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说唐武则天

时间:2025-01-17 12:44:54编辑:花茶君

百家讲坛的蒙曼说武则天.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大气磅礴的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她是怎么样从唐太宗的才人变成唐高宗的皇后的?她为什么要突破人伦的底线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女?她怎么能够在一个千百年来都由男人统治的世界里,成为一代女皇?她的大周王朝如日中天,怎么又会及身而止,不能传之后世 ?她推翻了李唐王朝建立了武周王朝,为什么李唐的子孙又始终对她尊奉有加,把她当做自己的皇帝?一千三百年来,她是历史也是传奇,她的历史功过,犹如那块无字碑一样,任由后人评说。作者简介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2002年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及中国古代妇女史。著有《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发表论文《开天政局中的唐元功臣集团》、《公主婚姻与武周以后的政局》、《唐代长安的公主宅第》等。


如何评价百家讲坛蒙曼的《武则天》系列?

虽然麟德元年上官仪被诛后,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上元元年更是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何手握大权独断专行的武则天却没在唐高宗活着的时候任命过任何一位宰相或大将?为何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只是被唐高宗“略施行之”?为何武则天要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敢将于自己有恩的李义府袁公瑜等人追封?唐高宗对武则天真的是“言听计从”吗?

事实上想要知道唐高宗对武则天究竟有多“言听计从”,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武则天究竟都让唐高宗做了什么。

首当其冲便是废后未遂一事。

但凡是对这段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这场废后风波的导火索便是麟德元年宦官王伏胜的告密,称武则天大行厌胜之事,然后宰相上官仪借机向高宗提出了废后一事。然而细心一点的人就能发现,掀起这场风波的上官仪和王伏胜有着一段相同的履历:此二人皆曾是高宗长子、废太子李忠的幕僚。李忠封陈王的时候,上官仪任陈王府咨议,王伏胜为陈王府内侍。

而纵观历朝历代的宫廷事件便能知道——一旦皇后被废,那么她所出的太子的地位也就随之不保。所以武后若是被废,那么她亲生的太子李弘以及其余三子将会面临何种境况已是不言而喻。上官仪身为宰相,又岂会不知此理?然而在这紧要关头,上官仪不仅不力劝高宗以保太子,反而如此积极主动地提议废后;而王伏胜告发皇后,其用意又是何在?这种种举动不得不令人疑窦丛生,所以紧接着许敬宗向高宗举报说上官仪、王伏胜暗中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不轨,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唐高宗的废后未遂一事看似是以武则天的大获全胜为告终——因为上官仪被诛,武则天也赢得了“垂帘听政”的机会,甚至与高宗并称为了“二圣”。然而这“二圣”的称呼并非前无古人之举,隋朝的独孤后就因为经常与隋文帝谈论政事,“往往意合,宫中称为二圣”。且再仔细看一看随后上任的宰相名单,就可以知道武则天的这场“胜利”以及所谓的大权在握,不过是笑话一则。

乾封元年刘仁轨拜相,紧接着戴至德、张文瓘、郝处俊等人相继拜相,上元中来恒、薛元超、李义琰也拜相了。这几位宰相除了戴至德、张文瓘与武后并无甚恩怨情仇外,其余几位可都是与武则天结过不小的梁子的。

比如刘仁轨,高宗一朝的重要人物,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既是唐高宗的肱骨大臣也同样是军事方面的代表人物,只可惜与武则天的爱将之一李义府是死对头。

比如郝处俊与李义琰,这二人在唐高宗因为风疾想要逊位于武后的时候是一唱一和,三言两语便让高宗打消了这个念头。

处俊对曰:“尝闻礼经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则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违反此道,臣恐上则谪见于天,下则取怪于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伏乞特垂详纳。”中书侍郎李义琰进曰:“处俊所引经旨,足可依凭,惟圣虑无疑,则苍生幸甚。”帝曰:“是。”遂止。(《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四》)

