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格曼不可能三角

时间:2024-12-10 22:58:30编辑:花茶君

常见的一些三元悖论

曾读过穷查理宝典这本书,一直对里面芒格论述的格栅理论印象深刻,是说我们必须要知道重要的学科的重要理论,并且经常使用它们,而不是只用几种。也就是要具备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于是我常常在读文章或读不同领域的书时会留意里面提到的概念,遇到能产生(这个概念还能用在别的什么地方吧)这样的想法时,就会单独记下来,等往后哪天再读书时收集到更多的例子与关于别的作者关于这个概念的解释时再加以补充。

最早了解到不可能三角问题,是在区块链领域,由长铗提出的区块链三元悖论:去中心化,安全,环保构成一个不可能三角。

那时觉得有趣,就记下来这个例子,后来搜索到三元悖论出自金融学,三元悖论(Mundellian Trilemma)又称三难选择,不可能三角,是国际金融学中的原则,指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完成下列三者:

资本自由进出(Capital mobility)

固定汇率(Exchange rate)

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下面分享几个我搜集的例子,均出自网络。

投资的三元悖论 “高流动性”、“高收益”和“低风险”,这三者,一个投资者不可能同时满足。

引自知乎:一个员工在专业水平高、加班意愿强、期望薪水低三样东西中多最多只可能拥有两样。

项目管理三角:质量,效率和成本。三个要素互相制约。

CAP原则:指的是在一个分布式系统,Consistency(一致性)、 Availability(可用性)、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错性),三者不可兼得。


克鲁格曼不可能三角的中国货币政策

美国财长斯诺访华也传达了同样的观点。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要扩大对外开放,从中国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应该实施由市场供求决定的灵活的汇率制度。政府不要干预过多,否则不可能存在比较独立的货币政策。关于央行的此次紧缩银根的行动,国内有看法认为,央行最终选择提高准备金率来控制过快的国内信贷增长,这种选择显然受到我国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约束,汇率稳定优先的考虑使得央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事实上,目前中国货币政策并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目前我国M并不等于1。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影响生产和消费的渠道并不畅通,没有形成市场供求决定意义上的利率。按照“先利率,后汇率”的开放原则,利率的市场化比汇率放开更紧要。因此在中国建立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体系前,必须保持汇率稳定,以减少风险和波动。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 蒙代尔所言,中国货币政策最大的成就就是保持了外汇稳定。外汇稳定已成为中国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基础和指导方针。中国应当坚持稳定的汇率制度。如果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度波动,将给中国经济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并很可能使中国重蹈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衰退的覆辙。

三元悖论解读 也称三难选择

三元悖论(The Impossible Trinity),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三元悖论原则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论断。但是,该理论是高度抽象的,只考虑了极端的情况,即完全的货币政策独立、完全的固定汇率和完全的资本自由流动,并没有论及中间情况。正如弗兰克尔指出的,“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为什么不可以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两个目标的抉择中各放弃一半,从而实现一半的汇率稳定和一半的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不能不说是“三元悖论”理论在具体目标选择问题分析方面的局限。

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 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

根据“三元悖论”原则,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的组合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但是这一组合在现实中有效的前提是在假设一国外汇储备无上限的条件下才能成立。实际上,现实中一国的外汇储备不可能无上限,一国的外汇储备总量再巨大,与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相比也是力量薄弱的,一旦中央银行耗尽外汇储备仍无力扭转国际投资者的贬值预期,则其在外汇市场上将无法继续托市,固定汇率制也将彻底崩溃。因此,一国即使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巨大的国际游资压力下,往往也很难保证固定汇率制度能够得以继续。[1]

克鲁格曼提出的“三元悖论”原则指出,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以及资本自

由流动三大金融目标,只能同时选择其中的两个。“三元悖论”原则可以用图1来直观表示。“三元悖论”是指图中心位置的灰色三角形,即在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如果实行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则没有货币政策的完全独立;如果要维护货币政策的完全独立,则必须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如果要使得固定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同时兼得,则必须实行资本管制。也就是在灰色三角形中,三个角点只能三选二。

“不可能三角”(见图2)则形象地说明了“三元悖论”,即在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进行以下三种选择:

(1)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这是由于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频繁出入的国内外资金带来了国际收支状况的不稳定,如果本国的货币当局不进行干预,亦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那么本币汇率必然会随着资金供求的变化而频繁的波动。利用汇率调节将汇率调整到真实反映经济现实的水平,可以改善进出口收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虽然汇率调节本身具有缺陷,但实行汇率浮动确实较好的解决了“三难选择”。但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信心危机的存在会大大削弱汇率调节的作用,甚至起到恶化危机的作用。当汇率调节不能奏效时,为了稳定局势,政府的最后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

(2)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在汇率贬值无效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实际上是政府以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来维护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多数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比如中国,就是实行的这种政策组合。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需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来维护对外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监管能力较弱,无法对自由流动的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

(3)维持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资本完全流动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本国货币政策的任何变动都将被所引致的资本流动的变化而抵消其效果,本国货币丧失自主性。在这种情况下,本国或者参加货币联盟,或者更为严格地实行货币局制度,基本上很难根据本国经济情况来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整,最多是在发生投机冲击时,短期内被动地调整本国利率以维护固定汇率。可见,为实现资本的完全流动与汇率的稳定,本国经济将会付出放弃货币政策的巨大代价。


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和特里芬之谜的关系

  美联储若不大量发行美元,就无法弥补美国庞大的贸易赤字和对外投资;但如果大量发行,各国就会失去对这种货币的信任。这就是所谓的“特里芬之谜”。
  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在于:
  1、美元的清偿能力和对美元的信心构成矛盾,表现为美元的国际货币储备地位和国际清偿力的矛盾、储备货币发行国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之间政策协调的不对称性以及固定汇率制下内外部目标之间的两难选择等;
  2、汇率体制僵硬,无法通过汇率浮动自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责任主要落在非储备货币发行国一方,牺牲了它们的经济发展目标。
  综上我们其实可以得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是在尽其所能实现不可能三角,但是并不是因为这样才出现了特里芬之谜,而是因为特里芬之谜——这样一个矛盾的存在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推进困难重重,最后导致崩溃,因此其因果关系应该是特里芬之谜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但是特里芬之谜并不是由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的。
  如果还有疑问可以阅读以下相关材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648635.htm?fr=ala0_1
  http://baike.baidu.com/view/2050241.htm
  http://hi.baidu.com/alvin_lian/blog/item/b1fe57906a163d8ba877a47f.html


上一篇:吉他 调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