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赏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阅读训练及答案
(1)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
(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8、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诗中的周郎指周瑜。
9、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10、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1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1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1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2.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杜牧《赤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13.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二:
1、赏析杜牧的《赤壁》并答题。
①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 折戟 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②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2.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 。诗人杜牧和 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3.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6、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7、 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以上两点,答到任何一点都得2分)
8、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歌妙在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吴魏形势的变化。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别出心裁。对周瑜的丰功伟绩予以怀疑,主意新奇,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这正是本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三:
2诗中的“周郎”是谁?(1分)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千古名句是什么意思?(3分)
(4)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分)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
(6)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事非常反感。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为什么?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2、周瑜
3、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可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4)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情(1分)
(5)“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2分)
(6))许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连她们都受到凌x,则东吴社稷和生灵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如果按照许那种意见,将诗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就诗味全无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诗的生命。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有错,反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四:
练习与答案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答案: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2、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答案: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3、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古诗词鉴赏
A 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 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全诗翻译】
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草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
赏析: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赤壁赏析 赤壁鉴赏
1、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2、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3、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4、《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5、原文: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从“海上之盟”到“靖康之耻”,北宋是如何用六年把自己作死的吗?
公元1004年,宋真宗与辽萧太后签署了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规定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付给辽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盟约之一。在宋真宗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约十万人左右),即需300万,而岁币的支出不及用兵费用的百分之一。不仅如此,和平促进了双方在边境设立榷场,放开贸易,使得宋朝中原的产品在辽境内颇受欢迎,获利远超岁币的支出。然而,维持了一百余年的和平却在徽宗年间被打破。“海上之盟”与虎谋皮——北宋朝廷对燕云十六州念念不忘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从辽国归降的马植(后赐姓赵,更名赵良嗣)敏锐地观察到女真人的崛起,建议宋朝联金灭辽,一举夺回落入契丹人之手已近两百年的燕云十六州。对于北宋来说,辽国已经与北宋交好上百年,军事实力减弱,更希望维持和平。然而,北宋的君臣却迟迟不忘所谓的十六州之耻。实际上,从北宋建立那一天开始,十六州就从未属于过宋朝,但自认为是正统的北宋却一直将十六州当成是自己的疆域,希望有一天能拿回来。而不幸的是,此时掌权的是主战派,掌握北宋军事大权的是一个叫童贯的宦官。公元1100年,徽宗继位,向太后主政支持旧党。不到一年,向太后去世,徽宗立马重用新党,蔡京逐渐成了徽宗最倚重的大臣。而新党多是主战派,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换取功名地位。徽宗上台后,恢复了对西夏的用兵。童贯由于和蔡京交好,被派到西北监军。由于在西北打了几场胜仗,徽宗授予了童贯各种头衔:领枢密院院事,太傅,泾国公等等。童贯一直不忘自己是靠武力获得了如此的高位,他成了北宋朝野最大的主战派。对于童贯和赵良嗣的策略,并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枢密院执政邓洵武上奏说:如今国家兵势不振,财力匮乏,民力凋敝,这局面人人皆知,但无人敢言。我不明白,与强金为邻,难道好于与弱辽为邻?前工部侍郎安尧臣则认为伐辽是妄启边衅,用汉唐故事,认为人主兴师于远夷皆不可取,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都是浪费民力,更何况本朝之弱。况且辽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一旦辽国被灭,换成更加野蛮的女真,那么北宋就必须直接面对这些游牧民族,北方就再无和平可言了。宋徽宗最初同意了安尧臣的看法。但随后,在蔡京、童贯等人的主导下,皇帝再次偏向了战争。宣和二年(1120年)二月初四,宋徽宗再次向女真派出了使节。这次派出的,正是赵良嗣。最后双方签订了共同攻辽、瓜分辽国的协议,史称“海上之盟”。
宋金《海上之盟》是怎么回事,北宋为何导致靖康之耻而灭亡呢?
北宋在发展壮大期间,屡遭契丹辽国的挫败,到了宋真宗时期更是签订了颇受争议的“澶渊之盟”,用岁币换得了和平,“澶渊之盟”也由此成为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份盟约,但北宋除了这份“澶渊之盟”,还与金国签订了一份联合攻辽的盟约——“海上之盟”。这份盟约的签署,最终实现了北宋的部分心愿,但却在客观上壮大了女真人的金国,并充分向这个野蛮民族暴露了自身在军事上的弱点。北宋之所以与金国签订“海上之盟”,主要是因为自打北宋立国时开始,北方边境就一直受到契丹辽国的威胁,“澶渊之盟”虽然使得宋辽双方保持了相对的和平,但是双方始终是互相竞争的对手,尤其是北宋念念在兹的燕云十六州始终处于辽国的控制之下,令北宋统治者抱恨无奈。到了北宋末期,宋辽两个外强中干的腐败国家,依旧维系着和平,但在辽国的东北方,此时却崛起了一股可怕的势力——女真人,女真人不但骁勇善战,而且对辽国非常仇视,崛起后的金国屡败辽军,并建立了金国。北宋的皇帝宋徽宗和权臣蔡京、童贯等了解到辽国和金国的形势后,觉得此时是攻打辽国,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最好机会。由此,一个主动示好金国的计划逐渐显现。重和元年(1118年),徽宗派武义大夫马政自山东登州乘船渡海,以买马为名与金国谈判攻辽事宜,此后宋金双方使者频繁在海上接触谈判,并最终在宣和二年(1120年),双方达成共识,签订了“海上之盟”。这份盟约的主要内容是,宋金双方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辽国,并约定金军攻取辽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与中京大定府(今辽宁昭乌达盟宁城县天义镇大明乡),宋军攻取辽的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北宋还答应将原来“澶渊之盟”规定给辽的岁币转送给金国,金国则承诺事成后将燕云十六州还给北宋。双方可谓是各取所需,互利互惠,这份盟约也算得上一份平等条约。但令人遗憾和费解的是,最后的结果却大出北宋预料,并加速了“靖康之耻”的发生。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北宋自身腐败、军力疲软。在攻打辽国时,金军基本上一路顺利,辽军遇到金军要么战败,要么投降,很顺利就拿下了辽国上京、中京及南京三地。北宋此时则很搞笑,先是迟迟不能凑齐北伐的军队,后来好不容易由童贯为帅,可以出兵北伐了,结果却根本打不过苟延残喘的辽兵。金国于是指责北宋未能实现“攻陷辽南京”的盟约规定,所以拒绝归还燕云十六州。最后,北宋无奈只能用老办法“花钱摆事”,经过与金国谈判,北宋答应给金国交付二十万两银、三十万匹绢,并纳燕京代租钱一百万贯,金才交还燕云六州(景、檀、易、涿、蓟、顺)及燕京。而金军撤出城前将燕京城内财物和人口搜刮一空,北宋接收到的只是一座“城市丘墟,狐狸穴处”的空城。尽管如此,徽宗君臣还是自我陶醉,王黼、童贯、蔡攸、赵良嗣等都作为功臣一一加官进爵,徽宗还命人撰写《复燕云碑》来歌功颂德,似乎太祖、太宗未竟的伟业,真的由他完成了。但金太祖在撤离燕京时就公开宣称二三年里必再夺回来。辽国灭亡以后,宋朝失去了辽国这个屏障,到最后,金国不但收回了燕云之地,还将战火燃烧到中原大地,灭亡了北宋。可见,任何时候,空有幻想没有实力都是不可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