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菜根谭

时间:2024-12-31 00:28:50编辑:花茶君

佛光菜根谭的内容简介

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老人,不是年龄,而是心境;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星云大师励志修行证悟/做人处事结缘/慈悲智慧忍耐/社会人群政治/贪嗔感情是非/生活勤奋人和/教化修行责任/励志敦品警惕/自然困果法则/成功进步的道路/身心安顿的良方/做人处事的原则/进德修业的指南。《菜根谭》是一本家喻户晓的书,从明朝万历年间洪自诚写成之后,就一直在民间传布,甚至被许多人当成是善书助印流通,到现在为止,不知已经印出多少版次。几年前,台湾的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将其内容绘成漫画出版,更受欢迎。听说此书最近在大陆也广为流传,还有些书商佐以优美的插画,图文并茂,让大家在赏心悦目之余,能将做人处事的道理领略于心,可谓功德无量。由于我幼年时经常阅读此书,对于其中的语句耳熟能详,所以后来弘法之时就常引用其中的典故,久而久之,更发觉《菜根谭》言简意赅、词句婉约,既富含人生的哲理,又兼具文学的优美;通俗中不失庄严的风貌,文字中蕴藏深远的意义,可以作为大家做人处事的座右铭。

从《菜根谭》到《佛光菜根谭》

清晨或者半夜写作,我经常会想起洪应明在《菜根谭》中的话:“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明朝洪应明喜欢在夜深人静时静坐,观察自己的内心,逐渐妄心全消而真心流露。精神十分舒畅,幡然悔悟而有改过向善的意念出现。

《菜根谭》影响当时和后世,因为洪应明精通儒释道,融会贯通,并且因为经常打坐而开悟,走上修行之路。

南怀瑾先生说,儒释道缺少其中一个,人生都不会圆满。真正的大家都是“杂家”,都会整合与综合儒释道,不会有缺漏。

三十年前,刚刚进入社会,我就接触到《菜根谭》,知道它是一部帮助人为人处事的好书,买来阅读,照书里的话实践。虽然我理解的不多。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处,减三分让人尝”,“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 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

这些句子我已经记忆和实践了三十年,但是现在依然感觉它们文字优美,典雅,意境深邃,高远,仿佛永远品不尽,悟不完。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已经成为文人和书法家最喜欢引用和书写的名言。


其实还有意思相近而更美的句子,比如“孤云出山岫,去留无所牵;朗月悬高空,静躁不相干”和“水流岸无声,喧处得寂趣;山高云不碍,有时入无机”。

我还喜欢《道德经》,通过《菜根谭》加深对《道德经》的理解,通过《道德经》理解《菜根谭》。我的学习就是这样互相借鉴,就像古人说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道”抽象,难懂,我通过习练太极拳套路和推手“悟道”,同时也把从《道德经》中理解的“道”指导自己的太极拳实践。

从道又走进《中庸》,然后走进佛法,走上更加玄妙的“中道”之路。两边不立,中道不存。“中道”比“中庸”更抽象,更需要悟性。

后来学佛,发现《菜根谭》中也有佛理佛法。感觉佛经枯燥时,就读《菜根谭》。为了印证《菜根谭》,就读佛经。甚至把《道德经》与佛经互相对比,互相解释。

这几年写作,我经常引用《菜根谭》中的句子,增加文章的文采,因为这些句子精炼,对仗。

谈到“空灵”之妙,我会引用“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雁度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星云大师用文字弘扬佛法,喜欢洪应明《菜根谭》的短小精悍,写了许多有关修行的“佛光菜根谭”,古为今用,是对古代经典的发扬光大。

修行人都会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但是对于什么是“随缘”和“不变”,每个人理解不同。

星云大师说:“‘随缘’是立场互易,随顺环境,但决非随便行亊,苟且偷安;‘不变’是择善故执,一以贯之,但不是墨守成规,泥古不化。”


上一篇:校园游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