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形状
《时间的形状》是2019年11月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意)齐娅拉·罗兰佐尼、(意)弗朗切斯卡·达芙妮·维纳佳。 书中俯拾皆是可以在读书会上分享的科普小故事,伽俐略的测光速实验可以再改造成测音速实验,让孩子们判断可行性,体会不同数量级的巨大差异。牛顿的水桶思维实验,完全没有印象。细思之,逻辑很惊艳,静止空间里莫名的凹陷,对惯性系、参照系的概念。真是绝妙的延伸。从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在测光速方面的竞争,到“以太”与“美眉实验”的纠葛,又八卦又精妙。从这些实验中,可以感受到那些不断拓展人类认知边缘的先贤,那飞扬的思想与认真的探究精神,可敬可佩!第四到第六章从狭义相对论的不接地气。爱叔不满意,到加速度与引力的等效原理,从而推出广义相对论,再到大质量星体引起时空弯曲,推导出黑洞、虫洞,简直像坐云霄飞车,各种目不暇接,心潮澎湃。《时间的形状》最后四章,从时空不可分到四维超立方体,从星际贸易的利息计算到超弦论的宇宙终极图景。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合奏下的宇宙交响曲来到了高潮部分,同贝多芬的欢乐颂一样震撼人心—一切皆空?人类能找到大一统的万物理论、读懂宇宙中的最伟大设计吗?书中多次提到《三体》与曹天元的《量子物理史话》,开心同作者的科普科幻审美略有相同。对意料之中在此书必然会出镜霍金的《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和《大设计》,也有不错的导读作用。后续争取继续理性思考,审慎科普。
时间的形状
《时间的形状》是一部讲述了相对论是什么的书籍,介绍了伽利略、牛顿这些人的绝对时空观,以及爱因斯坦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看法。相对论,颠覆了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因此显得难以理解。在《时间的形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相对论的思想——相对论为什么叫作相对论,光速为什么是恒定不变的,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就会越慢,为什么速度变快时间就会变等等这些看似有违常理的知识。让我们跟着这本书,重新认识时间和空间,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吧。
《时间的形状》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时间的形状》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时间的形状》读后感 篇1 心烦的时候看看相对论。这是一本物理科普书,是一本物理简史。我喜欢纯理性和纯感性的东西,觉得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纯粹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无论最后变成了一首诗还是变成了一个物理方程,它们都不被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影响,透明,闪着光。 最开始的几页作者为了趣味性写得有些油滑了,但是很快,当进入正题之后,那种为了吸引人故作的油滑就没有了。作者用很通俗易懂的故事解释这物理学的演进过程。一个个问题提出,一次次灵光一闪,一次次找到世界规律的兴奋和狂喜。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一位位神奇的物理学家出现,推动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更进一步。 物理学天生和天文学是亲戚。作为一门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学科,地球太渺小了,太没有说服力了,必须看到整个太阳系、银河系甚至全宇宙。 和《费马大定理》一样,书里有着高中知识可以驾驭的烧脑。一环扣一环,一个问题解决,出现瑕疵,下一个问题提出,再被解决,再出现瑕疵。当到了爱因斯坦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激动,甚至有些颤抖。相对论完全颠覆着我的世界观,时空观。我想象着宇宙,在茫茫宇宙中随着光速穿行,随着引力波荡去。时间、空间、宇宙全都不一样了。合上书,看看周围的世界,它是新的。那些琐事显得那么无关紧要。 《时间的形状》读后感 篇2 开尔文曾自信的宣布科学的大厦已经建成,这位伟大而又有点自大的科学家,在预言方面显得平庸无能,以至于后来的科学发现,不断向他的这句名言发出挑战,而且无一例外的成功了。从与以太理论背道而驰的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到普朗克构建了一个前人难以想像的世界才得以解释的黑体辐射。人类一次次亲手毁坏自己用“上帝造物论”构造的看似完美无瑕的科学大厦。 在唯心主义盛行的时代,当人们发现上帝所创造的一切竟如此的怪诞陆离的时候,他们只能默默的接受自己只不过是上帝这个赌徒掷骰子时的产物。 如果说,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什么能令人类发出无限的感慨,那就只有时间。如果说,在时间的洪流中,有什么能令人如此着迷,那就只有时间的本质。