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纪录片

时间:2024-12-12 03:34:49编辑:花茶君

如何评价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CCTV-9纪录片频道播出的《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是一部好片,观片感受是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此说说这部纪录片,顺便谈谈学习历史的几点感受。 如何评价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一是这部纪录片对秦皇汉武的评价。对秦和秦始皇,指出“百代皆行秦政,两千年之政治皆是秦政也”;对于汉和汉武帝,认为这是“一段最为昂扬奋进的青葱岁月”,而且践行“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对于秦汉,片中专家指出,“秦汉时期的人,一些光辉的亮点,是有一些值得我们怀念”。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纪录片 关于秦汉,除了辉煌、荣耀和伟业,我们的正统教育好像更偏好于总结他们失败失策的教训,比如太史公“天下苦秦久矣”、贾谊《过秦论》,强调始皇帝暴虐无道,以及汉武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这个纪录片不回避这些,但是,同时却从另一个视角凸显了另外一面: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进取的英雄主义,才是秦汉留下来最宝贵的财富。 二是学习历史的几点感受,由看这部纪录片引出的几点感想。我是个理科生,从小受的历史教育来自教材。我记得,历史教科书教导我们,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这之前、一直追溯到战国,中国都是封建社会。这个知识点在我脑中根深蒂固。所以,当在大学时看到“秦始皇之后,中国结束了封建制度”时,大为困惑不解。后来慢慢了解,封邦建国的封建制确实在秦汉就走向了终结,这是与欧洲情况的极大不同,也是与学校教育学到的极大不同。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再比如,历史教科书还教导我们,农民起义是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前进的动力。可是,农民起义之后,建立的不还是同样的“封建社会”么?不还是照样“昨日重现”么? 工作后读书就自由多了,历史书看了不少,可能有大几百万字。但读的都不是传统的严肃历史典籍,主要是看通俗历史读物,虽然形式通俗,但内容都是正统,既有钱穆、顾颉刚、吕思勉、黄仁宇、傅乐成、樊树志等历史大家,也有李开元、张宏杰、李洁非等历史学者,还有史景迁这样的美国汉学家,甚至重温了当年明月的那七本《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已经是中国明史学会的副研究员了哦)。 对历史的感觉,或者说学习历史的感受,自然不敢、也没必要攀及到学术的层次,但不妨扯几个线头,也算是顺道做一个阶段性的小结。


纪录片推荐|《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大三上学期看了一些纪录片,完整看下来的有五部,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01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是上造影视出品的大型历史纪录片,总共6集,每集50分钟,讲述了秦始皇到汉武帝的风云历史。

这一段历史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青春期,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秦始皇嬴政横扫六国,修筑长城,将国家推向统一;汉武帝刘彻推崇儒学,抵御匈奴,让国家走向强盛。

这期间还有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三位帝王,以及李斯、贾谊、晁错、霍去病、张骞、董仲舒等众多名臣将相的努力。

02

这部纪录片中的人物由众多优秀演员扮演,其中秦始皇嬴政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对嬴政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暴君”二字。这部纪录片让我认识到,嬴政不是历史书上冰冷冷的人物名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帝王,他有自己的雄心壮志,也有自己的隐忍和无奈。

嬴政有足够的野心,也有足够的勇气。但是,他想要完成的事业太过宏大,再加上太多人的质疑和阻挠,他渐渐失去了耐心,拿出了帝王的铁血手腕,终是失了民心,成了“暴君”。

03

这部纪录片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各王朝的君臣情谊。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可谓千古一帝。面对这个统一的帝国,嬴政想要大刀阔斧进行变革时,却受到了各方面人士的质疑和抵触。

所幸,嬴政遇到了懂他的李斯。君臣之间惺惺相惜,将他们对国家的美好设想一步步实现。

即便秦国不到二世便灭亡,但嬴政和李斯的努力并未白费,他们的很多政策和理念一直影响到后世的诸多王朝,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不是所有臣子都能遇到赏识他们的君主。

很多心怀天下,才能出众的臣子,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被帝王舍弃,他们轻则被贬官,重则被斩首,结局既苍凉又悲壮。

但是,“无论是被贬长沙郁郁而终的贾谊,还是力主削藩惨死街头的晁错,他们用悲剧的命运换得了一个时代的崛起。”

04

往远了看,这部纪录片有宏伟的历史框架;往近了看,也有细腻的人文关怀。在这里,你既能看到文化传承,也能看到人情冷暖。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纪录片,推荐大家都去看一看。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4,5集的观后感

