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题

时间:2024-12-11 08:59:43编辑:花茶君

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要求背诵的五年级语文课文重点片段或篇目,同学们必须按时按质完成,并能灵活运用写作中。鼓励学生主动背诵。我在此整理了,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1   小蝌蚪看海   小蝌蚪被放进一只水杯里,他时而潜入杯底,时而浮上水面,真是舒服极了。他高兴地大喊大叫:“多么平静的大海啊!”   一天,小蝌蚪被带到海边,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烟波浩渺,白浪滔天,与水相接,无边无际。小蝌蚪惊呼:“这是什么地方呀!”   海龟听了小蝌蚪的惊叫,露出水面说:“这是大海呀!”   小蝌蚪摇头说:“不对,大海是圆的,海水又平又静,这里无边无际,波浪滔天,怎么会是大海呢?”   虽然海龟一再向小蝌蚪说明这就是大海,小蝌蚪仍是不信,非坚持说大海是圆的,海水又平又静。他俩争论得脸红脖子粗,谁也说服不了谁。正在这时,小蝌蚪忽然看见海边游人野餐用的水杯,高兴地说:“那才是大海呢!”   海龟一听 哈哈大笑 感叹地说 在蝌蚪眼里 一杯水便是大海了   1、给下面词语注音。   蝌蚪*** *** 浩淼*** *** 潜入*** *** 汹涌*** ***   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3、给文中最后一段加标点。   4、小蝌蚪把什么认作是大海?   5、短文说明了小蝌蚪的见识*** ***,还有一个故事是把井口大的天当成整个天空,这个故事名字是*** ***。   参考答案:   1、略   2、不会是大海。   3、 ,,:“,!”   4、一杯水认作是大海。   5、短浅 井底之蛙   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2   伯牙碎琴   伯牙弹得《高山流水》,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面对秋江圆月,伯牙借曲抒情。   正当伯牙抚琴而奏“志在高山”时,有一个叫钟子期的人在旁边也听到了,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伯牙很觉惊讶,一眼子期。马上他又抚琴弹奏起“志在流水”的乐段。才奏了一会儿,子期又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这时,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了起来,拉着子期的手,说:“高山流水,知音难遇。想不到在这里能遇上您这样一位真正了解我的人啊!“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激动万分“这个词表达了伯牙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伯牙称钟子期是他的知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主要内容是一首《高山流水》使伯牙找到了知音钟子期。   2、表达了伯牙找到知音后的那种无比兴奋的心情。   3、“知音”指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因为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寄托的心情。   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3   到底什么是克隆人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首先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克隆人也是如此。那么到底什么事克隆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人”指的是什么意思。如果说“人”只是特定的基因组,或者指“生物学的人”,那么,我们可以说,克隆人的DNA与他们的母体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人既是“生物学的人”,又是“心理和社会之人”。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的人,会具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世界上曾发现过不少狼孩,他们存在与狼群长期生活的过程中染上了狼的特性,撕咬抓挠,生吞活剥,这些特征是后天形成的。因此具有特殊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是不可能被复制的,也是克隆不出来的,因为他们的那些特征不是在先天的基因中存在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产生的。   克隆人并不是真正完全同他们的母体一样的人,只是他们的DNA与母体相同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是克隆羊多利,由于它生长的环境与母体存在着差别,所以也存在着与母体不同的特点。   1、短文中“人”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到底什么是克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克隆羊多利为什么也存在着与母体不同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人既是生物学的人,也是心理和社会之人,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的人,会具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2、克隆人就是与他们的母体的DNA相同的人   3、因为它生长的环境与母体存在着差别。

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试题

1.成语接龙。7分

飞蛾扑火(火烧眉毛)(     )(     )(     )

南腔北调(     )(     )(     )(     )

2.将下列习惯用语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填出来(4分)

福无双至——(        )  捡了芝麻——(        )

