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发展方向大众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普通高校在校人数已由1998年的340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718万人,2002年更达到14.8%。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化”。二、办学方式多元化。现在除国立大学外,还有民办大学,一些国立大学的内部可能会出现相应调整,出现“一校两制”甚至“一校多制”的现象。二是投资渠道多元化,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1年,我国高等学校新增加的教育投资,80%来自银行贷款和社会力量投入。三、办学模式市场化。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校价值的确认越来越偏重于社会的认可,高校正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并最终完全融入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越来越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四、办学途径国际化。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高等教育将更加广泛地参与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服务竞争。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国际化交流合作空前活跃。五、办学手段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高校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并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多媒体教学、数字化校园、网上大学已被人们熟悉,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全面的信息化。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50%,高等教育已入大众化体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最好的一个指标就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情况,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表明国家为高等教育阶段的适龄人口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率。改革开放以来的前2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总体处于稳定增长态势,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幅度显著。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6%。我国高等教育将持续向前迈进,实现高水平、现代化、创造型的高等教育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将会继续向实现高质量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前进。国家将重点建设几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加强大学之间的支持和写作;培养模式实现多样化;实现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科技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技术服务等不同层次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形成合理的分工,并与教学相结合,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知识生产体系:创设整体育人环境,使所有大学的质量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将逐渐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式,成为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未来我国将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更多地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来发展和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建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高等学校。此外,国家也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开发创业的能力,使毕业生不仅是就业者,而且成为就业机会的创造者。让每所高等学校既有时代特征,在办学模式、优势学科、学风校风等方面又有自己的特色,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更具创造性。——更多数据来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高等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高等教育要怎样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1、一流大学国际化早在1985年清华大学便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并提出力争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北京大学也提出力争203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是高等院校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政策的规划方向。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 计划”)提出: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提升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水平。《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提出:推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在若干政策的支持与推动下,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将朝着国际化发展。2、校企协同育人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困难,大学生的工资甚至不如一个农名工,这让社会也开始反思高等教育的价值。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不仅缓解了就业困难的难题,同时也一定程度降低了教育成本,提高了教育质量,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校企合作育人其实是教育重心的一个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重视的是学分,主要学习课本理论,校企合作的高等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将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及时转化成教学内容,企业、事业单位成为大学生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培养一批与岗位相适应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