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历史上的猎杀女巫事件是怎么回事
女巫一词,本意为“有智慧的女性”,后来引申为“魔女”、“妖妇”等.在欧洲民间传说中,早期“女巫”的代表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女巫瑟西和美狄亚。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相信:每天夜里,女巫们会在自己身上涂上用婴孩炼成的“魔鬼油”,然后穿过裂缝和锁孔,滑上烟囱,骑上扫帚柄、纺锤或飞船飞跑,飞到恶魔们的 *** 地去参加女巫聚会……心怀邪念就会遭到恶魔的引诱,妇女小产和行为放荡常被视为遭受到了女巫的巫蛊,冰雹、歉收和疾病也由女巫造成。 从15世纪起,基督教的教士们根据《圣经》中所说“行邪术的女人不可容她存活”的“语录”,对“女巫”发起了持续近300年的迫害。 在这黑暗的300年中,无数良家妇女被诬为“女巫”,或被斩首示众,或惨遭火刑。 1487年,教会出版了猎巫“专业书籍”《女巫之锤》。 随着古登堡发明的近代印刷术在欧洲的推广,此书在从1487年至1669年近200年间,竟接再版了近30次,从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猎巫潮”。 《女巫之锤》详细记述了对“女巫”具体的审讯方式和保证审讯成功的有效方法。 这种审判既没有起诉程序,也没有辩护人,除了严刑拷打作为逼供手段外,还有所谓的“女巫”测试法。
西方国家历史上的猎杀女巫事件是怎么回事
其实是西方为了维护教皇权威,铲除异端而进行的行为。女巫审判(又称魔女狩猎)是中世纪基督教对其所谓的异教徒进行迫害的方式之一,受害者多是女性。主要目的是维护教皇权威,铲除异端。女巫审判是以前基督教对异教徒的一种异端审问。这场从1480年延续到1780年的迫害“女巫”恶潮,席卷欧洲300年。良家妇女一旦被诬为“女巫”,立刻被斩首示众,然后焚烧尸体,刀下冤鬼多得难以统计。这是欧洲历史以及人类文明史上黑暗的一章。扩展资料:17世纪初,西欧各国反对迫害魔女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614年,西班牙异端裁判所根据一位北部地区裁判官详尽的事实报告做出结论:关于巫师存在的说法完全是些凭空臆造、没有根由的想象,绝大多数的定罪缺乏真实性,从此教会司法部门需加强整顿管理,不许再接受有关魔女的指控。1650年,在西班牙审判魔女的事情基本上得到了禁止。之后再有声势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的兴起,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和推广,认知过程中个人见解的理智性、合法性越来越得到承认;另一方面,自然与国家的地位也从上帝的神权中单独划出,科学家、哲学家对自然世界不断完善的认识与释解,使对魔法、巫术的迷信不攻自破。西欧各国也纷纷在启蒙运动的强大压力下,对审判魔女下达禁令(1649年在德国北部,1672年在法国)。
中世纪欧洲为何要大肆虐杀“女巫”?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就进入了长达数千年之久的最黑暗的中世纪时期。而“猎杀女巫”的风暴也就是在这一期间所发生的。在300年的时间里,大约有十万的女性因为被指控是女巫而被处死。英国的一个郡在百年间就处死了近三百名行巫者,瑞士的一个州则处死了三千多名女巫。
昏暗的欧洲中世纪,饥荒、战乱、传染病及各种天灾人祸的出现,使得处在崩溃边缘的人们将其原因归咎于拥有超自然力的女巫,一时间告密之风肆起,将所有女性逼向了极度恐慌之地。甚至有人在被捕前能供出三十万个女巫。
猎杀女巫一度还成为了教士阶层发泄私欲的外衣,他们会随随便便将不听从命令的女性污蔑成女巫而处死。严刑拷打之风更是盛行,文献中记载了一名女性的供词:“我从不记事的时候就做了妓女,我折磨死一百个孩子,一部分被煮着吃了,还有一部分加工成用于妖术的药剂。”
