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虾蛄

时间:2025-01-01 20:36:06编辑:花茶君

虾蛄的生活习性

亦称螳螂蛄。口足目(Stomatopoda)海产甲壳动物,尤其是虾蛄属(Squilla)的种类。第二对附肢很大,形似螳螂的前足,故英语名意为螳螂虾。250多种,分布广,长1~30公分(0.4~12吋)。生活於近岸水域中,但也可见于1,300公尺(约4,300呎)深处。多数生活在洞穴中。幼体和成体都善游泳。螳螂虾蛄(S. mantis)常见於地中海和邻近的大西洋水域,长20公分(约8吋),在底泥和有机碎屑中生活。鬼虾蛄(S. empusa)是北美洲大西洋沿岸最常见的种类。日本沿岸的Oratosquilla oratoria可供食用,长亦达20公分。掠虾亚纲中仅有口足目,其中除全为化石种类的古虾姑科外,现生种分4个总科:深虾蛄总科、指虾蛄总科、虾蛄总科和琴虾蛄总科。全为海生。掠虾类起源于中生代的侏罗纪现存300余种。绝大多数种类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少数见于温带。中国沿海均有,南海种类最多,已发现80余种。

绿虾蛄的生活习性

居于海底泥砾的洞中,每个个体都拥有自己独立洞穴。实验室条件下泥穴生活最多,石砾生活次之,很少钻沙生活,洞穴常呈"U"形。口虾蛄在筑穴时先用1、3~5对颚足掘起泥块,然后强大掠足(第二颚足)将泥块抱举起推出洞外,反复进行多次,直至洞穴形成,泥浆则凭借游泳足的扇动排出洞外。一体长10.5厘米虾蛄洞经与两端进出口处孔径为4.5厘米,洞长约13厘米,穴道最深处至泥面的距离约7厘米,洞壁光滑。生活时,要求洞穴内水质清新。穴居时常将洞口缩小到仅能将小触角和眼伸出洞外,以观察外界的动静。若遇外来侵扰,先用小触角警告入侵者,然后迅速掉转头尾,用尾扇进行自卫。虾蛄进洞,先头部入穴,当触角接触到洞底时,则身体侧翻腹面朝上,然后腹肌收缩,体弓起前翻再伸直,完成头尾换向动作。游泳能力强,在海区中游动,主要依靠腹部游泳肢的激烈摆动划水与尾扇强有力的拍打,并能利用惯性在水中滑行。虾蛄出洞生活或掠食时,才显示其游泳习性。虾蛄常摆动腹部的鳃肢,以广泛接触水面用鳃呼吸。其身体附上异物时,常用第三颚足来清洗。

虾蛄的特点

虾蛄躯体平扁,头胸甲短,胸节外露,能曲折。有一对足呈螳臂状,有锐齿,是捕食和御敌的利器。尾肢与尾节形成强大的尾扇。头部与腹部的前四节愈合,背面头胸甲与胸节明显。腹部七节,分界亦明显,而较头胸两部大而宽,头部前端有大型的具柄复眼一对,触角两对。第一对内肢顶端分为三个鞭状肢,第二对的外肢为鳞片状。 1、外形特点 虾蛄躯体平扁,头胸甲短,胸节外露,能曲折。有一对足呈螳臂状,有锐齿,是捕食和御敌的利器。尾肢与尾节形成强大的尾扇。头部与腹部的前四节愈合,背面头胸甲与胸节明显。腹部七节,分界亦明显,而较头胸两部大而宽,头部前端有大形的具柄的复眼一对,触角两对。第一对内肢顶端分为三个鞭状肢,第二对的外肢为鳞片状。胸部有五;对附肢,其末端为锐钩状,以捕挟食物。胸部六节,前五节的附属肢具鳃,第六对腹肢发达,与尾节组成尾扇。虾姑雌雄异体,雄者胸部末节生有交接器。 2、生活习性特点 虾蛄多穴居,生活於近岸水域中,但也可见于1,300公尺(约4,300呎)深处。常在浅海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穴多为U字形。幼体和成体都善游泳。为肉食性动物,多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以其他的甲壳类和小鱼、海滨蚯蚓、沙蚕等为食。此类动物体能以尾肢摩擦尾节腹面或以掠肢打击而发声。

虾蛄的特点

  1、外形特点

  虾蛄躯体平扁,头胸甲短,胸节外露,能曲折。有一对足呈螳臂状,有锐齿,是捕食和御敌的利器。尾肢与尾节形成强大的尾扇。头部与腹部的前四节愈合,背面头胸甲与胸节明显。腹部七节,分界亦明显,而较头胸两部大而宽,头部前端有大形的具柄的复眼一对,触角两对。第一对内肢顶端分为三个鞭状肢,第二对的外肢为鳞片状。胸部有五;对附肢,其末端为锐钩状,以捕挟食物。胸部六节,前五节的附属肢具鳃,第六对腹肢发达,与尾节组成尾扇。虾姑雌雄异体,雄者胸部末节生有交接器。

  2、生活习性特点

  虾蛄多穴居,生活於近岸水域中,但也可见于1,300公尺(约4,300呎)深处。常在浅海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穴多为U字形。幼体和成体都善游泳。为肉食性动物,多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以其他的甲壳类和小鱼、海滨蚯蚓、沙蚕等为食。此类动物体能以尾肢摩擦尾节腹面或以掠肢打击而发声。


上一篇:潘恩常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