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慈禧误我中华百年?她真有那么大能耐吗?
人家都说皇帝好色误国,但是咱慈禧作为一个年老色衰的太后,丝毫不逊色自古以来,大家都会使劲的骂那些好色的皇帝,一个个都被狐媚子迷住了!但是,没想到,清朝却被一个老太婆玩完了。慈禧本不是清朝的正统太后,因为在她的上面还有一个慈安太后,当时的皇帝驾崩的时候,生怕慈禧欺负慈安,便私下下了一个密召给慈安当尚方宝剑,没想到慈安没有保住,最后还被慈禧干掉了!于是,慈禧开始了她的误国之路,在这个路上策马奔腾,一去不复返。并不是慈禧能耐大,而是皇帝太无能呐,咱换个嬴政试试慈禧上位的时候,当时的皇帝太懦弱,无能,不过,话说一个小孩子,能有什么作用呢!上任皇帝驾崩的时候就想到了孩子小,不中用。他安排心系太子的慈安来辅佐太子,但是慈安作为一届没有什么野心的女流之辈,她心有余而力不足。慈禧趁机控制了慈安,把握了政权,慈安也落得个清静。如果将慈禧换到嬴政那个年代的试试,嬴政分分钟办了这个亲娘,所以,在那个时代,就算是个有野心的妃子,她也能够误国呀!当年乾隆多次下江南,国库空虚啊,没有钱,谁愿意帮你干活呐,清朝就这样开始没落了想当年,乾隆打着体恤民情的幌子,多次下江南捞老婆,生孩子(比如当年下雨河畔的那个夏雨荷),大吃大喝,独独忘记帮国家赚点银子。乾隆找美女不要钱呀!住宿不要钱呀!撩妹不要钱呀!包括坐的那个大游艇也是花了很多钱的。因此,经过他几次的挥霍之后,国库的钱就被抽的差不多了!国家没有钱之后,官员的待遇自然就下去了,大家都懈怠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国力一年不如一年。和珅当年带领大家卖官,朝堂之上,无能之人多,为慈禧治国挖了一个大坑本就没有多少钱的清朝,还产生了卖官的行为,这可就是从国家内部开始瓦解了。那些官家子弟基本上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只知道混吃混喝,他们干不出个什么名堂的。因此,和珅及这批买官的人也为慈禧误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慈禧误我中华100年,她到底错在哪里?她为什么有这么大能耐呢?
1852年,叶赫那拉氏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为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叶赫那拉氏生下了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叶赫那拉氏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是为慈禧太后。从此,慈禧太后开始了垂帘听政,直到1908年去世。在近五十年的时间里,慈禧太后作为清朝廷实际统治者,主宰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命运。此时,正是世界风云变幻莫测、日新月异的时代,慈禧太后的独裁,延续了清朝封建制度腐朽的统治,严重阻滞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称其误我中华一百年,并不过分。01此时,世界局势的变化。18世纪60年代,以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开始,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标志,英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了配合工业革命的发展,在政治上,英国也最早实行改革,实现了君主立宪制,最终使得英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政治、经济、军事强国。这次革命大致经历了一百年的时间,影响范围不仅扩展到西欧和北美,推动了法、德、美等国的技术革新,而且还扩展到了东欧和亚洲。俄国和日本也出现了工业革命的高潮。特别是我们的东邻、一向的小兄弟、小跟班甚至是附庸、傀儡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强大起来。腐朽的清朝廷,却依然在闭关锁国,顽固地维系着其独裁制度,没有认清世界新形势,在夜郎自大中坐井观天。02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困的现状远的先不说,就从慈禧太后的老公咸丰皇帝说起吧。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月,道光皇帝驾崩,皇太子爱新觉罗·奕詝继位,成为大清朝第九位皇帝,是为咸丰帝,也是最后一位具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此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世界各国的政治、技术变革如火如荼,这也激发了这位新帝王奋发图强的壮志。咸丰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对朝政改革。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朝纲。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使其训练指挥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提拔肃顺进行革除弊政。但其目的并非是要富民强国,根本而言,还是为了其封建统治的稳固。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下,经过1840年到1860年,连续两次鸦片战争,国门被打开,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彻底把中国推入了苦难的深渊。咸丰帝后期也企图通过开启洋务运动,重新扭转这个内外交困的局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对于洋务运动,并不能否认其富国强兵的结果,但根本而言,还是想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其封建统治。03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几次打断了中国变革图强的进程。1861年,咸丰帝驾崩,年仅六岁的皇子载淳继位,是为同治帝,其生母慈禧太后开始垂帘听政。慈禧太后首先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欣发动了辛酉政变,逮捕了顾命八大臣,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斩立决,其他人革职。从此夺取了政权,形成了“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执政初期,慈禧太后在议政王奕欣的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组织地主武装,在列强的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了暂时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