",古今相同。"少"在文言中还作"年轻"、"年轻时"解。上文"余少时尝效焉"中的"少时",即为"年轻时"。贺知章诗"少小离家老大还",其中"少小"指年轻时。古人年龄在30岁之内的都可指"少年"。岳飞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头"即年轻人的头发。古语有"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少年"也指年轻人。[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盛 ②焉 ③悚 2.翻译:①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②东原以见告 3."多所舍弃,词其一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