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恐袭波士顿》主要讲了什么?
《恐袭波士顿》是由美国狮门影业公司发行,由彼得·博格执导,马克·沃尔伯格、梅利莎·拜诺伊斯特、米歇尔·莫娜汉、凯文·贝肯联合主演的灾难片,该片于2017年11月17日在内地上映。影片根据2013年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改编,讲述了在爆炸袭击案发生之后,警方对于案件嫌犯的追捕工作的故事。今年年初在美国上映的电影《恐袭波士顿》,将在11月17号在中国国内院线上映。这部电影是以2013年4月15日震惊世界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为原型,虽然影片主角是波士顿当地警察汤姆(马克•沃尔伯格饰),但片中让观众们大呼过瘾的还是FBI寻找蛛丝马迹并追踪抓捕嫌犯的细节。其中FBI更是以“狂拽炫酷吊炸天”的形象登场,通过还原犯罪现场、证物和调取爆炸发生附近视频,并且在当地警察的帮助下迅速锁定两名嫌疑人。
《恐袭波士顿》背后隐藏了哪些不为人知的事件?
波士顿爆炸在时间上,地点上以及爆炸的手法,针对的目标,想要造成的影响上都耐人寻味。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波士顿,这座美国伟大的城市是美国独立的见证。1775年4月19日,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就是在波士顿西郊的莱克星顿打响的,而反对的殖民者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格兰。从那时起美国走上了一个独立国家的道路。这里请注意时间4月19日!殖民者英格兰!2013年4月8日英格兰的骄傲--铁血娘子撒切尔夫人走完了87年的漫漫人生之路与世长辞。她的一生不是我们现在想要评述的。她的葬礼于当地时间4月17日上午10时举行。4月8日撒切尔夫人去世?4月15日波斯顿爆炸案?4月17日撒切尔夫人葬礼?4月19日?这些巧合肯定不是偶然的,具体原因还有待分析。
电影《恐袭波士顿》有什么值得吐槽的地方?
我看完了电影认为最大的一个吐槽点在于最后抓捕嫌犯的时候为什么只有一个警员想到从后面包抄。是为了电影拍摄还是为了效果什么,总之这个槽点我也是纠结很久。1.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满目疮痍的爆炸现场,环环紧扣的抓捕过程,激动人心的抓捕时刻,紧张激烈的暗巷枪斗。无一不逼真还原了事件。2.暗巷枪斗那一段着实看的人心紧张,丝毫不敢眨眼睛的节奏,生怕错过了哪一个画面,透过人物的表情心里,或紧张,或悲怆,或决绝,凸显了在面对灾难时不同岗位的人的不同心理。3.但是看到最后紧张的抓捕时刻的时候,全城戒严,最后i却只有一个警员想到从后面包抄。使得抓捕最终取得胜利。这无疑是一个最大的吐槽点。本篇观点只代表个人立场。
恐袭波士顿是什么真实事件改编
一座城的勇气
文/梦里诗书
根据真实事件的改编,《恐袭波士顿》虽然充满了浓厚的美式主旋律色彩,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已然既定的故事里,导演彼得·博格对真实事件高度还原的同时,用多视角的人物切入,使电影拥有了极为出色的带入感,也赋予了其以扣人心弦的剧情张力。
电影伊始,《恐袭波士顿》并没有急于去还原这场造成4人死亡,200多人不同程度受伤的恐袭事件,而是透过不同人物的视角,为观众勾勒了一座安宁祥和的波士顿早晨,这里有着美好的爱情,也有着温馨的亲情,马拉松赛事的举行,无疑更是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活力,没有人意识到一场恐怖的爆炸袭击行将发生,电影透过对美好的酝酿,用反衬的手法去更为让人仿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恐袭的罪恶。
当恐袭发生的那一刻,电影也在此得以了瞬间的爆发,整个节奏开始变的紧迫起来,真实监控镜头与电影镜头的交错,所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如此的真实,随着发酵的破案历程,电影更是在恐怖分子,警察,被绑架的中国青年三者见营造出了很好的张力,对人物情感和内心活动出色生动的刻画,这使电影主旋律色彩的背后是导演对人性本能的洞悉,这种并非一板一眼的真实,是很多平庸的主旋律电影所最为欠缺的。
在一个能令观众身临其境,诱人共鸣的故事下,电影其实已经不需要去站在道德的顶点上批判谴责,恐怖主义对人的迫害和丑恶已是昭然若揭,于此同时电影也并没有忘记对真实的攫取,在《恐袭波士顿》的最后,对真实受难者们的采访聚焦,让我们看到了恐袭并不会打垮人们对美好的追寻和向往,特别是看到因为恐袭失去左腿后带着假肢去跑完2016马拉松的受害者,真实的力量如此感人至深。
《恐袭波士顿》所最聚的并不仅只是美式主旋律的老调重弹,电影让一座城市中的群像变的鲜活了起来,让人真正看到的是一座城的勇气,是恐袭所无从摧毁的爱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