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半个中国的”四大神医“被曝光,你身边有被电视医药广告骗过的人吗
现在的电视上面的医药广告是真的不能相信,但是老年人的判断力是有点的弱的,相比于我们这一写的年轻人,他们总是容易轻信这一些的医药广告,我身边就是有这样的案例,自己的亲戚都有上过当的,有的还是屡次上当,真的是很痛恨这一些的虚假广告,电视台为了钱也是没有任何的底线,在这样的医疗保健品上面大肆的做文章来吸引大家来买,造成的后果其实就是没有效果,而且老人自己还有强烈的心理作用,很相信这样的医药广告。不管旁人怎么劝都不肯听,我生活中就遇到这样的医药广告骗人的事情。血糖仪广告骗人这个是一个自己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自己的一个亲戚,算是远房的亲戚在这边暂住,年纪比较大了,论辈分也是爷爷那辈的,他就是看了这样的广告深信不疑,觉得这个很有效果,所以就是一直想打电话购买,最后我们也劝不住,他打电话购买了这个血糖仪,可是就再也没有音讯了,他通过银行转的钱之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了,完全就是在骗人,老人还是相信会寄过来,可是再也没有消息了,这个我想是最卑劣的手段了,一个血糖仪也就几百块钱,这一些商家好歹发一个回来啊,完完全全的骗子就将钱骗走了,不发货的。这个是最多的,所以大家在电视上面千万不要轻信这一些的骗子,很垃圾。养生药骗人依旧是很多的养生的专家在电视上面装模作样的说养生的道理,然后突然话锋一转就是给大家推销一些的保健养生的药,而且价格很低,这个时候自己身边的亲戚又上当了,就是轻信这样的低价的养生药,所以就也是打电话填了一系列的知识,而且是要求货到付款,这个是没错,但是当真正收到东西的时候,货到付款需要付的钱就是有很多的额外的钱,各种各样的费用,不买还不行,当时是果断的报警了,警察一来,我们也不需要做什么辩解,打开电视,那个广告还在放,这个送货的也没有办法,因为只是负责送和收费,别的都管不了,所以只能是离开。我在遇到这个骗子的时候真的是觉得自己的三观被刷新了,骗子还能这样玩?现在的医疗保健养生的骗术是很多很多的,所以自己即使是懂得辨明真假,自己家里的老人也没有办法辨明的,因为他们总是会轻信这一些的广告。所以还是希望电视台不要老师放这样的广告出来。
诈骗半个中国的”四大神医“被曝光,你身边有被电视医药广告骗过的人吗?
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很多无良商家都开始利用媒体平台来对自己的虚假产品进行宣传和炒作。不仅夸大了其药效,而且对其价格也进行任意哄抬,并且有的商家利用明星效应来扩大自己产品的知名度。说起卖药,就让我想起前几年我们本地的某电视台,经常利用空挡来对医药广告进行滚动播出。其中一个广告对某种药酒的宣传程度超过了其他药品广告, 将药效夸大到神乎其神。并且就连我这种身体健康的年轻人都想买两瓶送给家里的老人。总之广告看起来就是非常的真实,我真佩服它里边儿的那些群众演员,怎么演技那么好啊?它对药效夸大到可以包治百病,就只差能治好昏迷和瘫痪的人啦!反正后来这款药酒卖的特别火,包括我们家附近的离家药店都有这种药品销售。每次从店门口过都能看到,要么放的大型广告牌,要么就挂了横幅来对此广告进行广泛的宣传。再加上他们又有很多促销活动,一时间就连茶余饭后都在讨论这药酒。后来人们才发现它的药效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好,并且有的病人并不适合喝带有酒精的饮品。而它在宣传的时候可是吹嘘它是任何病症任何人群都适合的,并且没有任何副作用。有的人觉得效果不是很好,就找卖家,他们给的理由是没有服用够疗程,说有的人吸收好,一个疗程就可以根治,而你不仅没有坚持而且有可能是吸收不好导致的。于是不仅忽悠你再买两个疗程,又给你开一些调理脾胃的药物,说脾胃不好吃了不吸收,这句话在中医来讲倒是真的。可是人家真的就脾胃不和,脾胃虚寒吗?果真是变相销售界的最不要脸的。所以有的人觉得自己已经花了那么多就干脆再试试,要不然钱白花了病也没治。并且还会给你洗脑呢,说大多数人都是亚健康状态,而头疼脑热什么的去了大医院就得验血验尿,过完每一个机器再说,然后给你打针吃药,稍微严重一点还要让你住院呢!很多人一听说确实有道理,那这药酒比起在大医院的花费确实是节省了好大一笔钱。有的人吃了几个疗程以后觉得没效果,再去找人家,他们就又给你各种理由,说什么你没泡枸杞红枣什么的,有时候就差一种辅助治疗的东西都有可以导致药效降低。有时候又会说这个是你服用不当,你有没有掐算好服用时间啊,要在饭前半小时内饮用,你没有掐算好时间,多一分钟少一分钟都不可以。最后还有什么奇葩理由出来了:你家的表不准了!我去,我治病没治好跟我家的表准不准有关系?!后来突然有一天这药酒广告在电视上消失了,药店也把货给撤了,最后听说这药被查封了,说都是骗人的。以后每想起那句跟你家的表有关系,我就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虚假健康信息我们该如何辨别?
专家详解如何识别虚假健康信息:看是否宣称包治百病首先看相关健康信息平台是否靠谱。解瑞谦表示,公众可以查看网站和社交媒体所属的机构是否有信誉;看该网站信息是否有专业医疗卫生人员进行审核把关;看是否有推销商品的倾向;看是否宣称包治百病。其次,要判断相关信息是否可信。解瑞谦提醒,除了看这些信息来源是否权威,作者专业领域是否相符合,还要看信息发布的时间,以及相关观点是否为专家的普遍共识。解瑞谦说,人类对健康、疾病以及对医学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十年前的观点,现在可能已经不正确了,医学新发现、新理论,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也可能不全面,或者有缺陷。对一些不规范的健康信息,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宋军举例称,比如在一篇题为“吃草莓有六种好处”文章里,作者提到草莓有若干的好处,也提到了草莓中有很多抗癌成份等。但并没交待清楚,这些观点的明确来源,何人所说、何时所说、是否有实验结果的支持,是否是公开发表的论文能够支持。宋军提到,还有一些健康科普信息,忽视了“量”与“效”的关系,片面夸大某种物质的毒性影响,而不讲清楚这种物质在安全限度范围之内,不会对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一些健康科普信息重知识普及,轻行为指导。宋军说,健康科普信息的目标是,改变人们的行为。但目前很多健康科普的报道依然停留在健康知识的普及上,即告诉受众“是什么”的问题,如疾病是如何传播的,有什么症状等,但“如何做”的信息仍然比较缺乏。对于健康虚假信息,宋树立称,国家卫计委有监测方案,相关工作也正在进行中。接下来,国家卫计委将完善健康科普虚假信息舆情监测的机制、多部门响应机制;将指导“12320”热线来受理虚假信息的群众监督和举报;会推动医疗卫生学会、媒体、专业机构、社会力量参与到监督、打击健康相关谣言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