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后周节度使谁发动了政变?
公元960年,后周节度使赵匡胤发动了兵变。960年正月初一(1月31日),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遣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退位,降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建立了赵宋王朝。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次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帝。众人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赵匡胤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愿意听从命令。于是赵匡胤就当众颁布命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赵匡胤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开封。
公元960年后周节度使谁在陈桥发生病变
公元960年,后周节度使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被部下诸将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建立宋朝,史称“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率兵驻扎陈桥驿,发起兵变黄袍加身,开创大宋300百年基业,使中国由乱到治,由分列走向统一。
位于封丘县城东南13公里处的陈桥在五代时为后周驿站,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之后仍为驿站。公元1105年宋朝为显扬列祖,把驿站改为东岳庙。现存黄袍加身处大殿一座、“系马槐”一棵、宋太祖黄袍加身处碑、顾贞观词碑、金梦麟提“系马槐”石碣和明朝重修山门碑记等。“系马槐”历尽千年,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保留的石刻极具文学和书法价值。
陈桥兵变有什么意义?
陈桥兵变大部分是一次和平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基本上是“以攻为守,市不容易肆”,就得到了朝代更替的取得成功,造就了“不出血而创建一个大皇朝的惊喜”。一般认为,这不过是军权与整体实力震慑的结果,实际上,军权、整体实力这些这种肯定的优点,只有确保兵变的最后取得成功,对于以什么样方法取得成功,则非常大水平上依赖于领导者的策划水准和政冶眼界,可以将大事儿化于无形中,独行天下、翻手为云,这实际上就充足地展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政冶方式。在其中比较显著形象化,且为后世议论纷纷的一点是:兵变之时,宋太祖赵匡胤曾多次“严敕士兵,勿令剽劫”,进而保障了兵变进城时的执法公正,秋毫无犯,从而获得了人心,“国都人的内心不摇,四方当然澄静”。这与五代一些“纵兵大掠”的兵变对比,宋太祖赵匡胤的“严敕士兵”毫无疑问主要表现出一种政冶眼界。实际上,严苛纪律,争得人心,这也是一般的政治常识,五代时的别的兵变者不一定统统意想不到这一点。难题的关键是,在兵骄将悍,“鼓噪哗变”的情况下,要有什么样的策划和运行才可以将这一点切实落实?从所说的“维护保养为君王”传闻,到无缘无故地发生又消失不见的北汉和契丹部队,包含以后以赵光义为代表的企图叛乱者们任何场合行动,都应该是宋太祖赵匡胤长期性提前准备、蓄谋多时的严实而获得成功的政冶个人行为。自然,这入戏的结果也是完美无缺的,一方面宋太祖赵匡胤的谋反看起来顺理成章,一派民心所向、实至名归的气魄;另一方面给了后周朝中一个猝不及防,朝中重臣和京都老百姓们都没有得到过多打扰和损害。宋太祖赵匡胤精心策划的一出好戏就是这样表层上处事不惊地告一段落,这次叛乱以较小的成本得到了最不可估量的成
陈桥兵变是怎么回事?
陈桥兵变是怎么回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说的是赵匡胤通过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宋朝的故事。那么陈桥兵变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说陈桥兵变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兵变?陈桥兵变发生在后周。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为什么说陈桥兵变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兵变?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凭借这次赫赫有名的“陈桥兵变”,几乎是兵不血刃的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并且,一举奠定了赵宋王朝三百多年的基业。第二:虽然,赵匡胤是通过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但是,并没有留下篡周的骂名。而是显得被迫无奈,被将士们把黄袍强加在身上。在北宋取代后周的过程中,因赵匡胤注意严肃军纪,一回开封就下令军队各归兵营,开封城中没有发生以往五代改朝换代时出现的那种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北宋建立伊始,后周一些带重兵在外执行巡边使命的将领,如慕容延钊、韩令坤,都表示拥护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盘踞潞州(今山西上党)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及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先后起兵反抗,于是宋太祖亲率大军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击败李筠和李重进。他们的失败,使得一些势力较小,又对赵匡胤代周不满的地方藩镇更感到无力与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这样,北宋在原后周统治区已基本上稳定了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