智者千虑——(       ) (        )——焉得虎子(        )——一波又起 (        )——败事有余

(        )——弃之可惜 (        )——后无来者

3.这学期我看了《三国演义》,我知道是讲   、   、   三个国家的故事,我还知道是   三顾茅庐,邀请   ,帮他完成统一大业。我最喜欢的人物是   ,因为

。(6+2)

4.有人说看动画片学习,有人说看动画片影响学习。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你用连贯的话写出你的理由(3分)

5.《猫》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我国的作家、剧作家老舍,请你写出老舍的两部作品。(2分)         、

6.我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   ,把它们连起来的谐音是 。(2分)

二、课内阅读。8分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1.这段话的主要写了猫性格的古怪,主要表现在:

(根据选段用自己

的话简单地说一说。)(2分)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分

任凭:

3.把划线句子改成陈述句:(2分)

4.猫“成天睡大觉,什么事也不过问”时,你觉得它会不过问哪些事?2分

(至少写出两件。)

三、课外阅读。50分

(一)给一个鼓励的眼神(14分)

三个孩子在赛跑中倒地,三位母亲的反应却迥异:一个身体力行,拖着孩子跑;一个破口大骂,不顾这是赛场;第三个,则为孩子送去了鼓励的目光。最终,三个孩子都跑到了终点。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但我们不妨揣测一下三个孩子的心情:第一个孩子,体力消耗不大,顺利到达终点,想必心中暗喜;第二个孩子,挨了母亲一顿批评,肯定委屈不已;第三个孩子,虽已大汗淋漓,却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看来,故事仍未结局,三位母亲的不同的教育态度所造成的影响还深得很呢。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跌倒的时候,但母亲的手能伴你终生吗?这时,我们需要独立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而这些却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品性。于是,我们向母亲发出恳切的请求:跌倒时,请给我们一个鼓励的眼神吧!

我们不需要手,那会助长惰性的依赖;我们不想要指责,那会打击稚嫩的心灵;我们只需要一个鼓励的眼神,给我们一个鼓励的眼神就够了。从母亲的眼神里,我们能读到坚强,悟到独立,感受到母亲的爱意。期间,或许会多一分肉体的苦楚,但,生命的旅程中,也许会少一些障碍。

有这样一则故事,小溪问母亲怎样才能成为瀑布。母亲说,当你到达悬崖的尽头就会明白。小溪告别了母亲,在山间匍匐前行。历尽艰辛,小溪终于攀上悬崖,奋力向前一扑,生命终于放出了异彩。

或许,我们现在正如小溪,力量不算强大,阅历也不够丰富,但我们已知道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浆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桃花心木是一种上等木料,然而养它的人却故意将它放到野外种植。只是因为,不确定的环境,能让它学会坚强健康地成长。

双脚磨破,就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破,就让荆棘变成杜鹃。在母亲期盼的眼神注视下,我们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4

迥异( ) 揣测( ) 恳切( ) 坚强( )

2.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观点?4

3.读了这篇短文之后,你可能有很多感想。那么你想对妈妈说点什么呢?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4

4.给“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跌倒的时候,但母亲的手能伴你终生吗?”一种说法。2分

(二)伞的故事(13分)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冷不丁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便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盼望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娘摸着我的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娘的难处,却说:“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娘沉思良久 最后一字一句地说 买 咱买一把

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艰难,她哪能有钱给我买伞呢?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娘织了一夜布。我悄悄地走到娘跟前,颤抖地喊了一声:“娘!”娘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 不自然地笑了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

娘笑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割了布。从集市上卖布回来,娘一脸喜气。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喜眉笑目的说:“去吧,你要的伞!”

