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大佛图片全景

时间:2024-12-10 00:35:38编辑:花茶君

乐山大佛高度是什么?

71米。乐山大佛坐落在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依山凿成临江危坐。乐山大佛有71米高,头部的高度为14.7米,宽度为10米,头顶有1051个发髻,耳朵的长度为7米,鼻子长5.6米,眉毛长5.6米,嘴巴和眼睛长3.3米,脖子长3米,肩宽为24米。乐山大佛的手指长度为8.3米,从膝盖到脚背的长度为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上可以围坐上百人,整体非常庞大。同时,在大佛的左右两侧演讲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时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一佛二天王的格局。设计特点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乐山大佛多高

71米乐山大佛的总高度有71米,头高大概15米,宽度约10米,耳朵长7米,鼻子有5.6米,眉毛有5.6米,眼睛大概有3.3米,肩宽约28米,手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可以围坐一百个人以上。乐山大佛又叫做凌云大佛,是我们国家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因为它的壮观和高大吸引了很多的游客。经常有人们说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座佛,从这边也体现出了乐山大佛的高大壮观,除了它的高大壮观,景色也非常的好。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修建,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四川乐山大佛景点介绍

四川乐山大佛景点介绍   值得一去的旅游景点推荐,相信你也一定很感兴趣的呢。四川乐山大佛景点介绍,我们来看看下文。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   乐山大佛景区包括乐山大佛、灵宝塔、凌云禅院、海师洞、九曲—凌云栈道、巨型睡佛、东方佛都、佛国天堂、麻浩崖墓、乌尤山等。陈运和《乐山大佛》中诗称“山是一尊佛 参拜,庄严雄伟 佛是一座山 仰视,气势崴嵬”。   凌云胜景   凌云山各峰上的寺宇,现在还保存的有栖峦峰的凌云寺和灵宝峰的灵宝塔。凌云寺规模颇大,大佛就凿于离寺不远的崖上。从这里可以沿一条凿于悬崖边上的陡直小路,下到大佛的脚边,在此凭栏看佛,可以仔细观赏大佛头部各个部位的细微之处。因为大佛凿于凌云寺前,所以大佛也就称为凌云大佛。而凌云寺也因有了这尊大佛,而被人们称为大佛寺。凌云山有了大佛,山更出名,大佛在凌云山上,山更增色。   凌云山周围还有东坡楼、竞秀亭等亭台楼阁。山上还有很多汉崖墓,有的悬崖深达十多米,周围有精细的雕塑,里面还有陶佣之类的陪葬品,这是四川特有的古迹。   大佛右侧的石壁上,是著名的“九曲栈道”,是与修建佛像闪光灯同时开凿的。栈道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级石阶,沿崖迁回而下,可到大佛脚底。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龛,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绕过佛脚是位于大佛左侧的“凌云栈道”。削壁穿洞,隐藏在乐山大佛左侧悬崖绝壁间。栈道开凿于1983年初,1984年竣工,同年十月开放,全长 约500米,与大佛右侧 的九曲栈道一起构成一条回环曲折的旅游路线。   凌云寺是建于唐代,位于大佛头部的右后方,俗称大佛寺。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凿佛像时,寺宇又有扩建。唐建凌云寺,毁于元顺帝战乱,明代进行了两次较大修复,明末又经毁。现存凌云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以后又经多次修葺。寺门正中匾上集苏东坡书“凌云禅院”四字。两旁联文是“大江东去,佛法西来”。此联既使人有佛法庄严之感,又表明了凌云寺所踞地理位置,还巧妙地将“大佛”两字嵌于其中。寺内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经楼等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藏经楼,原为寺内收藏佛教经卷的地方,于1930年新建。结构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筑风格,楼下新辟“海师堂”,塑有大佛发起建造者海通法师、以及继任建造者章仇兼琼、韦皋的全身像,以此寄托后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耸立在凌云寺后的灵宝峰巅,故以山峰命名。塔建于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锥体,砖砌而成,坐东向西,高38米,共十三级。塔体中空,内有石阶沿塔轴盘旋至顶。塔顶为四角攒尖式。灵宝塔每级都开有窗眼。根据山川形势,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还是作为三江合流处的标志。高71米的大佛是为了镇水保平安,灵宝塔则作为航船标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过急流险滩,灵宝塔是嘉州古城的一座标志,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东坡楼是凌云山著名古迹之一,东坡楼也叫东坡读书楼。位于栖鸾峰巅,系由楼、廊、亭组成的庭院建筑。东坡楼为歇山式单体木质两重楼房。门额横匾“东坡楼”三字是集黄庭坚手书而成,楼堂正中苏东坡斜倚坐像。东坡楼正对临崖处有一亭,即清音亭。在清音亭凭栏远眺,江天悠远,山清水秀。佛国天堂融古建筑、摩崖造像、雕塑、壁画、彩绘为一体,景色优美,仿唐式古建筑有天桥、天门、 天梯、云台、云梯、三大宝殿等。   东方佛都   1994年5月建成开放。距乐山大佛仅一里之遥,是乐山大佛旅游景点佛文化的延伸、是乐山大佛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20万平方米范围内,集中仿制了国内外佛像三千多尊,利用自然山体延伸,采用摩崖圆雕、浮雕、雕刻、壁画等表现形式,选用不同材质,有石刻、铜铸、彩塑、墨玉等各类大小佛像雕塑。   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位于凌云、乌尤两山之间的溢洪河道东岸,麻浩是其地名。崖墓是川西,特别是乐山地区则流行一种凿山为墓的一种墓葬形式,其特征是沿着浅丘,山谷的砂质岩层由人工凿成方形洞穴,然后安葬遗体和殉葬品。从外部看去,是一个个神秘的山洞。这种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故称东汉崖墓。麻浩崖墓早年就以规模大,画像雕饰精美而被誉为“南安各墓之冠”。该汉代墓群于1988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尤寺   乌尤山即古离堆,相传为秦时蜀郡守李冰开凿,以“避沫水之害”。乌尤山与凌云山并肩立于岷江之滨,四面环水,孤峰兀立,山上林木茂盛。乌尤山因孤卧江中,好似一头乌牛,故又名“乌牛山”,相传宋代诗人黄庭坚至此,嫌其名不雅,而见山上古木繁荫,便更名“乌尤山”。 山上有创建于盛唐的乌尤寺,和凌云寺毗邻,两山之间隔一水,有吊桥相通,和凌云山合成一个完整的风景区。山上有乌尤寺,建筑顺山势设计,曲折高低,玲珑雅致,别具一格。除了佛殿以外,还有旷怡亭、听涛轩、尔雅阁等精巧建筑。现存庙宇系清以后的建筑,是四川省内保存较完整的寺庙。 ;


