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腹锦鸡属于几级保护动物?
现已被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红腹锦鸡(学名:Chrysolophus pictus):又名金鸡,中型鸡类,体长59-110厘米。尾特长,约38-42厘米。雄鸟羽色华丽,头具金黄色丝状羽冠,上体除上背浓绿色外,其余为金黄色,后颈被有橙棕色而缀有黑边的扇状羽,形成披肩状。下体深红色,尾羽黑褐色,满缀以桂黄色斑点。雌鸟头顶和后颈黑褐色,其余体羽棕黄色,满缀以黑褐色虫蠢状斑和横斑。脚黄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全身羽毛颜色互相衬托,赤橙黄绿青蓝紫具全,光彩夺目,是驰名中外的观赏鸟类。简介保护措施: 因其羽色艳丽,雄鸟皮张可外销供装饰用,活鸟供观赏展出用,每年从各产地捕杀数量相当惊人,例如湖南湘西60年代畜产部门收购红腹锦鸡皮张即达6000~8000张(吴至康,1991)。欧洲自18世纪已普遍饲养繁殖,至今广布世界各地。国内各动物园均有饲养繁殖记录,秦岭佛坪已兴建养殖场。
白腹锦鸡是几级保护动物?
白腹锦鸡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白腹锦鸡为雉科锦鸡属的一种鸟类。雄鸟全长约140厘米,雌鸟约60厘米。雄鸟头顶、背、胸为金属翠绿色;羽冠紫红色;后颈披肩羽白色,具黑色羽缘;下背棕色,腰转朱红色,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白腹锦鸡栖息于海拔2000-4000米的山地,活动于多岩的荒芜山地、灌丛及矮竹间。以农作物、草籽、竹笋等为食,兼食昆虫。4月下旬开始繁殖,筑巢于人畜罕至的山坡地面的倒木枯枝下或巨岩缝隙里。白腹锦鸡生活习性。白腹锦鸡夜间栖息于树冠隐蔽处,白天下树到地上活动和觅食,通常亮天后即下树在林中游荡觅食。除繁殖季节多见单只、成对或一雄数雌在一起活动外,其他时候多集成4-10余只的群体活动,特别是秋冬季节,常集成20-30只的大群。善奔走,在林中行走极快。飞行能力差,一般很少飞翔,遇危险时多通过疾速奔跑和藏匿避敌,仅在危急时才起飞上树。
红腹锦鸡的特点
红腹锦鸡又名锦鸡、金鸡。为中国特产种,全长约70(雌)~100(雄)厘米;栖息于多岩石的低山,在针、阔叶常绿落叶混交林和落叶常绿混交林中数量较多;杂食性,以食植物为主,兼食小昆虫和蠕虫;雄鸡间彼此相遇,各不相让,拉开架子展开一场殊死搏斗,失败者遍体鳞伤,仓促逃走,得胜者得到伴侣。 红腹锦鸡又名锦鸡、金鸡。为中国特产种,全长约70(雌)~100(雄)厘米;栖息于多岩石的低山,在针、阔叶常绿落叶混交林和落叶常绿混交林中数量较多;杂食性,以食植物为主,兼食小昆虫和蠕虫;雄鸡间彼此相遇,各不相让,拉开架子展开一场殊死搏斗,失败者遍体鳞伤,仓促逃走,得胜者得到伴侣。
红腹锦鸡的奇怪科普
红腹锦鸡红腹锦鸡,又称金鸡、采鸡,鸡形目雉科锦鸡属。是一种中型鸟类,体长59-110厘米,尾羽长38-42厘米。雄鸟羽色华丽,全身羽毛颜色互相衬托,赤橙黄绿青蓝紫具全,是驰名中外的观赏鸟类。为中国的特有物种,它们分布的核心区域在中国甘肃和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栖息在海拔500米以上的阔叶林、混交林和林缘疏林地带。属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可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养殖。雄鸟的额和头顶羽毛延长成丝状,形成金黄色羽冠披覆于后颈上。脸、颏、喉和前颈锈红色,后颈围以具有蓝黑色羽端的橙棕色扇状羽。上背浓绿色,羽缘绒黑色;下背、腰和短的尾上覆羽深金黄色。自腰以后的两侧,羽端转为深红色。下体自喉以下纯深红色。双翅大都栗色而具黑斑。尾羽18枚,呈黑褐色,满缀以桂黄色斑点和斜纹。雌鸟头顶和后颈黑褐色,其余体羽棕黄色,满缀以黑褐色虫蠢状斑和横斑。成群活动,特别是秋冬季,有时集群多达30余只,春夏季亦见单独或成对活动的。性情机警,胆怯怕人。听觉和视觉敏锐,稍有声响,立刻逃遁,当危险尚远时,多在地下急速奔跑逃窜;当危险迫近时,则多急飞上树隐没。善于奔走,途中遇低岩或小片空地时,则展翅滑翔而过。飞翔亦甚快而灵巧,在林中飞行自如。白天大都在地上活动,尤以早晨和下午活动较多,晚上多栖于靠沟谷和悬岩的松、栎等乔木树上。主要以植物的叶、芽、花、果和种子为食,也吃小麦、大豆、玉米、四季豆等农作物。此外也吃甲虫、蠕虫、双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常常在林中边走边觅食,早晚亦到林缘和耕地中觅食。繁殖期4-6月。一雄多雌制,通常1只雄鸟与2-4只雌鸟交配。3月下旬雄鸟即出现求偶行为,雄鸟间亦常发生激烈的争斗和占区。雄鸟向雌鸟求偶时,会一边低鸣,一边绕雌鸟转圈,身上华丽的羽毛都向外蓬松,用以吸引雌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