啊,伞!我惊叫着,从娘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欣喜之余,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一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从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带着这把伞就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4分

沉思良久:      欣喜之余:

2.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3分

3.“她哪有钱给我买伞呢?”这句话的    2分

4.“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这句话中“黄油布似的脸”说明              ,

这句话表达了“我”        。4分

(三)穿透灵魂的微笑(23分)

非洲的一座火山爆发了,随之而来的泥石流狂泻而下,迅速扑向座落在山脚下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庄。农舍、良田、树木,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躲过被冲毁的(劫难 困难)。

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惊醒了睡梦中的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流进屋内的泥石流已上升到她的颈部。小女孩只露出双臂、颈和头部。及时赶来的营救人员围着她一筹莫展。因为对遍体鳞伤的她来讲,每一次拉扯无疑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危害)。此刻房屋早已倒塌,她的双亲也被泥石流夺去生命,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始终没有叫一个“疼”字,而是咬着牙微笑着,不停地向营救人员挥手致谢,两臂做出表示胜利的“V”字形。她(坚信 相信)政府派来的营救人员一定能够救她。可是,营救人员倾尽全力也没能从固若金汤的泥石流中救出她。小女孩始终微笑着挥着手一点一点地被泥石流(淹没 掩盖)。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脸上流露着微笑,手臂一直保持着“V”字形。那一刻仿佛漫长如一个世纪,在场的人含泪目睹了这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

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

死神 可以夺去人的生命, 永远夺不去生死关头那“V”字所蕴含的信念和精神!常常在生命边缘蕴含着震撼世界的力量,让人生所有的苦难如轻烟般飘散。世界上最坚硬不屈的就是那在苦难中的微笑着、痛苦着、高扬信念旗帜的灵魂。

1.在( )内选择合适的词。2分

2.在“ ”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1分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4分

一筹莫展:

遍体鳞伤:

4.“V”字形代表 ,“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是指

4分

5.你是怎么理解“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这句话的?

4分

6.请再读一读题目,思考:为什么说小女孩的微笑是“穿透灵魂”的呢?请写一写你的理解:

4分

7.读了《穿透灵魂的微笑》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4分

四、古诗冲浪。16分

回乡偶书(贺知章) 长歌行(汉乐府)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宿建德江(孟浩然)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看这里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看这里:

一、读的时候关注这几个点:

1、标题(或中心,或内容,或线索)

2、开头段(或点题,或总起)

3、结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4、各段的首句(主题句)

特别注意: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

二、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写人记事文章概括方法:弄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串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格式:四要素:谁﹢在什么情况下(背景) ﹢干什么﹢结果怎样

三、修辞手法的作用

答题格式: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点。

2、对比:用A和B对比,突出了……强调了……的特点。

《白鹅》中用鸭子的步态和鹅的步态进行对比,突出了鹅的步态的傲慢。

3、排比:强调了+对象+特点。

如,文中第④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赞美了竹子默默无言、心甘情愿奉献的品质。

4、反问:加强语气,突出了……

5、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四、结合实际谈感受

1、常见题型:

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2、答题要点: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3、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思路如下: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记叙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2020整理归纳

