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于成龙结局是什么?
于成龙真实历史是老死的。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赐谥“清端”。有《于清端政书》八卷等著作传世。扩展资料在山西方山通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的路途中,有一个名叫来堡的村子。被康熙皇帝亲封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就出生在这个普通的村子里。方山县境内发现于氏文物82件,征集有关于成龙民间故事和佳话100多篇,于成龙墓地、故居、家祠等主要遗址尚保存完好。于成龙清正廉洁的事迹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在方山和吕梁一代更是盛传。2000年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后,更是轰动全国,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谈论的焦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于成龙
于成龙怎么死的
于成龙是年老而死的。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等职。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于成龙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于成龙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曾经参加过乡试并中副榜贡生,但因为父亲年迈需要照顾而没有出去做官。直到四十五岁才以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授以广西柳州罗城县知县。此后,他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抚大员,所到之处,皆有政声。尤其是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
于成龙的故事主要内容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今离石市)人。《清史稿》有传。于成龙自顺治十八年
(公元1661年)任广西罗城知县,到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在两江总督任上逝世,即
从45岁到68岁,仕途生活共23年。期间,历任四川合州知府、湖北黄州同知、湖北武昌
知府、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江西江南总督,后兼署江苏、安徽两省巡
抚等要职。于成龙从一位七品县官升迁为正二品封疆大吏,以政绩卓著、廉洁奉公而闻
名天下,受到万民拥戴,皇上褒奖,堪称奇人奇事。更令人感到奇特的是,这位三百多
年前的清官,他的人格魅力、举止范行,在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震撼力。
太原电视台把这一真实的历史人物,通过现代化的音像手段搬上屏幕,拍摄成了一
部20集的电视剧《于成龙》。《于成龙》这部戏好看,因为它讲了一个以人物命运为主
线的大故事,很吸引人。在表现于成龙升迁调动、荣辱沉浮的宦海生涯的大故事中,还
包括了许多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其中大部分是于成龙的断案故事。这些以传
统的叙事手法所讲述的小故事集集相续,环环紧扣,事随人走,构成了悬念迭起、曲折
有致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大都是在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因而可信性很强,容易为
观众所接受,而绝非一般的所谓“戏说”。
斩杀皇上的外甥、江宁副都统喀礼,是于成龙宦海生涯中最感人的一幕,也是编导
和演员共同创造的完成于成龙性格塑造最悲壮的一笔。杀人越货的江湖飞贼鱼壳,倚仗
喀礼支持,欺压百姓,盗窃官衙,罪恶累累,民愤极大。于成龙擒拿鱼壳,为民除害。
喀礼倚仗自己是皇上外甥,跑到江宁府大堂上强抢人犯,杀死江宁知府陈严龙。于成龙
在杀与不杀喀礼的激烈的思想斗争中,顺应民意和百官要求,不顾个人安危,当场立斩
喀礼。万民欢呼,百官诚服,全剧达到了高潮。
《于成龙》这部戏好看,也因为它拍了许多动人的感情戏。它在围绕着主人公的命
运所讲述的故事中,充满了浓烈的感情色彩。这里包括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主仆
情、同僚情、官民情,以及明君与贤臣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相知和相重的感情。这种种感
情纯正而真诚,高尚而博大,表现了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伦理思想与亲和观
念,渗透在艺术之中则成为一种特定的民族审美心理积淀,呈现出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
而浓郁的伦理之美与亲和之美。