又比如来恒,其弟便是著名的反武派前宰相来济;再比如薛元超,其父薛收乃是唐太宗的十八学士之一,姑姑薛婕妤则是唐高祖嫔妃。薛婕妤因为“妙通经史,兼善文才”,高宗年幼的时候曾“从其受学”,对其“礼敬甚重”。薛元超本人尚和静县主,一家人可谓是与李唐皇族关系密切非常。

更不用说军事上的诸位大将了。刘仁轨自是不用再提,裴行俭也是著名的反武派人士之一,还有王方翼,人家可是被武后取而代之的王皇后的族兄,薛仁贵更是唐高宗一手提拔上来的,还有程务挺、李孝逸等等这些尽与武则天不是一条心的。而武则天的另两位爱将袁公瑜与崔义玄,倒是在军事上还算有点本事,只可惜是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

即便是武则天后来绞尽脑汁上书的建言十二事,唐高宗的反应也不过是“皆下诏略施行之”——好不容易搞出来的政令不仅要通过唐高宗的同意才能施行,而且还只是“略施行之”,可见武则天的意见对于唐高宗来说根本就是无足轻重。

事实上,与臆想中的唐高宗对武则天言听计从的场景截然相反,史书中处处可见的是武则天在一心讨好着唐高宗,小心揣摩着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唐高宗一心想将母亲长孙皇后的亲蚕礼发扬光大,所以与王皇后从不举行亲蚕礼截然不同,武则天的亲蚕次数堪称是有唐一代之最。知道高宗提倡节俭,所以武则天主动将皇后裙子上的十三个褶子改成了七个。知道高宗不会任外戚坐大,所以武则天身为昭仪的时候就特意写过一篇《内训》,当了皇后之后更是制出一部《外戚诫》,还“以身作则”,并“以身作则”,唐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家人在朝堂上不见踪影,直到唐高宗驾崩,武则天这才有机会将武家的人一个个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职上。

我们甚至还可以在高宗一朝的重臣花名册中扒拉一下,瞅瞅朝中究竟有哪位宰相是武则天钦点的,又或者有哪位大将是武则天任命的,借机欣赏一下唐高宗对武则天究竟是怎样一种“言听计从”的法子,顺便再观摩一下武则天又是如何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

只是可惜的很,翻遍史书看到的却是当年力挺武则天登上后位的那些人,除了许敬宗外没一个落着了好下场,倒是那些屡屡被武则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备受唐高宗的青睐。

例如,武则天当年恨王皇后与萧淑妃恨得非得将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后对其子女家族的种种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独拿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没有办法。是武则天宽宏大量吗?史书中可是明载了她对王方翼“欲因罪除之,未得也”的经过。然而,当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的时候,“生杀予夺”的武则天除了眼睁睁地看着,还能做什么?

又如,长孙无忌对武则天立后一事多有阻挠,武则天对此也暗恨在心。虽然长孙无忌最后失势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时间,长孙无忌的嫡孙长孙延便回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员。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则天称“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唐高宗便下诏追复了长孙无忌的官爵,将之陪葬昭陵,又命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国公。而此时“把持朝政”的武则天又在哪呢?

再如,扶持武则天登上后位有功的李义府、袁公瑜、崔义玄等人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的时候,“大权在握”的武则天又做了些什么呢?为何只能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想起来这些人“在永徽中有翊赞之功”,这才大肆追封一番?

想来武则天若是真的对唐高宗有那么大影响力的话,真的是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话,那么想必处理掉王方翼、长孙延这些人绝对不在话下,而将李义府、袁公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举手之劳。然而纵观史书,唐高宗发话的时候偏偏看不到武则天的身影,唯有等到高宗不在了,武则天才敢出面收拾这些曾经恨之入骨之人,追封当初于自己有恩之人。

至于唐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则天究竟能对军国大政了解多少,又有多少置喙的权利,实际上通过她当政后的种种政策便能略知一二了。

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为了独揽大权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将泰半精力都放在了铲除异己上,致力于平息徐敬业、琅琊王李冲等人的内乱。而面对边境上的突厥叛乱,武则天则奉行了消极放任的应对之策,除非突厥南犯到极有可能威胁自己统治地位的时候,武则天才会派将抵御。