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 记叙文 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叙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1 笨槐 (1)又到笨槐挑出满树繁花的时节了。 (2)小时候总觉得笨槐很笨。相对于洋槐,笨槐的确名副其实。洋槐早在春天就绽放满树乳白的花朵。花成串成串的,惹人喜爱,散发出很浓的甜丝丝的香味。我总要摘一些槐花来吃,把花蕊含在嘴里,有一种凉凉的甜味。在物质还很贫乏的代,一到头难得能吃到糖,所以把槐花也看成是一种难得的美味。而笨槐一直到七八月才开花,花没有香味,也不能吃。在小孩子简单的逻辑里,就觉得洋槐很美,而笨槐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又呆叉笨。所以小时候常常羡慕别人家的洋槐树花开得稠密,而奶奶家的小院里没有洋槐,只有一棵又高又呆的笨槐。 (3)随着龄的增长,我渐渐地发现笨槐也有它的美,它的生存智慧。 (4)笨槐花开得晚,又没有香味。招不来蜜蜂和蝴蝶为它传播花粉,它就只能依靠风来帮忙了。为了能更好地传播花粉,它把花朵都挑在枝条梢头,整棵树就像戴上了一个硕大的花冠。正因为它很好地利用了外界的风来替它传播花粉,才能捧出饱满的果实。这让我想到古代思想家荀子的一段话:“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借助外物正是笨槐的生存智慧之一。 (5)小时候总觉得笨槐没用,其实是太孤陋寡闻了。小城的主要街道两边都种着笨槐,前几天看见有人剪笨槐的槐米,也有人在扫落花。我好奇地上前询问,才知道原来槐米和槐花都是中药,可以治病的。这让我想起去冬天,曾见有人摘已经干透的槐豆,采摘的人说经霜的槐豆煮成水,可以治脚气。笨槐从槐米到槐花再到槐豆,没有一样没有用。奉献自己为他人造福,来实现自己的生存智慧吧。 (6)笨槐在春天看到洋槐意气风发,美丽迷人,并没有自惭形秽;而是踏踏实实地吸收营养,储备能量,在暑天到来时才能开出满树繁花。正因为储备的时间长,它的花期才格外长,果实才格外饱满、充实。我总觉得洋槐像钱钟书,早慧灵秀,文名早播,是神童一类的人;而笨槐像苏洵,早岁平平,中发奋进取,是大器晚成的一类人。笨槐在自己暂时处于劣势时,不怨天尤人,踏实奋进,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生存智慧。 (7)我现在更愿意把笨槐看作一个智者。走在笨槐树下,欣赏满树繁花,偶尔一阵风过,就会飘起片片花雨.常常把我的思绪带到很远很远,让我想起奶奶家院子里的那棵笨槐。那飘落在我身边的落蕊,是笨槐捎给我的智慧的话语吧!(选自《思维与智慧》2009第12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 说说 作者对笨槐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分) 2、 文章 第(2)段写了“惹人喜爱”的洋槐,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3、结合语境,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第(4)段中划线的语句。(4分) 4、结合笨槐某一方面的“生存智慧”,联系自身实际,简要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80——100字,5分) 答案: 1、①小时候认为笨槐又高又呆又笨,讨厌不喜欢它;②现在把笨槐看作是一个“智者”,高度赞美。(每一点2分) 2、①突出洋槐花的表面美,引起对它的赞美,和笨槐形成对比;②设置悬念,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更突出笨槐的特殊特点。(每一点2分) 3、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更生动形象地吐出笨槐善于借助外物来获得生长的智慧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它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4、示例:笨槐没有自惭形秽,没有自卑,而是充满自信,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最后终于展现了自己最美的一面。