剧中在表现浓浓的夫妻情的同时,还表现了深厚的母子情。于成龙辞家别母,母亲
为儿子把酒话别,谆谆告诫:“不管做官大小,都要爱民如子,万万不可胡作非为,欺
压百姓!”这掷地如金石声、充满大爱的母诫,是于成龙一生始终遵循、不敢稍有偏离的
行为准则,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执政者的最基本的要求。普通百姓世世代代企盼清
官,呼唤青天,就是希望他们的父母官为民做主,而不是鱼肉人民。
《于成龙》这部戏好看,还因为作品充满了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
量是从人物身上和故事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而非空洞说教。只有作品内在精神力量
才能真正感人,而外加的空洞说教则只能令人厌烦。《于成龙》这部戏所塑造的主人公
形象所体现出来的烛照古今、震撼士庶的伟大精神可以给观众以激励和启迪。这种精神
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体察民情的精神,是“访民瘼于井邑,察冤
枉于囹圉”的解民倒悬的精神,是“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精神。
清正廉洁是于成龙身上最重要的品质,是他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他任罗城知县时
是粗茶淡饭;任直隶总督时遭到饥馑,吃糠咽菜,同民众共甘苦。即使日子好过些,吃
饭也是粗米青菜,人称“于青菜”。他认为,粗茶淡饭吃着香甜,粗布旧衣穿着随便。
罗城百姓看到于大人生活过分清苦,过意不去,稍有馈赠,于成龙坚辞不受。他说:“
我挣朝廷俸禄,有吃有喝,再拿你们的钱,岂非接受贿赂!”他认为,为官做不到清廉,
民风自不能纯正。他离罗城时,把上级奖励的百两白银大部分用来周济孤寡老人和兴办
义学堂。“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于成龙的清正廉明,自甘淡泊,终使罗城这个
凶险之地得到彻底治理。
于成龙不仅是自律甚严的清官,更是为民办实事的好官。他勤政爱民,把百姓的疾
苦时刻放在心上。他最反对吃皇粮而不办公事的人。他要求自己做一个上对得起皇上,
下对得起百姓的好官。他认为,身为衣食父母官不为父母的衣食打算,怎么能行?直隶旱
灾严重,饥民遍野,于成龙含泪将湖北巡抚张朝珍送的枣红马杀了给百姓充饥。他甘冒
死罪开仓放粮,以解救千万饥民。
于成龙去世后,人们检点他的遗物,只有一件破袍和几罐盐豉,真是“清风两袖朝
天去”。百姓罢市聚哭,家家绘像祭奠,痛悼一代清官的离去。灵柩归葬故里时,江宁
数万仕民步行二十里在江边伏地痛哭相送,哭声盖过了滚滚东去的江水声。康熙感叹“
居官如于成龙者能有几人”,称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谥号“清端”。
--
大凡世上男人, 在外表上看去, 也许严肃凶狠, 其实他们内心最是善良,
胸襟宽大,意志薄弱。对待这种人, 只需小施手腕, 便可骗来真心诚意。
于成龙简介剧情 于成龙剧情介绍
1、于成龙在出仕前刻苦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修齐治平、知行合一、义不辞难为价值追求;
2、出仕后,在23年的从政生涯中,跨越广西、湖北、福建、直隶、两江等省区,从七品知县到封疆大吏,坚持以民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勤政爱民、勇于担当、三举卓异的从政实践,刻苦廉洁、刚直不阿、一尘不染的人格魅力,深得各地民众爱戴和各省督抚的器重,康熙帝盛赞为“古今廉吏第一”。
廉吏于成龙的人物资料
摘自《清史稿·列传六十四》于成龙(1616—1684),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明崇祯间副榜贡生。顺治十八年,谒选,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十七年,迁福建按察使。时郑成功迭犯泉、漳诸郡,民以通海获罪,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成龙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王素重成龙,悉从其请。遇疑狱,辄令讯鞫。判决明允,狱无淹滞。军中多掠良民子女没为奴婢,成龙集资赎归之。巡抚吴兴祚疏荐廉能第一,迁布政使。师驻福建,月徵莝夫数万,累民,成龙白王罢之。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赐祭葬,谥清端。上(康熙)曰:“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于成龙曰:“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又谕大学士等曰:“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加赠太子太保,廕一子入监,复制诗褒之。雍正中,祀贤良祠。
关于《于成龙》的所看所思
一、两版电视剧
花了几天时间追央视新推出的《于成龙》电视剧(以下简称新版),看完之后比较失望,比不上十几年前出的《一代廉吏于成龙》(以下简称老版)。
