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哪一年成立?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于1980年。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于1980年8月正式成立,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深圳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沿海,东起大鹏湾边的梅沙,西至深圳湾畔的蛇口工业区,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2010年延伸到全市,2011年延伸至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圳市简介:深圳,广东省辖地级市,简称“深”,别称鹏城,是广东省副省级市,国家计划单列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全市下辖9个行政区和1个新区,总面积1997.4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927.96平方千米。
深圳经济特区哪一年成立?
深圳经济特区在1980年成立。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沿海,东起大鹏湾边的梅沙,西至深圳湾畔的蛇口工业区,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2010年延伸到全市,2011年延伸至深汕特别合作区。区位优势经济开发区所位于的深圳市的前身是原宝安县。宝安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秦代时属番禺,晋朝始设宝安,以后其名称和隶属关系几经变动,直到民国时期重称宝安县,解放后一直沿用。宝安历史上有"粤省前哨"之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79年3月,改为深圳市。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1981年7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1988年10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计划单列。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人口为什么减少?
1、首先,经济发展趋缓是导致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几十年里,北上广深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引擎,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的推进,这些城市的发展动力有所减弱。许多产业面临转型和升级的压力,导致就业机会减少,进而影响人口流入。
2、
其次,高房价和生活成本也是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北上广深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很多年轻人面临买房难的问题。同时,生活成本高企,包括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开支也较大。这导致一些人选择离开这些城市,寻找更低成本的生活方式。
第
3、环境问题也对人口流动产生了影响。北上广深四大城市长期以来都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环境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因此一些人选择离开这些城市,迁往环境质量更好的地方。
最后,政府的政策导向也对人口减少起到一定作用。为了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和资源短缺问题,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限制人口流入的政策,例如限购、限制落户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人们进入这些城市更加困难,一些人选择了其他城市或者回到家乡发展。
总的来说,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人口集体负增长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经济、房价、生活成本、环境以及政策等多个方面。
2022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城市的人口有所减少。
2022年,一线城市的常住人口出现了负增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座城市都迎来了这一趋势。其中,广州是5年来首次出现人口下降。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据各地公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座城市的常住人口在2022年均出现了下降。北京的常住人口为2184.3万人,比前一年减少了4.3万人;上海为2475.89万人,比去年末减少了13.54万人;广州的常住人口为1873.41万人,比2021年减少了7.65万人;而深圳为1766.18万人,同比减少1.98万人。
北上广深同时迎来常住人口负增长
专家认为,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就业岗位减少,非户籍人口流失,以及离开大城市的趋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表示:“人为什么迁徙流动?人往一个地方聚集,或者离开一个地方的目的很简单,主要是为了就业。如果一个地方的就业环境不适合了,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离开。”
然而,离开大城市并不全是被动的选择。近几年,“逃离北上广深”的论调不绝,而今迎来负增长,不过是蝴蝶效应以年为单位的表现。
北上广深的人口负增长的“首次翅膀扇动”,始于哪一瞬间?也许始于年轻人里“逃离北上广”成了流行,从小镇去大城市反而成“逆行”;也许始于1993年,上海首次出现人口负自然增长率,从此愈发依赖外来的“新鲜血液”补充劳动力、缓解老龄化;也许始于某天,一线城市打工人突然意识到,体系成熟的一线城市越来越少有可融入的空间,“既不适合打工,又不适合生活”……
有人认为,经过2022年的低谷之后,每一步都是向上的,人们会在不远的未来再次回到大城市中。但更多人认为,2022年只是开端,就业压力与经济放缓是长期的,大城市人口减少,也许会在2023年后愈发明显。
对于一线城市而言,这一现象无疑是一个警示。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环境的变化,城市吸引力会逐渐降低。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优化就业环境,城市将难以保持其竞争优势。
同时,这也是一个机遇。随着常住人口的减少,城市将面临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政府可以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创新团队入驻。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非户籍人口的保障和扶持力度,提高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入感和归属感。
总之,在经济发展和就业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城市常住人口出现负增长并非偶然。对于城市来说,需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优化就业环境,才能保持其竞争优势和吸引力。同时,在面对这一现象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非户籍人口的保障和扶持力度,提高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入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