还有几个女巫,在严刑拷打之后,她们竟然承认和撒旦缔约,在晚宴上与冥王霪乱,吃幼儿的肉等等,之后她们都被活活的烧死。有一位六十七岁的德国寡妇,她被人诬告为曾和三个魔鬼姘居并犯有其他罪行。
这位女性一开始便矢口否认对她的指控,审判者对她施用了铁钳箝脚趾的酷刑,但她仍不承认,最后审判者只能说“魔鬼使她顽抗的坚持了下来”。然后捏造了一份极为荒唐的供词,将这位女性斩首后焚烧。
猎杀女巫的行动在欧洲大约持续了近三百年,被诬陷、虐杀的良家妇女不计其数,据专家保守的估计其数量从十万到几百万不等。欧洲人认为自己是在按上帝的意志为世界清洗邪恶,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们竟然能用极度下流的手段。
教会认为女巫是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魔鬼的人,或者是魔鬼的后裔。魔鬼通常能化为男人与女性耦合,目的就是为了使真正的男人一蹶不振。因此女巫的活动被视为是对抗上帝的异端,于是猎杀女巫就成了神圣使命。
女巫被审判时,往往会被剥得一丝不挂,还要把除头发外的其它毛发全部剔除,据说是为了寻找有妖魔附身过的斑点。然后用铁丝把女巫绑在拷问台上,由拷问者用铁针刺其全身,以寻找恶魔附体的痕迹。
他们在审判中通常会对女巫施用“以巫治巫”的手段,在审判前他们会先祈祷,然后向女巫的肚子里灌入圣水,目的是在用刑时魔鬼不会禁锢住她们的舌头,用带子粘满女巫的全身,为的是让魔鬼不能打开她们的镣铐。
他们通常使用的审判刑罚是火刑、穿刺、锯刑等残酷的死刑。还有一种把女子投入河中用来识别其是否为女巫,首先女子会被拖到桥上,然后剥光她的衣服,行刑者将她弯曲后把手足捆在一起装入筐子放到水面上,供人参观。
中世纪的猎巫风潮是灭绝人性的,卫道士们把女巫说成是邪恶、霪乱的人,喜欢赤身裸体地聚会、骑着扫帚飞来飞去、和魔鬼交媾等等。“魔女之楔”就是他们的杰作,将女巫跨骑于楔形物的尖端,两脚绑铁球,在重力作用下最终将其劈开。
还有一种刑罚是带有表演性质的,女巫会被绑在行刑台上,先用烧红的铁钳撕开他的胸部和四肢上的肉,然后用硫磺烧焦她的四肢,再将熔化的铅汁、松香、硫磺浇入撕裂开的伤口,最后被焚尸扬灰。这是为了警告庇护女巫的人们。
中世纪猎杀女巫的酷刑有上百种,如“异教尖叉”的酷刑,它是一个两头带尖叉的金属棒,由一条皮带固定在颈部,一头插入下颚,另一头指向胸骨。只有伸长脖子,才会减少疼痛,这种刑具会给人造成巨大的痛苦。
还有酷刑木靴子,女巫的腿会被置于两块厚木板之间再用绳子绑住。行刑者在绳子间用锤子将楔子猛烈地向下打入,每次击打,楔尖部位的胫骨就被粉碎。这种刑罚至少要在腿上打入十二根楔子。刑具拆除后,骨头就像装在袋子里的碎片。
还有一种被称为中世纪最残忍的酷刑,那就是轮刑。首先将全身赤裸的女巫四肢分开绑在地上,木制辐条分别对应各主要关节,行刑者用轮子打断其四肢。等四肢的骨骼打碎成血肉混合的状态后,四肢被绑到轮子的辐条上,女巫会这样持续数日,最后会变成各种乌虫的大餐。
除了上述酷刑外,针对女巫的刑罚还有,锯刑、刺刑、刀凳、碎头机等等,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女巫在中世纪所遭受的暴行是前所未有的,她们所受的酷刑不但会被详细的记录,还要供民众观看,众多的女性都是被诬陷而死的。
揭秘中世纪女巫到底有多惨 光被处死的“女巫”大约有十万人
中世纪女巫到底有多惨,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395—1500年,是欧洲最黑暗的中世纪。西罗马灭亡后欧洲大陆长年混战,使中世纪欧洲生产力发展缓慢。而宗教对人民各种各样的迫害更是登峰造极。 在15至18世纪甚至还一度兴起“猎杀女巫”的风潮,在整整三个世纪内,有大约十万名“女巫”被处死。 英国埃塞克斯郡在1560年至1680年间处死了291名“行巫术”者,其中268人是女性,只有23人是男性,这23人中还有11人是因为“与女巫关系 密切”而获罪的。在卡尔文教地区,迫害“女巫”达到疯狂的地步。瑞士的沃州一地,1591年至1680年间处死“女巫”3371人。 1616年,初符堡一女子被指控为女巫,在重刑逼供之下,供认说:“我从记不起事的时候就当了 *** 。我折磨死了104个小孩,包括亲生的三个。