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迁都

时间:2024-12-11 21:47:20编辑:花茶君

韩国的首都到底是新郑吗?

战国时期韩国首都是新郑。
参考《大秦帝国》
“韩国都城新郑座落在洧水北岸。城池不大,历史却是悠久得很。相传这里曾经是黄帝的都城,留下了一个有熊氏城墟。周宣王时封了他的弟弟姬友做诸侯,国号“郑”,封地在华山以东,史称郑桓公。这郑桓公眼光颇为远大,在周幽王时见西周国运大衰,便将封地中心城池迁徙到华山以东近千里之外的颖水洧水之间,远远躲开了灾难即将来临的镐京。到了第二代,郑武公率领臣民,将黄帝废墟一带的荒芜土地全部开垦出来,并在黄帝废墟上建立了一座大城,定名为新郑。从此,小小郑国日益强大。到了郑庄公时,郑国竟是称霸一时,天下呼之为“小霸”。谁想自郑庄公之后,郑国便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战国初期,郑国第四百二十一年的春天,也就是公元前三百七十五年,终于被新诸侯韩国消灭。韩国原都城在黄河西岸的韩原,灭郑后便将韩国都城南迁新郑,远远离开咄咄逼人的魏国安邑。到韩昭侯时期,韩国已经南迁新郑二十余年了。”


韩国国都新郑是哪里

韩国国都新郑是河南省辖县级市,由郑州市代管,位于河南省中部、华北平原西缘、郑州市东南部,介于北纬34°16′-34°39′,东经113°30′-113°54′,市域总面积873平方千米。
新郑市历史悠久,有“黄帝故里”之称,仰韶文化中晚期,新郑为有熊国;龙山文化中期,新郑为祝融氏之国;夏商时期,新郑为夏都、商都京畿;西周,新郑为郐国;春秋为郑国,战国时期韩国迁都新郑,将郑县改为新郑县,此后建制多用新郑一名。


韩国为什么会迁都?又为什么会选择一个小城作为首都?

2012年,韩国曾提出了迁都计划,准备把首都般往世宗。世宗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并不高,很多朋友此前可能都没听说过,那韩国为什么会有迁都的想法呢?主要还是通过经济和军事两方面的考量。首尔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70%,人口更是快要接近总人口的一半,所以城市负担日益加重,经济发展失衡。而且首尔距离和朝鲜制定的三八线只有60公里,一旦开战,首尔肯定会遭到攻击。所以经过各方面的考虑,世宗被选为首都的替补城市。小城世宗世宗市位于首尔以南一百公里开外,面积不大,只有四百多平方公里的样子。或许我们直接谈论面积,大家并不会有很大感受,那么就来做个比较。天府之城成都市的官方面积是一万四千多平方千米,也就是说它差不多是世宗市面积的三倍多。或许是因为韩国面积本就比中国要小很多,所以分配到每个城市也就小了很多,但世宗市的繁华与否和它的面积大小并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说实话,世宗这座城市并不是什么国际大都市,这座城市是专门为了迁移首尔的行政职能而建立的。没错,世宗市面积小,历史底蕴不够浓厚,基础设施也有待加强,但是成为一个国家的行政首都它也是有优势的。这个城市各种消费比起首尔便宜,生活成本低,并且首尔作为一个大都市经济职能已经给了它许多压力,再承载起行政压力就有些难了,而世宗市作为新城市,并不存在这样的烦恼。其实关于世宗市,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世宗这个名字来源于李氏朝鲜历史中的一位明君,而那位明君的封号是世宗,所以给一个城市取一个人名,可以让它的民众们加强民族自豪感,也可以赋予这个城市光明未来的寓意。迁都原因大韩民国1948年建国,那时的行政首都是汉城,也就是现在的首尔。但是在国家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一系列事物的不断发展中,韩国希望将行政首都从偏北的首尔迁到中部的世宗市,让城市效应更好地辐射到韩国的南方地区,以避免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发展。同时,首尔是韩国众多企业,财团以及商业活动中心,经济发展放眼整个韩国都很优秀,韩国的领导人看到这样的现状,也想到了不要过分依赖首尔,至少不要政治和经济全部压在这一个城市之上,于是也就有了将行政区迁到世宗市的决策。韩国国会很快通过了《地方分权特别法》和《国家均衡发展特别法》,就是为了实施迁都的战略。可这一路上困难重重,比如韩国财团的阻止,也比如政府人员上班以及生活带来的不便问题等等。这些东西阻碍着计划的实施,不过万幸的是2010年迁都也开始了,这也是韩国将自己国家建设得越来越好的希望。迁都感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职能和政治职能都是十分重要的,而承担起大部分功能的就是首都,所以对于韩国来说这项政策是十分重大的。如果没有万全之策我想他们也不会轻易去考虑这件事情。同时也希望大家在未来的日子里,做出重大决定时慎重考虑,不要让自己的人生轨迹被轻易下论断。

