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画好在哪里
毕加索的作品是立体主义风格,突破了传统绘画的单一视角,很有美术鉴赏意义;他接受过正规的学院派美术训练,功底扎实,画风独特;画作风格创新,超前于当时的文艺复兴时期,开辟了一个新艺术流派,以扭曲,怪诞,丑陋的手法揭露战争的残酷,当时的艺术家们也开始对传统艺术做出了新一番的审视。
立体主义受塞尚结构观念的启示和非洲雕刻艺术的影响开始寻求新的空间概念,毕加索作为当时的先锋力量开辟了分析立体主义的新艺术流派。在毕加索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事物正面、侧面及背面,犹如把几张画重叠起来出现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由平面组成的意想中的立体空间”也就是三度空间。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其空间构造,突破了传统绘画,单一的视点观察对象,而是用多视角,多视点来观察表达同一对象荷兰小画派画家维米尔的作品《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采用的是传统的单一固定的视角描绘对象。
毕加索拓展到以丑陋,怪诞手法描绘画面。毕加索早年,画风写实,造型严谨,他的画风变得很单纯,平面,色彩稚嫩,形象怪诞夸张。
毕加索著名的画作有哪些?
1.毕加索代表作:《亚威农少女》、《卡思维勒像》、《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格尔尼卡》、《和平鸽》、《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
2.各作品简介:
《亚威农少女》
毕加索作,1907年,油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威农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威农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卡思维勒像》
《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卡思维勒像》 是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张力。
这幅《卡思维勒像》,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费解的是,恰是在这种分解形象和舍弃色彩的极端抽象变形的描绘中,毕加索始终不肯放弃对于模特儿的参照。为了画这幅画,他让他的这位老朋友卡思维勒先生耐着性子摆好姿势,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厌其烦地细心分解形体,从而获得一种似乎由层层交迭的透明色块所形成的画面结构。画中色彩仅有蓝色、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这里只充当次要的角色。虽然在线条与块面的交错中,卡思维勒先生形象的轮廊还能隐约显现,然而人们却难以判断其与真人的相似性。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他开始以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这幅题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显示了这种新风格。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马德里索菲亚王妃艺术馆(Reina Sofía Art Museums)馆藏。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
《和平鸽》
《和平鸽》是为联合国专门创作的世界友谊作品,从此和平鸽来代表和平。
布拉克出生于塞纳河畔阿尔让特伊的一个漆工家庭,其父亲和祖父都是业余画家,这使他自幼便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1893年,布拉克全家移居勒阿弗尔,不久他便在当地一所美术学校学习。1902年,他进入巴黎美术学校,受到博纳的指导,后又转入安贝尔学院。他于1904年创办了自己的画室。1905年在参观了秋季沙龙之后,他对野兽派绘画产生浓厚兴趣,遂在以后两年中参加了野兽派绘画运动。不过,他的作品却以其“安详如歌一样”的基调,与那种色彩强烈、笔法奔放而令人兴奋的地道的野兽派作品风格迥异。“他的性情极为平稳,因而不滥用野兽派画家陶醉其中的自由。”(雷蒙·柯尼亚等合著《现代绘画辞典》,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39页)。1907年,他与毕加索相识,深为其作品《亚维农的少女》所倾倒,两人遂成为至交,共同筹划起立体主义运动。 《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戴帽子的男人》是毕加索91岁高龄时所作,在此画完成的第二年,画家便与世长辞,因此,这幅画可视为毕加索晚年最为珍贵的画作之一。进入画面,中国水墨画的风格立即映入眼前,大笔触挥毫于纸面上,可想象画家在作画时,是何其的酣畅淋漓,画家在晚年还能保持如此的创作精力,实则难能可贵。这大概也是毕加索长时间内不断变换画风,在流派林立的20世纪画坛依然屹立不倒之原因所在。
毕加索和平鸽作品赏析 了解创作背景和含义
1、和平鸽是和平、友谊、团结、圣洁的象征。
2、世界许多著名城市广场上,都养着成千上万只鸽,比利时的布鲁赛尔,迄今还矗立着一位妇女的塑像,她身披古希腊的传统服装,张开双手托着一只鸽子及鲜花迎接游客,让人们牢记战争的不幸,珍惜和平、热爱生活。