如果只是清除异己也就罢了,只可惜偏偏武则天自己又没有那份军事才华,只知道将高宗留下来的那些高级军事将领,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李孝逸、张虔勖、泉献诚等人杀光,流放光,却不知道怎么才能打胜仗。而武则天亲自任命的那些将领,也都是些无军事指挥才能的平庸之辈,或是不懂兵事的诸武子弟,如武重规、武攸宜、武三思、武懿宗等;或是其嬖臣,如薛怀义等;或是被认为可靠的文臣,如魏元忠、狄仁杰、韦待价等;即便是真正的武职将官,也是临阵怯懦者如淳于处平。

再加上缺乏长远有效的战略构想和军事部署,这便导致了武周时代动辄可见上十万的军队,在一群庸将的指挥下沦为无数炮灰。武则天也因此一度企图以物资、金帛、和亲换取苟安,然而由于并未认清突厥的真正意图,武则天派自己的侄子淮阳王武延秀前往突厥迎亲时,反被默啜借口武延秀并非李唐皇族子弟而拒婚——好不容易推出的一个和亲政策,居然被羞辱不说,最后还能沦为突厥出兵的借口。武则天的“军事才能”,简直就是惨不忍睹。

所以武周时期的版图硬生生是比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缩水了近五分之一,而武周时期的边境也堪称是安史之乱前最烂。可见唐高宗在世的时候,武则天根本就不曾接触到真正核心的军国大事——不然在长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下,武则天的军事水平又怎会如此的不堪入目?


蒙曼说唐 武则天

1天至少读1本书打卡837天


书名:《蒙曼说唐-武则天》

分类:历史人物分析

分享:

作者蒙曼教授。她分析了武则天的一生,并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总结了她的功与过。


蒙曼通过分析觉得武则天的一生之所以是这样的呈现主要还是因为性格,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她认为武则天的性格魅力很明显,个性矛盾也很明显。一方面很自信,在男权社会敢于以女人之身改换天命,当上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可见她强大的自信和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受时代的局限,武则天的内心深处还是知道自己的行为有悖传统,所以充满了不安全感,总想证明。正是她的这种矛盾的心理所以才会一方面广纳人才努力发展社会经济和政治,另一方面又刑罚严苛,做出很多残忍的行为。


蒙曼在最后总结了三个问题,并且给出了她自己的答案:


武则天为什么能够当上皇帝?

因为时势创造英雄;性格决定命运。


武则天为什么失去皇位?

人是时代的产物;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权力结构,但是很难突破文化传统。


武则天亡国之后为什么没有被彻底打倒?

因为武则天回归了妻子与母亲的身份,奠定了她在唐朝的地位;同时她的丰功伟绩也奠定了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说完正事,我想说说读完整书的情感感受,跟着蒙曼的讲解看着那一出出一件件,我仿佛看的一个女人在跟一个时代的男人抗衡,各种讨伐、诋毁,甚至可能是谩骂,而她没有歇斯底里,只是默默的记在心里,然后再回去想办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权力。等到时机成熟,直接称帝,让那些当初看她不顺眼的人也只能跪拜。这种胸襟,这种隐忍,这种城府,也难怪几千年的历史只出了她一位。返回头想想自己,被不相关之人当面冤枉几句,我都曾被气的发抖,还是嫩哪。