首先,新版电视剧对人物的刻画偏离了历史真实形象。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于成龙的事迹在《清史稿》中有详细记载,老版电视剧基本上真实的还原了于成龙的二十三年仕途生涯,19集的篇幅做到了剧情紧凑,结构明朗,讲述了于成龙罗城治盗、湖北平匪、福建平冤、直隶救灾和两江惩恶的感人故事。而新版电视剧,增加许多不必要的虚构情节,使整个剧情显得冗长拖沓,部分剧情削弱了于成龙精明练达的一面,其能臣干吏的形象没有树立起来。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湖北剿匪这一段。老版电视剧基本还原了史实。“匪首”刘君孚原本就是于成龙的故吏,上山的“匪徒”原本也是其治下的普通乡民,凭借着这层关系,于大人带着两个随从,骑着一匹黑骡子,深入虎穴,对刘君孚和“反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劝服他们下山归降。剧中人物的表演也很有特色,在山寨中,因为天气热,于大人脱掉外衣长衫,着单衣席地而坐、侃侃而谈的细节十分有意思,通过这个情节,于大人亲民爱民、临危不惧、胸怀坦荡的形象就立了起来。而新版的电视剧,改成了于成龙和刘君孚素不相识,在于大人深入虎穴之后互相倾慕,结为知己,而且虚构出了上缴委札的情节,使得刘君孚几次叛变,这些无端虚构的情节,削弱了于大人能臣干吏的形象:结交匪徒,会给其他官员口实,低估了于大人的政治智慧;疏忽收缴委札,则体现了于大人处事粗糙的一面,损害了于大人的形象。
其次,新版电视剧的服装道具、后期制作显得华而不实,脱离了时代。服装道具上面,清朝的官服,外面为什么要罩一层薄纱?明显不符史实。再者,土匪的山寨,三进三出的大房子有好多,还是精装修的,本来就是一帮穷人造反,又不是去农家乐,哪有那么好的山寨啊?这一点,老板电视剧就表现的比较好:山寨守门的小喽啰,连鞋都没有,光着脚,一看就是穷人,山寨头领议事厅,是在山洞里面,椅子凳子也是石头做的,一看就是官逼民反,仓促之间上山造反。再者,后期制作,五毛钱特效不要更多。特别是洪水冲垮大桥一段,跟动画片无异。这一点老版电视剧就很真实,山洪裹挟着树枝树干冲下来,冲毁浮桥,符合真实情况。还有搭桥、射箭、骑马等等特效,五分钱都嫌多。
最后,说点新版电视剧好的一面吧。在小鲜肉横行、抠图技术泛滥的年代,这部电视剧算是良心剧了。演员们演技都还在线,表演也很卖力气,剧中场景也还算尽心尽力,从山西的土窑洞、广西的茅草房、福建的大衙门,都是真实的取景布景。
电视剧就说这么多吧,下面是一个历史爱好者的所思所想。
二、于成龙和海瑞——两个清官的不同人生
明清两代,有名的清官不多,最让人熟知的就是海瑞和于成龙。
于成龙和海瑞,两个人的仕途起点几乎一模一样:都是举人出身,都是四十多岁才当上了七品的县令。在县令任上,也基本做到了清廉自守、爱明如子。可是在往上,两个人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海瑞的仕途充满了坎坷。他早期“抬棺骂嘉靖”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道德声望,这种声望使他在一段时间内仿佛“平步青云”,一直做到了应天巡抚,也算是封疆大吏了。但是站得越高跌得越痛,在整个大明官场都贪墨成风、沆瀣一气的氛围下,海大人清廉正直的道德形象仿佛刺痛了同僚们的脆弱的神经,他在官场中备受排挤,先后数次被免职,即使是在张居正当政、吏治已经好转的时代,海瑞也始终被冷藏,甚至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想要启用他都被内阁暗中阻挠。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海瑞是大明官场最孤独的人,他孤零零的站在道德高地上(他也确实是个道德楷模),所有人都在称赞他,仿佛仿佛全大明的道德担当就指望着海刚峰一人了,但是所有人也都远离他,惧怕他手中那把道德利剑会指向自己。
相比较而言,于成龙的仕途要顺利很多。于成龙也是具有极高道德感的人,严于律己的程度简直堪称苛刻,在清朝的官场当中,也算是一个异类了。但是于大人的运气真是出奇的好,于大人每到一地,虽然要面临各种看似无解的难题,但是他总能遇到在背后无条件支持他的好上司。在广西罗城,有巡抚金光祖的赏识,被推荐为“卓异”;湖北任上,是巡抚张朝珍的无条件支持,大水冲毁浮桥,贻误军机获罪被罢官的于成龙还能得到张朝珍的信任,让他招抚土匪;福建任上,平反冤狱虽受上司阻挠,但是却得到了更大的官——康亲王的应允;直隶救灾,直接被最高领导者康熙皇帝看中了。于大人的官儿越做越大,赏识他的上司也越来越高,单凭运气的解释是说不通的,实际上也是他本人能力的体现,于大人本人有才能、敢担当,直面难题从不退缩,这样的表现足以打动上司,让上司信任他赏识他,毕竟每个上司都希望自己的下属能够解决问题而不是给他带来麻烦。
海瑞和于成龙不同遭遇,除了他们本身性格能力的原因之外,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时代背景。海瑞生活的年代,大明王朝已经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亡,政治的腐败和糜烂已经深入帝国的骨髓,皇帝长期怠政,大臣一心为己,自然也没有人听海瑞“大明要完”的呼喊,甚至有人干脆捂起耳朵,耳不听心不烦。而于成龙生活的年代,是清朝定鼎中原之后开始王朝建设的阶段,整个国家由衰而盛、由乱而治,康熙皇帝是圣明之主,各地官员不敢怠慢、为政也还尽心尽力,整个帝国呈现出政治清明的大好局面,所以于大人才能够充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所以说, 一个人的命运,既要靠自己努力,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