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共18分) 1.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是( )(2分) A.肉食者鄙(bì) 溯洄从之(shù) B.牺牲玉帛(bó) 窈窕淑女(yòu) C.朝服衣冠(zhāo) 惩山北之塞(sè) D.时时而间进(jiān) 高万仞(rèn) 2.没有错别字的是( )(2分) A.即克,公问其故。 B.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 C.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D.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句中加点字解释都正确的是( )(2分)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卑鄙无耻)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而且) D.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流动,摇摆) 4.按拼音写出课文中相应的字。(4分) A.下视其zhé( ),登shì( )而望之。 B.邹忌xiū( )八尺有余。 C.叩石垦壤,箕běn( )运于渤海之尾。 D.优哉游哉,zhǎn( )转反侧。 5.文学常识填空。(4分) A.《曹刿论战》选自《 》旧传为 时期 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B.《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邹忌是 时期 国人。 C.《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 》。 D.《关雎》选自《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 、 、 三个部分。 6.翻译下列句子或短语。(4分) A.一鼓作气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甚矣,汝之不惠 D.钟鼓乐之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共42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13分)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研读甲乙两段,完成下列表格。(4分) 出自课文 主要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中心话题 甲段 议论 据事说理 乙段 《曹刿论战》 2.选出每组中加点的文言虚词与其他三句用法不一样的。(2分) ① ② ①A.亲戚畔之 B.小大之狱 C.忠之属也 D.封疆之界 ②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以天下之所顺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3.(甲)段中,作者着重从“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谈到了“人和”的重要性,然后揭示了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 。(乙)段从两个人的对话中,能够反映(甲)段揭示的这一实质的句子是 。最后以肯定的语气指出其结果的句子分别是 。 。(4分) 4.这两段都是写战争的,阐明的是同一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写出这个道理 (3分)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9分)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两斗,曲一两,相掺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 “尔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 “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家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仅怒怨相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求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注:①曲:酒母,酿酒所使用的发酵剂。②诮:责备。 ③第:只是。 ④并:连。 5.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犹水也(尚且) B.乃往诮酒家(去、到) C.尔第不循我法耳(遵循、按照) D.及于不得酒(到、等到) 6.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 何异于是 B.是我忘记下米 何异于是 C.其人善忘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D.七日而尝之 吾尝求古仁人之心 7.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3分) 8.本文中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2分) (三)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题目。(6分) 遂明国(传说中的国家名)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枭(xiāo),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 (选自《太平御览》) 9.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至于其国( ) ②啄树则灿然火出( ) 10.翻译句子。(2分) 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 11.故事中的圣人受“啄树则灿然火出”的启发,发现钻木取火。古今中外,依据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而发明创造的事例不胜枚举,请试举一例。(2分) (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6分)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宣,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店铺),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久而不闻其香”与“广起,夺而杀尉”中“而”字的用法相同。 B.“与善人居”和“居五日”中的“居”意思相同。 C.“鲍鱼之肆”代指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D.“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可译为: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1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近朱者赤, 。(2分) 1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2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无衣《诗经•秦风》 原诗 译文 岂日无衣, 谁说没有衣裳? 与子同袍。。 我们伙穿战袍。 王于兴师…, 国王发兵打仗。 倚我长矛。, 快快修理戈矛, 与子同仇…。 一齐杀向敌巢。 岂日无衣, 谁说没有衣裳? 与子同泽。 我们伙穿汗衣 王于兴师. 国王发兵打仗. 倚我矛戟, 快快修理矛戟, 与子偕作。 大家同去杀敌。 岂日无衣. 谁说没有衣裳? 与予同裳。 我们合穿衣裳。 王于兴师, 国王发兵打仗, 倚我甲兵, 快快修理刀枪, 与子偕行。 一同奔向战场。 15.“岂日无衣”改为“我有衣兮”好不好?为什么?(2分) 16.有人说这首诗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主要表现在“ ”“ ” “ ”三句,这使人想像到 的场面。(4分) 17.“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是每节诗的末句,位置互相调换一下行不行,为什么? 三、作文(40分) 人人都在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幸福有时很抽象,有时义很具体;幸福有时很遥远,有时又近在咫尺。奉献是幸福,给予是幸福,获得是幸福,享受是幸福……一句祝福的话语是幸福,一个理解的眼神是幸福。……幸福是心灵的感觉,幸福是生命的体验…请围绕“幸福”这个话题,选择你最擅长的.