在实际生活中,我有时心灰意冷,总是感觉不如别人,今后一定要想笨槐学习,埋头苦干,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记叙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2 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 [美]黄土芬 一切都在于分门别类。 世界终结后的第76年,最后一个机器人和最后一个人类在一片狂风侵袭的高原上相遇了。 在这之前,最后一个机器人一直待在自己的仓库里,按照设定的程序执行任务——监测地球,直到有一天,日渐衰弱的传感器突然感应到一个能量高峰。运输系统瘫痪了,最后一个机器人花了432天时间才来到能量高峰出现的地方,发现了开封的冷冻管。 那时,冷冻管里所有的人类都已经死去了——除了一人以外。 但最后一个机器人还是执行起了她的任务。她必须展开统计调查,尽自己所能维持这唯一一个数据点的秩序。 她在高原上找到了最后一个人类,一个为了抵抗狂风而将布层层包裹在身上的人形,正在耀眼的阳光下,将食用菌放在架子上晾晒。 “你好。”最后一个机器人开口道,“我是R47—821,开罗仓库的指定管理人。我的任务是延续人类物种。” “是吗?”最后一个人类说,“进展如何?” 最后一个机器人的记忆库里有“讽刺”这个词的定义,但她并没有听出最后一个人类语气中的讽刺意味。“不理想。”她回答,“你是我准备登记的唯一一个活着的人类。根据预测,人类物种消亡的时间上限是一百年。” 最后一个人类的表情黯淡了下来,带着希望终成泡影的悲伤,问:“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当时我正在监测,”最后一个机器人说,“433天前的预测表明人类物种已经灭亡,不过一些冷冻舱保持完好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是很小。我监测了下去。” “我很高兴,”最后一个人说,“我一直都很孤独,没有人和我说话。我曾经希望……算了,没什么。我们现在要做什么?” “我必须给你分类。”最后一个机器人说。 “给我分类?” “是的。为了筛选出实现物种生存的最佳决策树①。” “在总人口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有效的决策树还存在吗?”最后一个人类问道。 最后一个机器人的处理器迅速查阅了可能的人口恢复模型,“不存在,但我可以根据其他冷冻单位生存下来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可能性如何?” “现在接近于零,虽然有误差,但误差范围是有穷尽的。” 最后一个人类的表情扭曲了一下,哭笑不得,“对你来说,这就是希望吧。” “我不抱希望,”最后一个机器人说,“我只会计算概率。我的工作是帮助人类选择最有可能实现物种生存的概率路径。为此,我需要数据。” “好吧,R47—821,”最后一个人类说,凑上前在机器人的机壳上友好地抽了抽,“我怎么能妨碍你的工作呢?给我分类吧。” “你叫什么名字?”最后一个机器人开始提问。 “瓦尔,”最后一个人类回答,“瓦尔·马茨米尔。” “你的职业是?” “应用气候学家,”瓦尔回答,“至少曾经是,这个职业现在要么完全无关紧要,要么是全世界最重要的。” “你的年龄是?” “冷冻时48岁,所以我现在至少49岁了,主观上来说。” “你是男性还是女性?” “都不是。” 最后一个机器人停顿了一下,“这不是一个选项。每个人都必须属于一个类别。” “我是最后一个人类,”最后一个人类说,“我就是人口的100%。你是想告诉我我不存在吗?” “你必须属于一个类别。”最后一个机器人重复道。她的程序只关心物种繁衍。 “不,”最后一个人类说,“我是最后一个人类了,该死的。我完全没有需要这个类别的理由。” “每个人都必须属于一个类别。” “不,”最后一个人类突然笑了起来,“你就没有类别,我也没有类别。我们会一起待在这里,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存在。直到末日来临,我们也没有类别。” “我有类别,我是女性。”最后一个机器人纠正道,指了指她的金属面庞上已经淡去的痕迹。某个人曾经给她画过眼睫毛。 瓦尔呛住了,开始笑出声来。 最后一个机器人不知道有什么好笑的,但在阳光下,最后一个人类在风中一直笑啊、笑啊,笑得坐在了地上还在继续笑着,直到泪水从脸上流下。 (选自《科幻世界》2017年第7期,有删改) 【注释】①决策树:属统计学名词,是一种树形结构的预测模型,是常用的分类 方法 。 6.关于“性别分类”,最后一个机器人与最后一个人类产生怎样的分歧?请简要回答。(3分) 7.品读小说最后一段画线句,揣摩最后一个人类的心理,结合内容加以分析。(4分) 8.人类和机器人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小说为何以“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为标题?联系衔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意图。(8分) 【链接材料】 自然本身并不关心我们对严格分类的执着坚持。 我或许应该这么说:自然其本身并不关心我们的坚持。 ——选自黄土芬《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创作谈 9.读完本文后,有同学对科幻小说“把人物置于极端环境中”这种写法的作用不太理解。请结合本文和《带上她的眼睛》,向他简要说明。(5分) 【以下是《带上她的眼睛》的片段,供参考】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的物质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标称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参考答案: 6.最后一个机器人执行设定的程序,坚持要给最后一个人类进行性别分类;最后一个人类认为世界上只剩下自己,进行性别分类毫无意义。 7.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类,机器人依然坚持进行性别分类,这种荒谬行为让最后一个人类感到可笑,同时也为自己成了最后一个人类却依然要被分门别类而感到悲哀。 8.示例:最后一个机器人无视性别分类已毫无意义的事实,不顾最后一个人类的反对,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坚持给最后一个人类进行性别分类。作者借机器人不问意义坚持分类的行为,来 反思 现实生活中坚持给一切进行分门别类的现象,从而引发读者叩问自己的生活,理性思考“生活中的坚持”,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以“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为题,更突显了这样的意图。 9.示例:本文设置了世界终结后的第76年,在一片狂风侵袭的高原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类与最后一个机器人的情境。再这样的极端环境中,最后一个机器人依然执行毫无意义的“性别分类”,可以出发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坚持”的思考。《带上她的眼睛》中的“她”因飞船故障,无法返回地表,身处地心深处。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她仍然继续坚持研究,更能突显人性的光辉与魅力。科幻小说的这种写法,引发读者对自己的生活和所处的世界进行思考,从而能更深刻地叩问人性。 10.A.本文围绕“生活艺术化”展开论述,从日常生活的讲究、机器和艺术的区别、人与自然融合为一等方面,阐述在“机器世界”之外,怎样获得一个“艺术世界”。以“生活艺术化”为题,能够让读者更加清晰本文的观点。 B.因为本文提出“机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艺术世界”,通过分析二者的区别,阐述如何做到生活艺术化,以“机器和艺术”为题,能引导读者在阅读中比较二者的不同,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记叙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3 耍面 程奋只 ①天下面食数山西,山两面食数龙城,龙城面数四平路上的得月楼,得月楼的总厨姓余,单名一个“良”字,生得白净秀气,说是厨子,倒比台上那唱戏的小生还要俊上几分。更厉害的是,余师傅有一手耍面的绝活,一条拉面在他手里能耍出花儿来,真是绝了。 ②余师傅的大徒弟叫小福子,不仅厨艺高超,耍面的功夫也是了得,得月楼的食客们都说,若是粗粗一看,小福子的耍面功夫已经和余师傅不相上下了,但若仔细琢磨,却又差了那么一丁点。可到底差在哪儿呢?却又说不出。只有小福子自己知道这一丁点差在哪,这就是“柔面剂”。他曾听人说,师父有一种特殊的料剂,和面的时候,加到面粉中,和出来的面就会柔韧无比,劲道十足。这样耍起面来才能收放自如。 ③小福子曾故意问余师傅有没有这种柔面剂,余师傅却说根本没有什么柔面剂,和面和舞面都是真功夫,功到自然成,别去想那些歪门邪道。小福子嘴上应着,心里头却一百个不相信。 ④有一次小福子路过师父的房间时,看到师父在擦找一只白色小瓷瓶,擦好之后又小心翼翼地放进柜子里,锁好。小福子料定那只小瓷瓶里装的正是柔面剂,心想:“师父果然留着一手。这是怕自己抢他的饭碗啊。”想到这里,小福子心一横:罢罢罢,看来我在这里也学不到什么了,留在得月楼将永远被师父压制。不如趁年轻,远离此地,另起炉灶。 ⑤当晚,小福子就不辞而别,离开龙城,从此杳无消息。 ⑥时光如电,转眼就是三年。这一天,正是掌灯时分。龙城得月楼上早已座无虚席。余师傅沐手更衣,正准备表演他的耍面绝技。这时门外走进一人,大喊一声:“且慢。”众人抬眼观瞧,不禁发出一片惊讶之声,来人正是三年前出走的小福子。 ⑦原来,三年前他负气出走,在一个偏僻的小城,苦苦寻觅配制柔面剂的方法,他本就伶俐,再加上反复的试验,这柔面剂竟当真被他配制出来了。有了柔面剂,他有恃无恐,所以今天来和师父一较高下。 ⑧只见小福子拱手一揖:“师父,一别经年,一向可好?”余师傅道:“小福子,你到哪里去了?为何不辞而别?”小福子无话,只冷笑一声,转向大家:“各位龙城的老少爷们,今天我小福子就想干一件事,这就是和师父比试一场。” ⑨一位食客说道:“怎么个比法?”小福子说:“我和师父各耍一趟面,要是我赢了,师父就得让出得月楼总厨的位置。”一听此话,众人顿时议论纷纷,有人问:“那你要是输了呢?”小福子一笑:“我要是输了,就头顶面盆,膝跪案板,向师父赔礼道歉,并永世不再耍面。”大伙心里一惊、这小子来真的了。得月楼的老板怕事情闹大不好收场,准备过来劝劝。谁知,余师傅对着小福子一笑:“好,我答应你。” ⑩小福子说:“我要亲自和面。”说完走进后厨,少顷,推着和好的面走出来,立在大厅中央。左手抓面,轻轻一抖,引来一阵惊呼,这面条在他手里竟比皮筋还柔韧。但见一条白练上下翻飞,如银蛇出洞,似飞龙在天,让人眼花缭乱。一趟面耍完,面条齐刷刷分作几段落入锅中,引得大家一阵大声喝彩。喝彩归喝彩,众人也为余师傅捏着一把汗,看样子,这小福子的功夫已经不在余师傅之下,这下余师傅有麻烦了。 ?只见余师傅不慌不忙,走进房间拿出一个白色小瓷瓶。小福子一看,正是三年前那只小瓶,看来师父终于肯承认有柔面剂了。谁料余师傅道:“我手里的这一瓶药剂,并不是什么柔面剂,却能检验出面团中来否添加了柔面剂。”说完打开瓶盖,在小福予刚才剩下的面团上滴了两滴,奇事发生了,那面团竟然出现奇特的粉红色,小福子心下一惊,众食客也是面 面相 觑,不明就里。 ?余师傅这才讲出其中的 故事 。原来余师傅出身中医世家,从小跟着叔叔研习中医多年, 谁料成年后却忽然对厨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才改行做了一名面食厨子。六年前,他无意中发现一种柔面剂,能让面条柔韧无比,但很快就发现,柔面剂虽然可以增加面条的弹性,但同时会产生一种对人体有害的毒素。为了防止别人配制出这种柔面剂来使用,余师傅苦心配制出另一种药剂,这种药剂能检验出面团里是否加入了柔面剂。这就是他手中的那个小瓷瓶里的药剂。 ?听完余师傅的话,众人才恍然大悟,小福子也羞愧难当。这时余师得叫徒弟当众打开一袋面粉,又舀来清水,重新洗手和面。面和好后,他对小福子说:“你看到了,我这面里并没有添加柔面剂,我还是那句话,无论和面还是耍面都是真功夫,不要去想什么歪门邪道。”说完拿面在手,一抖,倒赛过戏台上那青衣花旦飞舞的水袖,美得惊心,美得花枝乱颤。 选自《2018中国年度作品微型小说》,有删改) 6.阅读小说第⑦段,简要概括内容,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3分) 7.小说第)段中的两个 句子 分别写了师徒两人的“笑”,但意味不同,请仔细揣摩。(4分) (1)小福子一笑:“我要是输了,就头顶面盆,膝跪案板,向师父赔礼道歉,并永世不再耍面。” (2)谁知,余师傅对着小福子一笑:“好,我答应你。” 8.阅读文中画线句子,比较描写“耍面”的两个场景,并简要赏析。(6分) (1)左手抓面,轻轻一抖,引来一阵惊呼,这面条在他手里竟比皮筋还柔韧。但见一条白练上下翻飞,如银蛇出洞,似飞龙在天,让人眼花缭乱。 (2)说完拿面在手,一抖,倒赛过戏台上那青衣花旦飞舞的水袖,美得惊心,美得花枝乱颤。 9.小说的主人公是余师傅还是小福子?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6.第②段写小福子负气出走后成功配制出柔面剂,回来找师父比试耍面功夫。运用插叙手法, 补充交代小福子三年前离开龙城后的经历以及回来的目的,丰富文章内容;避免平铺直叙、 使情节有起伏;为下文余师傅揭穿小福子使用柔面剂这一情节作铺垫。 评分标准:共3分。概括内容1分,作用2分,写出两点得2分。意对即可。 7.小福子“笑”,是因为觉得自己有了柔面剂,肯定能够打败师父,取代师父的位置,内心十分得意;余师傅“笑”,是因为他知道小福子回来的真正目的,但已成竹在胸,内心非常淡定。 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 8.①两个场景都用了传神的动词。“抓”表现小福子求胜心切,“拿”则表现余师傅自信从容。 ②两个场景都用比喻、对比手法。把面条与皮筋对比,用“白练”“银蛇”“飞龙”作比喻,表现小福子耍面技术娴熟;与“青衣花旦的水袖”对比,用“花枝乱颤”作比喻,表现余师傅耍面技术出神入化,给人以美的享受。 ③两个场景都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一阵惊呼”烘托小福子耍面技术的高超,“美得惊心”突 出余师傅耍面技术给人以美的震撼。 评分标准:共6分。每点3分,写出两点即得满分。意对即可。 9.本题分层赋分。 答案一:小说的主人公是余师傅。 第一层级:仅从对人物作简单评判层面理解,理解肤浅、单一,表述笼统。(1~2分) 【示例1】因为小说主要写余师傅耍面技术高超,所以余师傅是主人公, 第二层级:从人物形象层面理解,理解有一定深度,表述较具体。(3~4分) 【示例2】小说写余师傅耍面技术高超,利用与小福子比试耍面这一机会,揭穿小福子使用柔面剂的真相,塑造了一位技艺精湛、为人正直的人物形象,告诉人们学技术要靠真功夫,不要走歪门邪道。所以余师傅是主人公。 第三层级:从小说定题层面理解,理解有深度、多角度,表述有条理。(5~6分》 【示例3】余师傅是一位技艺精湛、富有正义感、坚守行业道德的厨师,他揭穿了小福子使用柔面剂的真相, 教育 徒弟如何学艺、做人。小说通过塑造这一人物形象,赞美了人性的美好,弘扬了社会正气。所以余师傅是主人公。 答案二:小说的主人公是小福子。 第一层级:仅从对人物作简单评判层面理解,理解肤浅、单一,表述笼统。(1~2分) 【示例1】因为小说主要篇幅写小福子,所以小福子是主人公。 第二层级:从人物形象层面理解,理解有一定深度,表述较具体。(3~4分) 【示例2】小说通过小福子私下配制采面剂这件事,写小福子想用不正当的手段取代师傅,塑造了一个自私阴险的人物形象。所以小福子是主人公。 第三层级:从小说主题层面理解,理解有深度、多角度,表述有条理。(5~6分) 【示例3】小说写了小福子怀疑师父、不辞而别、配制柔面剂、挑战师父等情节,塑造了一个自私阴险、忘恩负义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告诚人们投机取巧、走歪门邪道是学不到真功夫的。所以小福子是主人公。 评分标准:共6分。按层级给分。理解基本同于【示例1】,给1~2分;理解基本同于【示例2】,给3~4分;理解基本同于【示例3】,给5~6分。 记叙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归纳相关文章: ★ 记叙文现代文阅读六个常见题型的万能答题模板 ★ 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整理归纳 ★ 议论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2020整理归纳 ★ 罗记叙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 2017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 初三语文记叙文阅读题 ★ 母亲记叙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 平常的沈从文记叙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五步曲

上一篇:zhou宝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