3、鸽子作为和平的使者,也是世界重大盛世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之一。像1988年巴赛罗那第25届奥运会和1990年在中国举行的亚运会等等盛会的开幕式上,都有数万羽美丽的鸽子迎空飞翔,表明了中国和世界人民向往和平、友谊团结的美好愿望。
4、1940年,希特勒法西斯匪徒攻占了法国首都巴黎。毕加索的邻居米什老人的孙子,一个喜欢养鸽的孩子, 被惨无人道的法西斯匪徒扔到了楼下,惨死在街头,匪徒还用刺刀把他鸽笼里的鸽子全部挑死。悲痛欲绝的老人手捧一只鲜血淋漓的鸽子,敲门请求毕加索给他画一只鸽子,以纪念他那惨遭法西斯杀害的孙子。毕加索怀着悲愤的心情,挥笔画出了一只飞翔的鸽子--这就是和平鸽的雏形。1950年11月,为纪念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毕加索又欣然挥笔画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飞鸽。当时智利的著名诗人聂鲁达把它叫做和平鸽,由此,鸽子才被正式公认为和平的象征。
毕加索画过的三幅和平鸽的背景
背景是1940年8月,法西斯匪徒攻占了法国首都巴黎,毕加索的邻居米什的孙子被法西斯杀死,毕加索于愤怒中创作了《和平鸽》。在毕加索的画室附近,有一位老邻居名叫米什,米什的孙子是一个喜欢养鸽子的孩子,平时经常用竹竿缚上白布条招引自己的鸽群。德国侵略者占领巴黎后,他幼小的心灵顿时燃起了仇恨的怒火。他认为白布是表示向敌人投降,他决不向敌人屈服,于是换上了红布条。一天,老人的小孙子把一群白鸽放出去玩,但是,其中一只小白鸽很久都没有飞回来。小孙子心里惦挂着,就跑到楼梯上眺望。突然,他看见蓝天上有一个小黑点。啊,是小鸽子回来了!小孙子马上拿出红布条使劲地挥舞,好让小白鸽认出自己的家。不幸的是,巡逻的德军看见了,以为他在给法国游击队发信号,便发疯似的跑上楼,把小孙子从楼顶上推下去,接着,又把飞回来的小鸽子打死了。老人泣不成声,请求毕加索为孙子画一幅画留念。毕加索十分愤怒,为了记下法西斯的暴行,创作了《和平鸽》。扩展资料:把鸽子作为世界和平的象征,并为世公认,当始于毕加索。巴勃罗·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1940年毕加索的邻居的孙子被法西斯杀死,随后,毕加索怀着悲愤的心情,挥笔画出了一只飞翔的鸽子——这就是“和平鸽”的雏形。1950年11月,为纪念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毕加索又欣然挥笔画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飞鸽。当时智利的著名诗人聂鲁达把它叫做“和平鸽”,由此,鸽子才被正式公认为和平的象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加索的和平鸽》百度百科——和平鸽百度百科——巴勃罗·毕加索
毕加索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
毕加索的画的特点:
早期特点: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
后期特点:后来画风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的立体主义。
总的来说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是他的最大特点。【摘要】
毕加索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提问】
毕加索的画的特点:
早期特点: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
后期特点:后来画风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的立体主义。
总的来说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是他的最大特点。【回答】
《亚威农少女》是毕加索的代表作之一,形成于其创作生涯中的“黑人时期”,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第一幅绘画,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回答】
关于毕加索的艺术作品?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构思期间,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于是《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了。扩展资料:毕加索的超现实主义:很快,毕加索步入了他生命中最神秘的“超现实主义”探索,当撕裂的造型(《格尔尼卡》)、深邃和凶残(《女主角》)代替了以往的忧郁或是怪诞的时候,毕加索的生活也陷入了一个个的旋涡。他开始以放荡不羁的个人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女人们在这个狂暴、贪婪的男人身上渴望着分享他的艺术灵感与名气,但她们得到的却只是虚无而残酷的现实;相对感情而言,毕加索更看重她们的身体,为了使她们在使他娱兴之余成为他听话的创作工具(《哭泣的女人》、《自我陶醉的女人》),他甚至使用了许多令人瞠目的低级手段。1927年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并生下女儿马姬;1929年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作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系列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