一种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1.C 2.C 3.B 4.A.辙 轼 B.修 C.畚 D.辗 i A.左传 春秋 左丘明 B.战国策 战国 齐 C.列子 D.诗经 春秋 风 雅 颂 6.A.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B.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C.你太不聪日月了! D.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二、(一)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记叙对活描巧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 2. A C 3.得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战争的成败在于是否得民心。(意对即可) (二)5.A 6.C 7. 社会上求学的人,忘记了主要的东西,追求次要的东西,因而求学不成功,与这有什么不同 8.舍本逐末。写成“本末倒置”也可。 (三)。①这个 ②就 10.圣人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于是就用小树枝钻木取火。 11.例:鲁班受锯齿状树叶划伤皮肤的启发,而发明锯;牛顿受苹果落地现象的启发,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四)12. B 13.近墨者黑 14.能辩证地分析这个观点,并能言之成理即可。 (五)15.不好。“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而且反映了时局的危急,修改后只剩下“关心”一层意思。 16.“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乒”之句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17.不能调换。诗歌采用重叠复沓的形式,反映了从准备到出发的过程。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课件
课件激发学生阅读诗歌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下面是我整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课件,欢迎来参考!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 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包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法。评析欣赏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雨说》教案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渭城朝雨悒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诗可以娱目、娱耳、娱心。其实,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xx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xx年随家人去台湾,19xx年开始发表作品,19xx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xx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xx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浪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分析理解诗意 1. 找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正音 2. 回忆如何赏析诗歌(出示小黑板) ① 注重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富有激情。) ② 品味重点语句,感受诗的意境。 ③ 整体朗读全诗。实现对全诗理解的升华。 (一)朗读 1.在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的音乐美。 (明确:语调、停顿、重音) 2.师配乐范读,学生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 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3.小组读。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并通过联想、想象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并且给画面起个题目。 师示范:如第五小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题目:大地期盼的春雨、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找一组学生一个描述画面,一个有感情的朗读) 3.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诗歌的写作思路。 4. 这首诗歌分为四层意思来展示,首先点明在大地最需要的时候雨来到了大地;其次点明雨的来意和雨的亲切邀请;再次点明雨的来意,要教会孩子们勇敢地笑,最后呼应开头,点明雨的祝福。 (二)品味 (过渡语: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它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它是生命的源泉。权势抓住“雨”这些特征,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自由发表见解) 2.朗读“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体会,这一节内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齐读第七、八两节,品味其中的“笑”。 体会:这两节中,“勇敢地笑”反复出现,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他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的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强调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5.最后一节中写道:“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你如何理解?“要记着,你们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显然,“雨”带来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品出这种“甜”了吗?请引用诗歌中的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6. 首诗通篇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明确:拟人的手法,读了让人倍感亲切。) 7.请阅读副标题,然后说说:这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明确:副标题便于我们理解诗的主旨。这首诗特为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作,表明了作者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同时也符合孩子的理解程度,针对性强。) (三)全班齐读,感悟全诗。 四、小结 这雨不是波勃狄伦的《苦雨》,而是甜田地叫着孩子乳名的、使大地长出甜甜的苹果的甜雨;不是余光中春寒料峭的《冷雨》,而是充满“温声细语”、充满“爱心”的暖雨;不是范仲淹“连月不开”的霏霏“淫雨”,而是脚步轻快、其润如酥的喜雨。这雨滋润大地,使万物欣欣向荣。这雨带来了充满希望的春天,充满快乐的四月,而不是艾略特所抱怨的“残酷的。四月。这雨“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又亲近人们,带来了笑声和歌声,这雨使天地人和谐交融在一起。这雨带来的春天,是纳斯鸟语花香的“甜蜜的春天”。“雨”对少年儿童“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话对“雨”说吗?请简要说说你的想法。 五、作业: 1以“我对雨说”为题写一首诗,仿照本诗的结构回答雨说。 2 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散文,体会这两种体裁的区别。 3 选取两个画面进行生动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