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刘心武

时间:2025-01-01 21:16:25编辑:花茶君

刘心武在百家讲坛上解了关于《红楼梦》的哪些谜?

第一讲 追寻“红学”迷踪(上)第二讲 追寻“红学”迷踪(下)第三讲 贾府婚配之谜第四讲 秦可卿抱养之谜第五讲 秦可卿生存之谜第六讲 秦可卿出身之谜第七讲 帐殿夜警之谜第八讲 曹家浮沉之谜第九讲 日月双悬之谜第十讲 蒋玉菡之谜第十一讲 北静王之谜第十二讲 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上)第十三讲 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下)第十四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上)第十五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下)第十六讲 贾元春原型之谜第十七讲 贾元春判词之谜第十八讲 贾元春死亡之谜第十九讲 妙玉入正册与排序之谜第二十讲太虚幻境四仙姑命名之谜第二十一讲妙玉身世之谜第二十二讲妙玉情爱之谜第二十三讲妙玉结局大揭秘第二十四讲玉石之谜第二十五讲贾宝玉人格之谜(上)第二十六讲贾宝玉人格之谜(下)第二十七讲黛钗合一之谜第二十八讲黛钗婚配之谜第二十九讲黛钗结局之谜第三十讲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之谜第三十一讲迎春、探春、惜春命运之谜第三十二讲王熙凤、巧姐命运之谜第三十三讲李纨命运之谜第三十四讲金陵十二钗副册之谜第三十五讲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谜第三十六讲情榜之谜第三十七讲情榜之谜第三十八讲情榜之谜第三十九讲情榜之谜第四十讲情榜之谜第四十一讲情榜之谜第四十二讲情榜之谜第四十三讲情榜之谜第四十四讲情榜之谜

你最认同的红学家是谁?畅所欲言,我只看过刘心武的百家讲坛说红楼梦,觉得很到位,希望博学的来指点指点

红学研究历史很长,我就把我看过的红学家大概给楼主说说吧:
1. 索隐派,代表人物蔡元培等,他们的主要观点是《红楼梦》的故事有表里两层,也就是说明面上的故事是为了暗示、影射其他的东西,比如清朝的时政和宫廷隐私等,他们做的事情就是设法把《红楼梦》里隐藏着的那些内容给挖掘出来。有很多假说,比如“纳兰家事说”,“世祖出家说”等等。但是这种研究方法十分不靠谱,主要靠猜,而且大部分是没有根据的瞎猜,偏离原著可想而知。后来胡适说蔡元培是“猜笨谜”,我觉得说的还是比较中肯的。
2. 考证派,代表人物胡适、俞平伯。胡适是首先对曹雪芹这个人的来历出身和家世进行考证的,他提出红楼梦应该是一部家族史,而不是在影射朝政和宫廷,可以说是开一代风气之先。但胡适的很多观点也不对,比如他就说带脂批的本子是比不带脂批的本子后出现的,这在今天看来简直天真得过头了。俞平伯是第一个提出后四十回是续作的,他写的《红楼梦辨》笔挟风雷之气,对文本的分析十分精当,是我最喜欢的红楼梦专著之一。
3. 周汝昌。严格来说周汝昌也算是考证派的,他早年写过一本《红楼梦新证》,下的功夫很深(为了找康熙给曹家批复的奏折都找到故宫里去了),里面包含极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几乎可以当作业余研究《红楼梦》的字典来看。但我深深地觉得楼上的童鞋们没必要把周汝昌抬到那么高的位置上,他考据还行,但学术观点有挺多都不靠谱的,比如他非得说脂砚斋就是史湘云,还有史湘云才是《红楼》的第一女主角什么的,完全无视原著,有时候简直气得我恨不得打他一顿。
4. 刘心武。说实话我看红学也是从刘心武开始的,他那个“秦学”当时闹得动静真是十分地大。到现在我也同意他的某些观点,比如林黛玉更像是沉塘而死的,妙玉最后应该是“红颜不得不屈从与枯骨”,而不是沦落风尘,但他非要把秦可卿和废太子扯上关系我觉得太不靠谱了,曹雪芹在全书开头说得很明白,红楼梦是没有朝代背景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它的泛指意义和普世意义,换句话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一类人的缩影和典型代表,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确实的某个人。如果一部小说写得仅仅是刘心武所说的“家族史”,那这部小说不如说是家谱,是没有什么文学价值的。刘心武错就错在他把《红楼梦》坐实了就是一部家族史,非要把书里的人物都和现实对上号,跑偏可想而知。刘先生自己也是写小说的,怎么连小说必然有虚构成分,不可能完全写实这个最简单的道理都不知道呢?再说,就算《红楼梦》真是家族史,曹雪芹也不一定就是那个曹家的人,胡适当时只是提出一种猜想而已,只是我们今天大都采用了这个猜想。鲁迅给自己起个笔名叫鲁迅,难道他就真的姓鲁吗?
5. 张爱玲。张爱玲写的《红楼梦魇》严格来说不能算是红学著作,这部书更像是一本很有才华的《红楼梦》读书笔记。不过写得还是很好的,才气横溢,值得一看。不过也是个人见解,不可尽信。
6. 霍氏姐弟。他们是我见过的最令人惊悚的红学研究者。考证出来林黛玉就是香玉皇后,还有香玉皇后竟然跟曹雪芹通奸,最后被雍正拆散,看得我冷汗那个冒啊。其实他们早就走上了索隐派的老路,自己还惘然不知呢……
7. 冯其庸、蔡义江。他们代表的是目前红学界的官方观点,比较中肯,也比较保守,但我到觉得这样也不错,起码比那些标新立异最后想入非非的强多了。
总的来说红学研究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东西不要迷信一家之言,兼听则明嘛。不过我觉得红学研究最基本的是好好读读文本,最起码要做到尊重作者原意,《红楼梦》首先是一部小说,一部文学作品,我们应该按照研究文学的方式去研究它,它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现在的红学研究太过于花里胡哨了,反而落不到实处,提不出真正有价值的见解。对了,建议楼主读一下沉香写的《闲话红楼》,那篇文章从头总结了一下红学研究的历史,几乎所有有较大影响的学派和红学家都提到了。


刘心武如何看黛玉之死?