他们被我从坟中挖了出来,一部分煮了吃掉,一部分加工成药膏及其他用于妖术的药剂,他们的腿骨被我制成了笛子。 这场恶潮席卷欧洲300年。把人类野蛮与畸形的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良家妇女一旦被诬为女巫,立刻被斩首示众,然后焚烧尸体,刀下冤鬼多得难以统计。欧洲 人认为自己在为上帝清除妖魔和为世界清洗邪恶,而讽刺的是,他们审迅和处死女巫的方法本身就是邪恶和极度下流的。 对女巫用刑手段也是五花八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道貌岸然的审判者们审问女巫时,自身还常常施以巫术“以巫治巫”。他们事先要为刑罚成功而祈祷;向女 巫腹中灌圣水,使得魔鬼在用刑时不能缚住她们的舌头;给被剥得 *** 的女巫身上粘上带子,这一来魔鬼就不能打开镣铐。和中国古代的“裸刑处决”一样,处死赤身裸体的女性,对许多人来说是“欣赏”、玩弄和侮辱女子的好机会,他们可以对这些可怜的女子为所欲为,从而满足他们的 *** 。而比中国更荒唐的是,在处决“女巫”的审讯记录中,居然还有“那个女人很美,很丰满”之类的字眼。 女巫究竟是什么人? 女巫一词,本意为“有智慧的女性”,后来引申为“魔女”、“妖妇”等。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巫术是一种控制大自然力量和意念移物的魔法。考古学家在新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上,就发现了半人半兽的巫师作法召唤森林之神的图案。蒙昧时代社会里的巫师承担着十分繁重的社会作用:使用咒语,但也会使用魔药保护部众免遭自然灾害、外来侵略和敌人的伤害;监督部众改正错误、衡量对错;解释自然和恐怖的现象等…… 在欧洲民间传说中,早期“女巫”的代表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女巫瑟西和美狄亚。据传说,瑟西具有强大的魔力,她能透过药草的协助,诵念咒语与召唤神明来施法,冒犯她的人会变成动物,并创造出不存在的幻影。瑟西还可以藏住月亮与太阳让大地一片漆黑,也会下毒来杀害她的敌人。 欧洲传说中的另一位女巫美狄亚是科奇斯岛国的公主,也是月亮女神的干女儿,懂得调制灵药、占卜和下毒等黑魔法。美狄亚爱上了为了拿到金羊毛与其父亲作对的外邦王子杰逊。为了爱人杰逊,美狄亚亲手杀了弟弟。后来,杰逊移情别恋,与邻国的公主结婚,被抛弃的美狄亚一怒之下,制作了一件沾满毒药的礼服,送给杰逊的未婚妻,将其杀害,并将自己为杰逊生下的两名幼子残忍杀害。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女性巫术从业者有着不错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引起了男性巫术从业者和整个男性社会的妒忌和报复,便故意捏造种种罪名对她们加以迫害,或把女性同行等同于精神病患者。 为“女巫” *** 169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塞勒姆村一个牧师的女儿突然得了一种怪病:行走跌跌撞撞,浑身疼痛,还会突然痉挛,表情非常恐怖。随后,与她平素形影不离的7个女孩相继出现了同样的症状。从现代医学角度讲,这是“跳舞病”(一种大脑神经性的遗传疾病,携带疾病者有一定的潜伏期,当发病后,症状为各个关节,肌肉不受控制的活动)的一种表现。 这类症状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寄生于黑麦的真菌“麦角菌”。但是,人们普遍认为,让孩子们得了怪病的真正原因,是村里的女奴蒂图巴和另一个女乞丐,还有一个孤僻的从来不去教堂的老妇人。人们对这3名可怜的女人严刑逼供,“女巫”和“巫师”的数量也一步步增加,先后有20多个“女巫”和“巫汉”死于这起冤案中,另有200多人被逮捕或监禁。1992年,马萨诸塞州议会通过决议,宣布为300年前塞勒姆审巫风潮中的所有受害者恢复名誉。 不久前,一个独立机构向英国苏格兰地方议会提交了一份 *** 书,要求为4000多名在中世纪被处决的苏格兰“女巫”和“巫师”恢复名誉。不止英国,瑞士格拉鲁斯州议会就宣布为“欧洲最后一个女巫” *** 。