首先想要看懂这个问题就首先要知道当时的环境,当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和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开始了楚汉战争,而为什么刘邦一定要做皇帝呢?这是因为刘邦不得不这样做,项羽是楚国贵族后裔,而想要在楚国争夺控制力也非要贵族不可,这也是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中会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关键的地方在于,在楚国的文化之中只有熊氏、芈氏和贵族才能形成与其他楚人的契约关系,这导致了如果刘邦想要战胜项羽,就必须采取一个新的模式才可能成功,并且秦国在郡县制的改革并未彻底完成,各方的诸侯和旧势力还存在,所以导致刘邦需要成为皇帝才能得到更高的控制权。



当刘邦战胜项羽之后,就又面临一个问题,他该选择何种文化和制度来管理新出现的汉朝,墨家已经逐渐衰落,法家则刚刚失败于秦朝,那么刘邦只能选择两个文化,一个就是道家,另一个就是儒家。

那么为什么刘邦没有选择儒家,这是因为当时的儒家是封建儒家思想,追求的是复兴周礼的“克己复礼”,所以这一点对于刘邦推行郡县制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阻碍,自然不能选择,这导致汉初选择了道家。

如何去理解“道家”将成为看待从秦到汉的关键过渡,“道家”对于现代人来说非常容易与儒家进行混合对待,并且之后道家又分化出“道教”来,所以给人感觉道家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哲学,然而这样看待“道家”就没有看到他的本质,“无为”并不是毫不作为任由发展的意思,而应该解释为“我为”,道家的思想所追求的是“我”应该如何看待和面对世界,用自己的思想去面对世间的变化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果仔细分析当时的环境这一点也就更加清楚了,汉初时候刚刚结束了战争民生凋敝,甚至连皇帝都没有像样的车马使用,在皇帝的周围还有各种势力的存在,刘邦又遭遇了白登之围的失败,所以刘邦如果强力进行改革,势必再次激起混乱,这使得从刘邦开始决定休养生息,萧何之后的曹参为何仍然强调无为而治。

因为对于整体的情况看来,汉朝的皇帝势力与诸侯王势力之间的发展看谁更得利的问题,时间对皇帝是有利的,如果皇帝可以忍耐和等待自己的势力壮大起来,才有能够解决诸侯王的能量,而对诸侯王们来说自己想要发展势力对抗皇帝也需要时间。

再者汉初政治中后宫干政情况非常严重,对于法家与儒家来说都非常强调规制,这将限制后宫干政的能力,所以从一个大的环境上看后宫、皇帝、诸侯王都在等待时机发展自己,“无为而治”与其说是什么都不做,不如说是每个族权势力都在利用时间和“我为”的思想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空间。


所以爆发七王之乱就是一个自然的事情了,七王之乱爆发以后汉景帝重用周亚夫和自己的兄弟进行平叛之战,击败了诸侯王之乱,但是汉景帝仍然没有得到改革的关键突破。

到了汉武帝时代终于出现了转机,董仲舒的出现改革了这一困境,董仲舒为何可以使得儒家替代道家成为汉朝所使用的文化,以至于“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因为董仲舒时代的儒家已经不再是封建儒家思想,而是进化到了王朝儒家思想,他将儒家思想与官权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得官权制度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改变了法家所创造的官权制度的困境,让官权制度得到了一个重大的发展与突破。

于是,汉武帝才能够颁布推恩令,使得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衰落,官权得以发展。从秦朝到汉朝是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为什么儒家可以最后脱颖而出,这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儒家思想在这一时代也出现了重要的变化,从封建走向了王朝。


封建儒家思想的创造者孔子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崇拜者,但是历史是讽刺的,孔子一生追求“克己复礼”,然而真正将封建思想击败的,也正是孔子。封建思想中贵族的合法性来源于“血统”,这也是周礼出现后的变化。孔子出现后认为天下大乱的关键在于人不守“礼”所造成的,所以通过“克己复礼”可以恢复周礼,但是让孔子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举动和学说并不被封建贵族和君主接受,因为一旦真的使用孔子的思想,封建的合法性就会出现变化,从“血统”走向“行为”,孔子一生追求封建制度却被封建君主拒绝的关键就在于封建儒家思想不但不能挽救封建思想,相反摧毁封建,这使得儒家思想在封建时代其实是一个失败的学说。

但是这一点在王朝制度以后出现了变化,“行为”论经过董仲舒的变化成功的变成王朝儒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思想,随着思想的改革形成了新的文化用来解决汉朝的实际问题,成为儒家思想脱颖而出的关键。


上一篇:金鹤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