武则天真是现实版的“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蒙曼说唐:武则天怎么样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灿若星河,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任谁都要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一笔,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无疑给我们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关于她的故事,她的传奇鲜艳依旧。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用在武则天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从小就继承了父亲武士彟勇于冒险,喜欢挑战,富有野心的性格的武则天在踏进皇宫之时就决心以此改变命运,临行前她对哭啼的母亲说道:“见天子庸知非福。”可这世间的事往往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十二年的宫廷生活没能将武则天送上枝头,她依旧是进宫时的才人。十二年的悠悠光阴,将十四岁的少女变成了二十六岁的少妇,二十六岁在当时来看早已是青春不在。都说“一如侯门深似海”,何况是不受宠的情况下,枯燥孤独的生活,匆匆消逝的岁月,理应消磨掉这个女人所有的理想,现实的打击理应磨平她的棱角。在唐太宗百年之后,她理应在感业寺,在青灯古佛旁了此残生。可这个女人不是一般人,不走寻常路。
在唐太宗的病榻旁照顾之际,武则天邂逅了这个改变她一生命运的男人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她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个男人身上。“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多么情真意切的诗句,我看着都不由的为之心酸动情,更何况多情柔弱的李治呢?武则天实现了人生的一次华丽转身,由唐太宗的未亡人变成了唐高宗的昭仪。这样的事我认为只存在二次元的世界,可偏偏发生在了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王朝,发生在了武则天的身上。恰恰因为这是开放包容的唐王朝,女主角是不服输,不向命运低头的武则天,遇上的是软弱多情的李治,还有王皇后的鼎力相助,一切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促成了这样的一幕大戏。而且这场戏刚刚拉开帷幕,后面还有更多的不可思议,还有更多的离经叛道,还有更多的厚重苍凉。
第二次进入皇宫就成了她十二年也没有达到的昭仪,此时的她少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张狂,多了一份女人的成熟,懂得韬光养晦,避其锋芒。她在暗暗较着劲,昭仪满足不了她的野心,她要成为母仪天下,发号施令的皇后。为了这个目的,不惜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后宫的风云变幻已经让我觉得不寒而栗,武则天与外廷大臣之间的较量跟让人拍案惊奇。李治为了摆脱朝廷重臣的控制,与武则天站在了统一战线上,长孙无忌、褚遂良、来济、韩援等等大臣纷纷倒在了这场政治漩涡之中。武则天如愿以偿的坐上了皇后,尝到了权力带来的快感的她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欲望就是个无底洞,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刻。
武则天在儿子与权力之间她选择了权力,在67岁时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她是一个称职的皇帝,她所开创的时代,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天下所有的男人都臣服在一个女人的脚下,何其威风,何其霸气。这样的臣服不仅仅是畏于女皇的权威,还有女皇的个人魅力。她知人善任,广纳贤才,智慧精明,精通书法诗文,这样的女皇才使得身边聚集了大量的人才。无论武则天在种种方面遭受世人诟病,但对于她在治理国家方面做出的种种成就还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武则天不管再强势,再敢突破传统,可她究竟是女人,还是一个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女人。登基后的她越发缺乏安全感,她不断地更换国号,不断的给自己称帝的合理性寻找理由,任用酷吏长达十四年。她是心虚了,害怕了,一向不可一世的武则天居然在嵩山投置了一块亦是赎罪亦是祈福的金简。说到底,她始终都是女人,她会害怕,会孤寂。即使掌管一方天下,站在权力巅峰,也需要温暖,需要被人呵护,我想这也是她宠幸男宠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不仅仅是淫乱。
从才人到昭仪,从昭仪到皇后,从皇后到女皇,武则天走了五十三年。期间几多心酸、几多血泪、几多付出才铺就了这条通天大道,可是这条大道底下又埋葬着多少性命、多少冤魂、多少不堪。世人敬佩武则天是因为她创造了一个传奇,开创了一个时代,世人诟病武则天是因为这个传奇背后所承载的污秽苟且。武则天的一生都在与传统较量,她看似是成功了,她突破了太多传统的伦理道德,突破了一个男权社会对女人的最大容忍限度。可到最后,她自己把她亲手缔造的这一切都还给了传统。取帝号,与高宗合葬于乾陵,武则天还是与这个世界和解了,她做回了李家的媳妇。这样的选择或许有些悲凉,但其实也是最好的结果,武则天的奋斗史只是她一个人的奋斗史,不是社会的奋斗史,前无古人,后也无来者。一个人的力量,即使你是超人,也拗不过传统。
历史的本来面目随着光阴的流逝渐行渐远,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武则天的故事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上演着不同的版本,现今各种影视作品中的武则天也是五花八门。武则天到底是怎样的?我想这样的命题无需追问,伫立在乾陵的无字丰碑不就是最好的回答吗。


上一篇:成都理工外国语学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