谈谈《麦克白》中的女巫形象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堪称“心理剧的圣经”。最近我带着这部“圣经”走进了课堂。。
话说文章百读不厌,初读戏剧,部分语句艰涩难懂,亦是国外译本,学生读起来稍显吃力,大有畏难情绪。因此,毅然肩扛重任,带他们细读重点情节,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探究悲剧冲突,感受作品的魅力。
戏剧矛盾冲突是指戏剧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身的矛盾和斗争。古希腊式悲剧,重在前者。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好人与坏人的争斗;“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人与命运的抗争。而莎士比亚作品一方面继承了古希腊式悲剧特色,另一方面将人物内心世界的心理活动与情感描摹得淋漓尽致,闪烁着人文之光。
文章常读常新,反复讲了几遍之后,越来越被莎士比亚的文才所折服。怪不得歌德曾说道:“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一生都属于他了。读完第一部,我就像生下来的盲人,一只奇异的手在瞬间使我的双眼看到了光明。”今日在班级讲述大作,我竟然也有些激动了。
作为苏格兰军中大将,麦克白和班柯,如两尊巨炮击退了敌军,凯旋归来途中,偶然间遇到三位女巫。女巫形容枯槁,服装怪诞,面长胡须,她们告诉麦克白,他将成为葛莱密斯爵士、考特爵士,甚至未来的君王,班柯的子孙也会称王。麦克白偏偏如预言走向那般,野心膨胀,一步步沦陷,不料又因预言酿成大祸,最终走向万劫不复。
女巫,作为非自然的存在,始终贯穿全篇,亦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今日我就简单地谈谈对女巫的理解吧。
一、女巫映射当时社会环境
女巫经常出没于凄清的荒野、幽暗的山洞等,来无影去无踪。每次出场必是雷电交加,暴风骤雨,一片阴森恐怖的自然景象。她们长相奇特,举止行为怪诞,对血腥和腐朽情有独钟,自带神秘光环。在女巫预言的导引下,邓肯被杀,班柯遇刺,麦克德夫妻儿惨死等,为这个时代增添了浓重阴郁的一笔。“美即是丑,丑即是美”,文章开篇,即道出这是一个是非不明、颠倒黑白的时代。由此可见,女巫不简单,映射出整个专治社会的幽暗氛围。
二、女巫是麦克白内心的独特写照
女巫虽然作为非自然的存在,并非凭空臆造。“内心世界外化,内心情感物化”,女巫正是麦克白野心、恶念的外显。当邓肯为麦克白加官晋爵时,表示一切的报酬都不足以抵挡麦克白的勋绩。邓肯的慷慨极大地激发了麦克白的野心,让它错误地认为觊觎王位也不为过了。当功高盖主,内心的魔鬼被释放,这个主子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女巫的出现,为麦克白的梦想插上了翅膀,麦克白蠢蠢欲动,欲望满天飞。同一预言,班柯将其视为梦幻泡影,虚无缥缈之事,️麦克白却听得入神,听得入心了。可这虚妄的、有悖于常理的欲念,悄悄地从潜意识层面浮起时,也着实让他感到惊惧,口口声声骂女巫简直是个鬼婆子。毕竟国王邓肯对他恩待有加,且秉性仁慈,勤政爱民。怎能昧着良心,弑君篡位。犹豫彷徨之下,他将预言告知了他的夫人。
麦克白夫人果断怂恿麦克白:“我为你的天性忧虑:它充满了太多的人情乳臭,使你不敢采取更近的捷径;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你的欲望很大,却又希望只用正当的手段;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却又要作非分的攫夺;你不缺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坚决,可是你又宁愿中途住手也不愿事后追悔……”夫人太了解自己的丈夫了,采用各种激将法。