乐山大佛在哪

乐山大佛在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基本面貌: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乐山大佛简介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 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8年10月8日,乐山大佛景区九曲栈道处已经开始施工前打围封闭。 建造历史: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 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 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 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 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 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 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佛像结构: 1、基本面貌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 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 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 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九曲栈道。 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佛阁屡建屡毁,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 2、石块发鬈 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 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单块螺髻根部 *** 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 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 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3、木质双耳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 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 由此可知,内则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 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 4、排水系统 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 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 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 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 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5-10厘米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 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 那左右不通的两洞穴,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 显然,这是由于洞未贯通的缘故。 不知道当年修建者为何不把它打通 5、胸部残碑 据1962年维修的负责人黄高彬和罗伯衡介绍,当时发现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 开洞一看,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 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 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 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毁。 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 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通洞里保存,可惜在1966年被人毁掉了。 扩展资料: 设计特点: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沿大佛左侧的棱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 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 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 栈道沿著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 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 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 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51个。 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 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 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 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 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 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 从大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 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遭毁。 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于文革被毁。 宗教内涵: 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 唐代崇拜弥勒佛。 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书》,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 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 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 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 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 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时尚。 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 布袋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

关于乐山大佛的资料

关于乐山大佛的资料乐山大佛,是中国四川省乐山市的一座巨型石刻佛像,也是中国和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座佛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乐山大佛始建于唐代中期,当时是为了祈求平安和保佑国家繁荣而建造的。佛像的建造历时90年,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大佛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经历了多次修缮和重建。乐山大佛是依山崖而建的,佛像高达71米,宽达24.5米,坐卧佛像加起来有234个,实在是非常壮观。佛像身穿唐代的衣袍,造型优美,令人钦佩。除了佛像本身之外,乐山大佛周围还有很多值得一看的景点。比如说,乐山大佛石刻艺术博物馆,里面收藏了许多珍贵的石刻艺术品,对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还有峨眉山,这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圣地。如果你对佛教文化感兴趣,那么不要错过乐山大佛这个绝佳的旅游胜地。除了欣赏佛像和参观博物馆,你还可以沿着山路漫步,感受自然美景,结交当地人民,品尝当地的美食。总之,乐山大佛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如果你对佛教文化和中国古代艺术感兴趣,那么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上一篇:cf影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