韩国为何要将行政首都从首尔,搬迁至小城市世宗?

我们知道韩国传统的首都汉城,现在叫首尔,离38线太近了,只有40公里。现在的武器,一般的导弹,甚至高射炮等都能打到。而且朝鲜隔三差五就说要毁灭首尔,让他变成焦土。而且经常有点神经质的要发射导弹吓唬韩国,韩国明着不怕,其实内心很害怕,因此,从朴槿惠的父亲,朴正熙开始就在考虑这个事。最主要是为了离朝鲜远点,这是迁移到世宗市的主要原因。韩国迁都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首尔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压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面积仅占韩国12%的首尔都市圈却集中了25%的人口、50%的制造业和70%的GDP,一千多万人居住在这个大都市,也带来了世界各大都市圈都有的各种都市病,而且由于政治经济资源过多集中在首都,造成了韩国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从首尔地理位置来看,距离三八线只有40公里,就是普通的大炮都能对首尔构成战略威胁,坦克一个小时就可以开到城下。而驻韩美军基地南迁后,韩国愈发缺乏安全感。当然韩国政府迁都还有想削弱大门阀势力想法,我们都知道韩国是一个财阀掌控经济的国家,而这些财阀也主要集中在首尔,他们的资产自然也都在首尔周边,如果韩国真的迁都成功的话,韩国的大门阀不动产必然会贬值,财富会大幅度缩水。所以韩国迁都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因为这些大门阀会极力反对。

韩国能成为战国七雄,是因为经历了哪个大事件?

战国的时间跨度很长,几乎每一个时期里都有相对强势、相对弱势的国家。有的国家一开始很落后,后面却崛起强大起来了,比如秦国。有的国家一开始很厉害,后面没落了,比如魏国。也有的国家,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是强国的存在,如齐楚两国。还有的国家,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是弱国的存在,比如韩国。但是即便是弱小的韩国,也有其“光辉的岁月”。我们常说韩国在战国七雄里面是打酱油的存在。但是即便是这个打酱油的国家,在建国之初也有着其雄起的一面,那就是吞并郑国。韩国为了吞并郑国可谓是煞费苦心,从三家分晋、瓜分晋国国土的时候就开始筹划了。三家分晋最重要的便是分配土地,在韩、赵、魏三国中,实力最弱的当属韩国。也正因为如此,在分配土地的时候,韩国并没像魏国那样得到那么多肥沃的土地。实力不济,韩国只能咽下苦水,但是当时的韩侯及手下谋士分析了韩国的国土之后,发现了自己唯一能够扩张的方向只有东边的郑国。正是基于这点,当时的韩国谋士段规向韩康子进言,一定要获得晋国最南边的成皋,为后期吞并郑国做准备。当时韩康子一开始是不乐意的,毕竟成皋是一块贫瘠的土地,对国家实力提升没有任何帮助。但是当段规向韩康子分析完,成皋距离郑国首都新郑相差不过50公里后。韩康子欣然地接受了这个建议,从魏国、赵国手中争取到了成皋之地。得到成皋之地的韩国并没有很快发动对郑国的吞并战争。而是开始不断的发展壮大自己,毕竟在春秋时期,郑国也是霸主的存在。虽然到了战国时期,沦为了二流国家,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韩国要想轻易灭掉它又谈何容易呢?经过了5代人的努力,到了韩哀侯时期,韩国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虽然与魏国、楚国、齐国这样的大国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对付一个郑国还是绰绰有余的。此时韩哀侯并不害怕郑国的抵抗,令他担忧的是其他强国对韩国灭郑的干预。于是韩哀侯便心生一计,在上党举办了一次三晋会盟,并且这次会盟还邀请了郑国国君郑康公。不知是计的郑康公欣然赴约,在上党的一派祥和之下暗藏着韩国的一连串阴谋。趁着郑康公出席三晋会盟之际,韩哀侯命15万韩国士兵偷袭郑国国都新郑。当时新郑的郑国守军尚有6、7万,担心郑康公知道国都被围率军回援。韩国便早在会盟之前,派出了大量的士兵扮成百姓混在新郑里面。等到15万韩国大军兵临新郑之际,那些乔装成郑国百姓的韩国士兵便与城外的韩国大军里应外合,很快新郑被攻破。当新郑被攻破的消息传到上党四国国君的耳朵之后,韩哀侯的同盟外交此时便开始发挥其作用。其实此时如果赵、魏两国要逼迫韩国退兵归还郑国还是很容易的,但是三晋才刚刚结盟。魏武侯考虑到魏国国土被韩国分为两半,如果此时反对韩国吞郑,对于自己的霸业才有一定的影响。赵烈侯出于三晋刚刚结盟这点,也不好意思反对韩国吞郑。最可怜的是郑康公,刚刚还兴高采烈地参加会盟,现在就成了亡国之君。最后韩哀侯将郑康公软禁起来,从此再无郑康公的任何消息了。另一方面,韩国在攻下新郑后,便把首都迁到新郑,并且安抚了对原有的郑国贵族,不伤害这些贵族的一丝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很快郑国上下便认同了韩国的统治,从此成为了韩国人。