当麦克白在良知和野心间不断徘徊之时,女巫又出现了:“你要残忍、勇敢、坚决……你要像狮子一样骄傲而无畏,不要关心人家的怨怒,也不要担忧有谁在算计你,麦克白永远不会被人打败……”一针针的强心剂打入麦克白的体内。女巫再也不是该死的鬼婆子了,反而被麦克白视为最美的精灵。他和夫人上演一出出连环谋杀案,如果说谋杀邓肯和班柯前,他还有一丝丝良善怜悯和恐惧,但对于麦克德夫一家,他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容升为杀人狂魔了。麦克白的野心与贪欲彻底暴露,将善良与仁慈嚼得残渣不剩。
有的人说,麦克白最终走向灭亡,他的夫人“功不可没”。的确,他的夫人是最称职的帮凶,但若不是麦克白内心的欲念作祟,料谁也撼动不了他的忠诚,善良的班柯即是如此。可惜班柯在遇到女巫之时,就注定要沦为麦克白权欲的殉葬品了。
无论是麦克白最初的怀疑恐慌,还是犹豫彷徨,他听信女巫的预言,即是听从了他的内心。因为这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也是潜藏心底最深最响亮的声音。
由此看来,麦克白夫人是最懂他的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果然还是有些道理哒。
《麦克白的悲剧》-- 小论女巫背后所隐藏的残酷现实
11世纪的苏格兰,和整个处于黑暗时代的欧洲一样,争执不断、战争不迭。国王邓肯此时正在与叛军激烈交战,双方你来我往,不分胜负。电影在色彩上选用了黑白基底,道具上也奉行大道至简的原则,与其讲这是一部基于《麦克白》所讲出的故事,不如说这是一场致敬戏剧而诞生的重制片。
不过,开场与戏剧的节奏不同,电影选择了士兵与国王的视角,来阐释战争的焦灼、惨烈。这种阴沉的氛围搭配剧作特有的悲伤音乐,使大家不由得陷入了对现状的无限忧虑之中。对于国王邓肯,乃至苏格兰全境,这场战争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都明白,一旦失败,纷乱的时局势必会让苏格兰成为刀俎上的鱼肉。
士兵竭力述说着战况,他描述了两位伟大的战士,Macbeth(麦克白)及Banquo(班柯)。他们俩将会最终取胜,成为国家的英雄。此时,电影画面一转,来到了迷雾之下麦克白和班柯的战场,他们在返回途中遇到了女巫,她巧言令色的神态让二人不禁警惕起来。电影在此和戏剧重合,通过行为展现了二者截然不同的性格。
班柯视女巫为邪道,他深知魔鬼的可怕之处。这些邪祟之物只会预言你想要知道的部分。然而其上下之利弊,又或应付之代价,他们却只字不提,静待你陷入欺诈、背叛、阴谋等等利益陷阱之内。而麦克白却恰恰相反,他对于女巫的说法充满了不解与好奇,在预言一步步应验之时,他开始逐步变得贪婪,多疑,和以往相比,他选择抛弃自己善良、果敢、正直的性格,情愿投身于权力、谋杀所浇筑的宫殿之中。
这部电影的一个精彩之处,就在于它用简单的场景搭配,结合戏剧的节奏,完整地向观众们展现了麦克白的性格变化过程。更有甚者,如果我们细心思考,这部电影其实还向我们暗示了背叛自己良知的血腥后果。
被册封为爵士的麦克白逐渐开始坚信,女巫的所有预言终会成真。但实际上,他更多地是在为自己无休无止的贪婪寻找理由。由于没有成为苏格兰王储,他心里的怨念逐步生根,将自己得胜归来,获得奖赏,遇到女巫等等一系列的事情,都写信告诉了妻子。这也引出了本部电影最为关键的人物,麦克白夫人。
麦克白夫人是残忍与奸诈的代表。她在整个剧作之中都在竭力推动麦克白通过刺杀、毒害、嫁祸等等阴谋手段来夺取王位,巩固权力。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她明白一切行善作恶的道理,了解一切是非曲直的论调。她清楚如何成为一名恪守原则的夫人,也知道如何扮演一名恶毒狡猾的谋士。她所实施的一切行为,并不是被利益所迷惑,而是心甘情愿地跪倒在恶行之下,成为政治争斗的一枚棋子。这份矛盾,让人不禁感叹,也许麦克白夫人也是一名女巫。
电影利用戏剧独白的特色,不断地激化着简单的道德矛盾,让人们观察着角色忽左忽右,摇摆不定的内心。首先是麦克白的看法:“国王邓肯对我有恩,他赏赐给我土地,宣扬我的头衔,肯定我的荣誉。在政治上他大行善道,人民对他无比爱戴,当我刺杀他时,他应该不会坠入地狱,反而会走入天堂。”