刘心武先生大胆假设林黛玉之死是沉湖。理由有三:一是第三十七回起海棠诗社,探春为之取名为“潇湘妃子”,说是舜时二妃娥皇、女英,在舜南巡不返后,到洞庭寻舜不果,泪洒斑竹,泪尽入水。而黛玉所居为潇湘馆,又喜哭。故推测黛玉也是沉湖而死。二是第四十三回王熙凤过生日时,上演《荆钗记》其中有一出为《男祭》,黛玉说:“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在看戏之前,宝玉外出到僻静处祭金钏儿,别人不知,而黛玉不愧为宝玉知音,借此评论。刘先生说,黛玉的话可视为“谶语”,由此断定,黛玉沉湖之后,宝玉大有可能是对着一碗水来祭黛玉。刘先生的理由三是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联诗,对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之语。认为这是暗示黛玉是在中秋之夜沉湖的。


红楼梦林黛玉是怎么死的按刘心武先生的说法?

刘心武说,小说第一回就指出了宝玉和黛玉的仙人身份。宝玉本是天上赤霞宫的神英侍者,黛玉是天上一棵绛珠仙草。“只因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因此草受天地之精华,又加雨露滋润。脱却草胎本质。修成个女儿身,只因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断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唤给他。” 下凡后,绛珠草化为林黛玉,要用一生的眼泪,还神瑛侍者化做的贾宝玉的灌溉之恩。 刘心武举例,林黛玉每次和贾宝玉闹别扭都要流泪。而在第四十九回,黛玉却说:“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似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就是在暗示还泪之旅是有终点的。 “泪还完了,她就会主动回到天上。”刘心武认为,黛玉不该死得如此难堪,而是以一种比葬花还要诗意的方式。 死亡方式是沉湖而死 “黛玉应是沉湖而死”,刘心武推测。他从曹雪芹撰写的前80回中找寻伏笔,作为推理证据。 证据1:中秋节黛玉和湘云湖畔联诗 —出处:第七十六回 刘心武说,两人联来联去,联出两句惊心动魄的来。湘云说:寒塘渡鹤影。黛玉接了句:冷月葬花魂。(通行版本中为诗魂,古本中为花魂) “花魂并不是一个陡然出现的词语,林黛玉的葬花词里出现的次数就很多。七十六回这个地方,它就是林黛玉的象征。” 刘心武解释,“冷月葬花魂”的意思,就是在凄清的中秋夜,湖面上倒映着中秋月,花魂一步一步地沉下去了。这句联诗,是林黛玉沉湖的一个暗示。 证据2:海棠社黛玉封号“潇湘妃子” —出处:第三十七回 “潇湘妃子,什么意思?”刘心武说,指的是古老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两个妃子得知舜死后,将泪水洒到竹子上,出现斑痕,得名斑竹、潇湘竹。“两人找不到舜,眼泪哭干了,就在水中死去,死于江湖之间。”刘心武说,两人的结局就是“泪尽入水”。因此,“潇湘妃子”别号本身,也在暗示黛玉沉湖。 证据3:宝玉祭奠金钏黛玉说谶语 —出处:第四十四回 刘心武提到,凤姐过着生日,贾宝玉却突然偷偷跑到庵里的水井边,因为这天也是金钏的生日,他知道是自己的行为不当造成了金钏跳井身亡。 别人都不在意,唯有黛玉与宝玉心有灵犀。她说:“天下水总归一源,从咱们荣国府、大观园都可以接一碗水,对着那碗水去表达哀悼不就齐了吗?你非要专门跑出去。” 刘心武认为,黛玉说这样的话,是个谶语,就是对今后命运的一种事先的暗示。“如果曹雪芹写得到黛玉之死,很可能会有贾宝玉舀了一碗水,对着碗中水祭奠她的情节。” 证据4:元妃省亲点戏《闹殇》唱词 —出处:第十八回 “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牡丹亭》的《闹殇》一折很有门道。”刘心武说,因为脂砚斋在这里批语:伏黛玉之死。“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刘心武指出,这句唱词正中“冷月葬花魂”的意境,而“玉芙蓉”,这里指水生的荷花,影射黛玉死于水域。刘心武指出,“曹雪芹亲密合作者”脂砚斋的批语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依据,脂砚斋明确表示: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之大过节大关键。刘心武猜测,如果是曹雪芹写黛玉之死,会把这一段描写得非常优美。黛玉会像葬花一样,精心地设计她的服装、道具和路线,一步一步地走进湖中,借仙遁复归天界。也许第二天人们发现黛玉已死,但找不到尸体,只会有衣服和钗环存在。 联想 她是被宝玉灌水所救,作者很有可能写出她为水所害——沉湖而死。她为水所生,最后入水而死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上面这些都是刘心武先生的一家之言,对此,绝大多数的红学专家是持有待商榷和否定的态度的。对此,这里仅列出一家之言,希望读者可以进行比较和甄别。不要因为某家学说而照成先入为主的概念。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尽信人言,也容易迷失方向。求采纳


上一篇:月球的起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