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高考前撕书这一现象
1、 首先,应当正确地认识到,考生临考撕书、扔书的举止,是学生卸下了曾经的因为“承载巨大的压力之后”的一种自认为最好和最适当的情绪宣泄方式。而这种宣泄,会对学子们即将赴考场参加考试处于紧张心理起到了平衡、纾解和放松的积极的作用,其减轻靠前心里的负担,有一定的减压效果。
2、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情绪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有入口就一定存在着出口,这个出口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它是需要当事人用理智的方式方法来加以调整和解决。”其实,学生们心里明白得很,他们所撕的书,只不过是已经学过、除了考试需要的“测试”、“训练”、“检测”“导与练”、“高考教练”之类的书,一旦离开了考试,这些书将是一文不值!从某种意思上说,学生们借此“这些似乎是过时了的书”成为他们发泄的对象,也不失为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3、 最后,我们应当承认,在中国,中学生的养成和行为教育过程中,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如何选择正确地宣泄郁闷情绪的方式方法”!学生当然就要以“自然的心态”将压抑多年的心理释放过程发泄到了“测试”、“训练”、“检测”“导与练”、“高考教练”之类的书上,这也学生们唯一可以选择的对象和无奈之举。
高考结束后该撕书吗?
说到底,这种现象其实反映了三个问题:
第一: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很多人对知识越来越缺少尊重,更遑论敬畏;
第二:在当前教育制度下,很多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充满着痛苦,撕书本质上就好像资本主义制度初期产业工人以破坏生产工具的方式进行反抗一样——并不是生产工具本身有错,而是在使用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工人得到的都是痛苦的回忆;
第三:其实很多学生根本看不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给自己带来什么。看不到收益的东西,毁坏了也毫不痛惜。
学校里发生的事永远是社会现状的反映,而一名未成年人的行为一定能从他的父母家庭中找到原因。
我不会撕书,是因为我的家族都是爱书读书的小知识分子。
小时候学会的第一样手工就是给新书装书皮。
觉得书架上那一本本的纸质书简直就是有魔法:只要我想要听故事,爷爷或者爸爸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来,好听的故事就像永远不会枯竭一样扑面而来。
所以要我撕书,从心理上就好像让王者荣耀玩家砸手机一样,简直是要自掘坟墓的感觉。
即便是那些考过就毫无用处的考试用书我也不会撕,因为里面每一页都有我和女朋友共同研究题目的笔注。
我就靠着学习好给别人补课骗了一个女朋友,将来还要靠着补课去赚钱,怎么会撕书去断了自己的一技之长和求食之路呢?
实际上,从我的观察,上述三条里但凡有一条能搭边能搭边的学生都不会撕书:即要么家里有读书的传统,敬畏知识,要么在学习过程中不至于特别痛苦,要么从读书中能够看到未来的路。
真正狂欢着去撕书的,实际上是一群对现有的知识获取和回馈系统绝望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