早期科学家的观点,时间是不拘于任何事物,它不受任何事情干扰,我们没有能力让它慢点流过我们的身边,更没有能力让它停下脚步,邀请它驻足观赏一下人类灿烂而又脆弱的文明。 但人类是勇敢的,几百年来,有许许多多的“勇敢者”在猜测,在试探,试图探明时间是什么。《时间的形状》这本书就从伽利略时期开始介绍,随着时间的脚步带领我们探索着它的秘密。想要知道时间的秘密,就不得不提它的另一位亲密伙伴——光。 伽利略,这位敢于质疑亚里士多德的人,率先吹响了冲锋号。他试图测量光的速度,但是很遗憾,他失败了,但他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 七十年后,一位丹麦的天文学家勇敢的站了出来,用他极为巧妙的方法,测量出来光的速度。又过了几个世纪,其间物理学家们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直到近代,物理学家们才测量出了最精确的数值。 提起光和时间,不得不提的就是科学界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和他的著作《相对论》这位科学巨人用他独特的思维实验,重新定义了光和时间。在《时间的形状》这本书中,他被描绘成了一位横空出世的大侠,无门无派,但是一出手就令天下震惊。本书生动地描写了《相对论》,文中没有令人头晕眼花的公式推导,简洁明了的向我们证明描述了相对论这部改变我们生活的著作。 牛顿曾经说过:“我自己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至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翰的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我读完这本书后,感觉自己在真理的海洋面前显得尤为渺小。世界很奇妙,我们是一群尚未出发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孩子,我们应该带着赤诚之心,去探索这个美妙而又神秘的世界。 《时间的形状》读后感 篇3 最近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它让我感触很深,这本书叫《时间的形状》。它主要讲了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 我和这本书的故事要从上周四说起。 那天晚上,我在宿舍里待着,突然想去打个电话,打电话的人挺多,于是我就在胡老师宿舍里闲逛,突然发现了这本《时间的形状》。趁着没人注意,我偷偷翻看了一下,好像还不错。于是,我就在打完电话后,向胡老师借走了这本书,并在周日晚上还给了胡老师。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成长,我认为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这本书使我对世界的认识改变了。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让我看着比较轻松,这本书从伽利略的世界一步一步将我带入爱因斯坦的世界,还扩展了一些其他的知识。看完这本书,我也大概懂了相对论的一些内容。 第二是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些其他的`启示。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很惊喜,主要是对看完这本书的时间惊喜。我本来以为我的阅读速度很慢,结果到了周六晚上就把这本书读完了,这和我原本的计划——这个周末至少读一半——有着天差地别。在这之前我看一本非常感兴趣的书,一般也得有一周,虽然主要原因是周五和周六的时间很充裕,但这本书还是刷新了我对自己的认识。我也获得了一条读书的方法:确保每句话都看懂之后再往下看。在看这本书时,我对这句话有很大的体会,因为看这本书需要我不断的思考,如果哪里没有看懂,那后面的东西可能就看不懂了。这个方法可以用在一些前后关联很大的书上。但需要的时间也会更多,不过我在看这本书时,这一点做得还不够好,以至于这本书有许多问题和概念,我还不是很明白,不过也不排除我的背景性知识太少的缘故。 读这本书的故事还有两个后续。 第一个:我在看这本书的那几天对这本书感到很兴奋,于是把这本书告诉了身边的一些人,有的人就很感兴趣。在我把这本书还给胡老师后没多久,这本书又被借走了。我为把这些知识传播出去而感到高兴。 第二:看完这本书后,我对书中讲到的物理学产生了一些兴趣,于是在周日上午,我在教室的图书角找到了一本史蒂芬金霍金的《时间简史》,在简短地看了目录后,我发现这是一本关于宇宙学的书,在这当中不仅有宏观层面上的相对论,也有微观上的量子力学。后来我又发现这本书更专业,看起来也更吃力,但我打算把它看完。 这些就是我看这本《时间的形状》的主要经历和悟出的一些道理,我很庆幸我发现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也希望我可以在之后完成《时间简史》的阅读,获得更大的成长。 我要敢于尝试和接触一些感兴趣的新事物,也许这样就会踏上一片新大陆,开拓自己的眼界。
《时间的形状》 读书笔记
书中俯拾皆是可以在读书会上分享的科普小故事,伽俐略的测光速实验可以再改造成测音速实验,让孩子们判断可行性,体会不同数量级的巨大差异。
牛顿的水桶思维实验,完全没有印象。细思之,逻辑很惊艳,静止空间里莫名的凹陷,对惯性系、参照系的概念,真是绝妙的延伸。从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在测光速方面的竞争,到“以太”与“美眉实验”的纠葛,又八卦又精妙。
从这些实验中,可以感受到那些不断拓展人类认知边缘的先贤,那飞扬的思想与认真的探究精神,可敬可佩!
