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事有哪些
雅事有莳花、候月、焚香、抚琴、负暄、对弈、酌酒、寻幽、品茗、听雨这十种。雅事简介:雅事,读音yǎ shì,汉语词汇,意思为风雅之事,常指有关琴﹑棋﹑书﹑画等活动。出自《随园诗话》。风雅之事。常指有关琴、棋、书、画等活动。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书》之五:“写字作画是雅事,亦是俗事。”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九:“招诸诗人唱和,亦公卿雅事也。”欧阳予倩《桃花扇》第二场:“你何妨花一笔钱,让他梳拢了香君,这也是艺林雅事。”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十大雅事分别是什么
古人十大雅事分别是书法、焚香、品茗、听雨、赏雪、候月、酌酒、莳花、抚琴、寻幽。1、书法书法是书写文字的方法,一种书写的艺术。书法纵向穿透两个层面:“使用”与“审美”;横向跨越文字两个层面:“文字”、“绘画”。书法除了是书法家用以创作的主要表现和作品形式,也是一种研究书写者心理与性格的工具。各地域依其在地历史与文化发展出自有的书法特色,而书法至今仍广泛应用于生活与艺术文化等层面。2、焚香对于焚香之趣,古书上多有论述。无论琴茶,焚香都是收敛心情的必备程序。焚者灼烧也,香者祭拜之用,古人多以焚香来祭拜和静心。古时也有“焚香计时”之法。3、品茗饮茶,雅称品茗(也就是喝茶、品茶),是指一种源自中国广州的粤式饮食,而后在广东乃至世界各地传播,成为广东文化的一大特色。在香港,“饮茶”一开始是叫做“上茶楼”或者“上酒楼”,后来就叫了“去饮茶”,慢慢“饮茶”就变成了上茶楼饮茶食点心的代名词。4、听雨在古人的意境里,听,是比看更富意境般的存在,由雨声通心声,自成诗意。身未动,心已远,虽未见山间水,心中早已千山万水。听雨的怡然自得,身在其中,自能感受其中滋味。5、赏雪雪花纷飞的冬日,赏雪是文人雅士的最爱。明代高濂《山窗听雪敲竹》有云:“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联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美丽的雪景不容错过,赏雪的雅事,唯有身在其中,才能感受。6、候月所谓的侯月,和赏月并不一样,赏月是中秋节的习俗,赏月的时候一家人其乐融融,也是一件非常美妙的雅事。而侯月则是赏月之前的事情,就是指在等月亮出来之前的时间。那时的月亮就像娇羞的少女一样,“犹抱琵琶半遮面”,看着月亮一点点的出来的这种等待,才是最能让人记住的时光。7、酌酒酌酒,起源于中国古代画家、书法家及诗人的生活方式。一是他们多愁善感,生活追求浪漫,希望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因而多借酒兴来体味生活的趣味。二是因为酒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功效,能够使人精神亢奋,才思敏捷,从而激发出创作的灵感。深受文人雅士,政客侠士推崇。也就形成以酒言志,以酒抒情的酒文化。8、莳花莳花又被称为时花,指的是花期不久但花朵开的很繁盛,正在花期的鲜花。例如,城市街道绿化和节日装扮的花草。古代人,有九大雅事,除了众所周知的香、茗、雨、雪、月等雅事,还有莳花。这其中莳花,却是一个动词,指侍候花草,莳花弄草,修篱烹茶。9、抚琴抚琴在古代是一门必修的课程,几乎所有的文人都会抚琴,古人抚琴讲究心正则琴声正,心远则琴意远。在古代抚琴是一件雅事,古人对抚琴的人是特别地敬重。古人对抚琴非常讲究,身着干净朴素或自然得体的衣裳,不求艳丽,只需得体;在天高气爽之时,怀抱一张古琴,于大自然之中择一景色怡人之处;宁心静气,专注于一弦一乐之间,端正身姿,以待知音到来。10、寻幽中国人游山玩水,不似西方人抱着征服之心,而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叫“寻幽探胜”。大自然永远拥有的,都是顺理成章的自由。比起喋喋不休的红尘,它的博大无言总能安抚人心。摒弃红尘,与大自然一同静默,这是寻幽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