其次是夫人的看法:“我的爵士,你的脸像一本书,写着很多奇怪的事。要想欺骗别人,你必须变成人们期待的样子,你的眼里、手里、舌尖处处都要流露出受欢迎的韵味,要摆出一份纯真花朵的模样,但其实你是花下的毒蛇。” 在这样诗意化的阴谋之下,国王被秘密刺杀,王子被迫逃离苏格兰,而麦克白最终登上了王位。
预言此时已经不再是麦克白生活的动力,反而成为了他的累赘。如果女巫的预言都是真实的,那么麦克白在王位之上待不长久,他的子嗣也无法延续王室的香火。不仅如此,好战友班柯的子嗣将会延续王室的血脉,成为苏格兰将来的国王。这对于麦克白而言是无法接受的,无限膨胀的利己之心使他认为,只有预言有利于自己的时候,才是真实的,否则就要尽自己之所能,来破坏这层魔法约束。因此,他开始谋划更加惊悚的计划,加固王权、清除异己。
第一件事,就是刺杀班柯和他的儿子。麦克白借酒宴之机,策反了班柯的两个手下,使他们中途设伏,斩草除根。如果班柯和他的儿子都死在屠刀之下,那么女巫的预言就不可能成真。不过,也许是天意使然,阴差阳错之间,班柯的儿子逃出生天,这让麦克白的脸上又多了一层阴霾。
第二件事,就是杀掉Macduff(麦克德夫)。麦克白再次见到了女巫,询问更多的事情,他得到了三份咒语的承诺,其一是小心提防Macduff。其二是任何被女人赋予生命的人都不能伤害麦克白。其三是只有在勃南森林(Birnam Wood)向他移动时,他才会落败。于是,麦克白以麦克德夫叛国为由,荡平了他的城堡,不过,又是阴差阳错之间,麦克德夫逃离了凶狠的魔爪。
故事的发展逻辑到达了冲突点,电影叠合了不同背景的人物,逐一述说了他们的命运。麦克白夫人因为手上沾满了太多的鲜血,在愧疚之情与利欲纷争的裹挟之下,最终被失眠症重重困扰,发疯而死。麦克德夫则联合了王子马尔科姆,借英格兰之兵大举反攻麦克白。他们将最终的决战地点设置在勃南森林,无意中叠合了麦克白的预言之线。
麦克白虽然已经众叛亲离,虚弱不堪,但是他身经百战的勇武尚在。面对前来挑战的英格兰众将,麦克白势如破竹,也许女巫的魔力尚在,任何被女人赋予生命的人,终不能伤他分毫。酣战之际,麦克德夫上前,他是由妇女剖腹产所生,并不畏惧国王的预言。他以坚定的复仇之心,与这位大限将至的国王决一死战。电影在这个阶段设置得十分巧妙,从两个人的搏杀观察,麦克德夫的技巧并不及麦克白,然而他无意之中打飞了麦克白的王冠,正在其回身捡起王冠之际,麦克德夫结果了他的性命。
这场黑色悲剧终于收尾,电影的叙述也戛然而止。剧情带给我们的回味远不止于此,除却精彩的戏剧元素,女巫的存在也让我们心存疑惑。也许她们所施展的并非魔法,而是诱导我们走向一个又一个利益极端。麦克白的行事方式势必会让他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之内,不过,在现实之中,这种人依旧不在少数。
真实的历史之中,也有麦克白这一人物。不过,与剧作之中阴险狡诈的角色性格不同,现实中的麦克白并不喜爱这类阴谋把戏。他谋反的根本契机,在于厌恶邓肯一世穷兵黩武的治国方略,在这方面,麦克白也和戏剧之中的人物形象一样,希望能排除异己,从而执掌皇室大权。
1040年,邓肯一世率领军队闯入莫瑞地区,麦克白与其交战,最终邓肯一世被杀。其后17年的皇室大旗为麦克白所执掌。不知苏格兰皇室是不是存在一种魔力,不论支持拥兵自重的皇亲,还是选择文武相济的国戚,都在走上皇位之后,迷恋起了武力。
短短几年之后,头戴王冠的麦克白就开始疯狂扩张军力,自1052年起,麦克白持续与英格兰王国发生冲突,但是就算崇尚武力,国家资源的巨大落差也让苏格兰屡战屡败。看到机会的王子马尔科姆借机突袭麦克白,于1057年先后杀死了麦克白和他的继任者卢拉赫,最终重登王位。
麦克白是黑暗时代的欧洲代表,不仅是莎士比亚的剧作让他为世人所知,这种崇尚利益、武力、阴谋的论调也是对后人的警醒。屠龙者终成恶龙,悲剧之所以被人铭记,是因为当你把它的剧情升华、提炼之后,不论人如何改变,都无法脱逃剧作讥讽的现实。它就像《麦克白》之中的女巫,给人以无穷的暗示,若即若离、若隐若现,告诉人们在腐败的诱导下,“正直”仅为昙花一现,“利益”才是日月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