第四到第六章从狭义相对论的不接地气,爱叔不满意,到加速度与引力的等效原理,从而推出广义相对论,再到大质量星体引起时空弯曲,推导出黑洞、虫洞,简直像坐云霄飞车,各种目不暇接,心潮澎湃。
这真是我看过的最易懂的物理科普书,作者对业余读者的爱护之心让人动容,那些车上、船上、空间中、圆盘里的思维实验和侦探故事,满满对向大众科普的热忱。
《时间的形状》最后四章,从时空不可分到四维超立方体,从星际贸易的利息计算到超弦论的宇宙终极图景,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合奏下的宇宙交响曲来到了高潮部分,同贝多芬的欢乐颂一样震撼人心—一切皆空?人类能找到大一统的万物理论、读懂宇宙中的最伟大设计吗?
目前人类面临的两道终极思考题:用一个统一的理论解释所有基本粒子的起源和成因;把宇宙中的四种基本作用力用一个统一的数学公式描述出来。“不论上帝发不发笑,我们都不会停止思考”--这样的理性宣言,莫名感动!
书中多次提到《三体》与曹天元的《量子物理史话》,开心同作者的科普科幻审美略有相同。对意料之中在此书必然会出镜霍金的《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和《大设计》,也有不错的导读作用。后续争取继续理性思考,审慎科普。
时间是什么呢?时间真实存在吗?怎样定义的?
时间是什么?很多学家都想给时间一个定义,从四千多年之前就有哲学家想给时间一个定义,在埃及人、古巴比伦人的眼中,他们将一天划分为24小时,简单的依据天空中太阳的运行轨迹然后划分成均等的一块,这样的话,一天就被划分出来了,他们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每天循环往复,其中经历的就是时间。时间,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它不像实物,不像桌子、椅子、空气,它是虚的,于是哲学家康德说,时间只是意识概念上的东西,用来定义事物发生的先后次序的。而在牛顿牛爵爷的眼中,时间是宇宙的基本结构,它与物质的地位是一样的,客观存在于我们的宇宙中,构成了现今的宇宙。时代总是在发展,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每个人对于时间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有人说暑假的时间过得特别快,上学的时间过得特别慢,有人说时间只是人们定义的,它并不存在,的确,时间确实是人类自己定义的,但时间所代表的本质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你可以将时间换个词语来描述,在外星文明那里又叫做不同的名字,但描述一个苹果从新鲜到腐烂的过程是一样的,描述一个孩童从小孩到大人的这样的过程是一样的。并且这样的客观存在的时间并不是牛顿口中说的绝对时间,牛顿认为宇宙中的时间是统一的、绝对的,即无论在哪里,1s总是那么长。可是在爱因斯坦这里,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爱因斯坦认为速度越快时间越慢,引力越大,时间越慢。怎么样,是不是感觉和牛顿的绝对时间有本质的不同,爱因斯坦这里时间是相对的,1s在你那里是那么长,但是在我这里就只有这么长。于是在太空中运行的定位卫星就需要依靠相对论来校准时间,否则就会因为每天的数十微秒误差导致定位误差上百米。关于时间的计量上,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人们以地球自转为基础,定义平均太阳日86400分之一为1秒钟,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秒的定义为铯-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辐射震荡的第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定义为一秒钟。从上可以看出来,时间的定义与人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它局限于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局限于科学的发展,也许随着科学发展,时间的定义又会发生改变。就像《星际穿越》中女主小布兰德对于高维时空中时间的解释一样,时间就像一座座我们已经翻越过的和未翻越过的山峰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