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为何在200年时间内,先后四次迁都呢?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还是天子,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因为种种原因,几乎都有迁都的情况。比如大家熟悉的魏国,曾经定都安邑,后来迁都到大梁,也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再比如赵国这一诸侯国,在定都邯郸之前,先后在晋阳(今太原)、中牟(今鹤壁)定都。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韩国,和魏国、赵国一起瓜分了晋国,所以并称了三晋。那么,问题来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为何在近200年内,先后四次迁都呢?一、从韩原迁往平阳首先,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先秦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和魏国、赵国一样,韩国君主的先祖,曾是晋国的卿大夫。在周朝时期,卿大夫拥有自己的封地。对于韩氏来说,被晋国分封到韩原(今陕西韩城),这可以视为韩国的第一个都城。到了春秋末期,晋国的君主已经没有实权了,类似于东汉末年的汉献帝刘协,只能说是一个傀儡君主了。在此基础上,韩氏需要和魏氏、赵氏等卿大夫争夺晋国的城池。对于韩原这一都城来说,在地理位置上偏向于秦国,也即不在晋国的核心区域。众所周知,晋国的核心区域,在今山西省一带,山西省的简称也是“晋”。因此,韩氏选择将都城从韩原迁往平阳。在春秋战国时期,平阳这一城池,主要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平阳依山傍水,又靠近晋国的核心区域,十分有利于跟赵氏、魏氏抢夺资源。在春秋末期,晋国的卿大夫不止魏氏、韩氏、赵氏这三家,所以,韩氏的这一迁都,不仅能够争抢资源,也有助于提升自己在晋国内部的地位,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下出局。二、从平阳迁往宜阳公元前424年前后,也即三家分晋的过程中,韩国将都城从平阳前往宜阳,宜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相对于平阳,宜阳地处中原的核心区域。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这是因为晋阳之战后,伴随着智氏的灭亡,晋国内部已经形成了魏赵韩三足鼎立的格局。换而言之,晋国被彻底瓜分,已经是时间上早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韩国的当务之急,已经不是争夺晋国的城池,而是尽快逐鹿中原,在中原的核心区域,也即今河南省一带站稳脚跟。众所周知,在春秋战国时期,今河南省一带地势平坦,人口稠密,可谓兵家必争之地。比如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就东迁洛邑,也即迁都到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所以,韩国也选择迁都到这一区域,有助于获得更多的人口,吸引更多的人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韩国后来不在宜阳定都了,不过,宜阳依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秦国和韩国就爆发了宜阳之战。宜阳之战中,秦军依靠强大实力,连续作战,最终攻占中原重镇宜阳,取得一个大胜利。从此,秦的疆域扩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险。

上一篇:我心永恒简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