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纮的历史评价
陈寿:“张纮文理意正,为世令器,孙策待之亚於张昭,诚有以也。” 孔融:“前劳手笔,多篆书。每举篇见字,欣然独笑,如复睹其人也。 ” 陈琳:“自仆在河北,与天下隔,此间率少於文章,易为雄伯,故使仆受此过差之谭,非其实也。今景兴在此,足下与子布在彼,所谓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 孙元晏:“东部张公与众殊,共施经略赞全吴。陈琳漫自称雄佰,神气应须怯大巫。”萧常:“纮与昭,号二张;纮柔克,昭纯刚。纮先死,德不亡,昭后死,誉益彰。” 郝经:“①孙策以孤童见纮,言议慷慨,纮即许以桓文之事而委质焉,则亦昭烈孔明之举也。虽其忠直髙壮不逮于(张)昭,而文理意正,缱绻缜密,赞襄孙氏,使中州人士见推,亦昭之亚也。其建计请权都秣陵,屹为江左京邑而传继六代,有奉春君之识焉。”“②纮亦时英,润色吴业。建都定鼎,南纪有截。”
历史中的东吴名臣“二张”张昭与张纮是什么样子的?
张昭,字子布,从孙策时就已经效力于孙家,是东汉末年东吴的重臣,卒年八十一,死后谥曰“文侯”。张纮,字子纲,也是东吴重臣,与张昭并称“二张”,卒年六十,他去世时孙权痛哭流涕。“二张”同为东吴重要文臣,治政依循典章规则之正道,孙策临死前曰:“内事不决问张昭”,可见其受依赖的程度。遗憾的是,二人并非是《三国演义》倾力书写的人物,故其事迹并非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那么,真实历史中的“二张”,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张昭与张纮张昭——耿直刚烈张昭年少时就以博学多才而在乡里之间略有名气,陶谦曾慕名举荐他为茂才,却被他婉拒。陶谦认为张昭轻视自己,因此就将他监禁;后来他得到陶谦属下赵昱的援救,才得以脱逃。东汉末年,北方混乱,张昭往南逃到了江南,受到孙策的重用。孙策命他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把所有重要的文武之事都委托给他。张昭为孙策收揽江东的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这期间,他经常得到中原士大夫称美自己的书信——北方士人欲把江东风俗之美、治理之好的名声归于他。这些歌功颂美的文书让张昭进退两难。若是宣扬开来,则是以己夸人,但若是隐而不宣,则碍于“大夫无私交”——又会让人误以为有私。因此张昭既尴尬又不安。主公孙策听到这件事,笑道:“春秋时代,齐桓公将国家大事都交付给管仲,而得以称霸于中原;今张昭贤能,把江东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任用张昭的人是我,‘其功名独不在我乎!’”由这件趣事,可以发现张昭有谨小慎微的性格,亦可知他确实有执政的才能,所以把东吴治理得很好。孙策临死之时,将孙权托付给张昭;此后,张昭率领群臣共同辅佐孙权。国家适逢大丧,孙权“哀戚不能视事”,张昭劝孙权振作、努力治国;孙权执政后,喜欢乘马射虎。《三国志》记载了张昭规劝孙权之言。“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张昭认为,身为主公,应当“驾御英雄,驱使群贤”,何必“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倘若有个万一,只会遗留天下之笑柄。难得年少的孙权知错能改,稍有收敛。孙权驻防武昌时举办宴会,众人饮酒十分欢乐,他命令群臣必须大醉而归。张昭闻讯之后非常愤怒,马上离席。“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孙权派人叫张昭回来,并说明这只是大家聚在一起笑笑闹闹罢了,又何必生气? 张昭则认为,殷商暴君纣王当年的“长夜之饮”,也自认为纯属取乐而无不妥。孙权闻之,“默然,有惭色”,于是就中止了酒席。由此以上两例可知,张昭经常规劝主公,并不会盲从主公之意。黄龙元年孙权称帝,他欲设置丞相的职位来总理百官。多位大臣认为张昭齿德俱尊,所以推举之。出人意料的是,孙权以“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为由,任用了宗室孙邵。孙邵死后,诸位大臣又推举张昭,孙权以“此公性刚”为由,任用了顾雍。可见,张昭虽是社稷之重臣,但是其个性刚烈、过于正直,导致孙权一直心怀怨怼,致使张昭无法进一步迈向丞相之位。孙权并非暗弱之主,但其言行并未满足张昭对明主的期望,所以才屡遭张昭刚直地纠正。“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依《三国志》所载,孙权确实不怎么喜欢张昭。但张昭对吴国施以德行教化,对孙权又能以大义责之,可见他不愧为东吴的贤臣。张纮——循理善谏张纮少时游学于洛阳,回广陵郡后被举为茂才。后来他避乱江东,遇上孙策。孙策用其为谋士,并表他为正议校尉。孙策出征丹阳,张纮进谏。他认为,主公孙策身为主将而随军征讨,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主将是“三军之所系命”,所以“不宜轻脱”、躁进,也不要自己上前线,否则一有死伤,是会“令国内上下危惧”的。建安四年,孙策遣张纮至许昌奉上表章,曹操留其为侍御史。隔年,孙策薨,曹操欲因丧而伐吴,张纮劝谏曹公。“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仇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曹操思考之后便同意了。他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并派张纮回东吴,用为会稽东部都尉。孙权掌权后,以张纮为长史。征合肥时,孙权欲率轻骑亲往突敌,《三国志》又记载了张纮之谏。“如今主公凭借麾下士兵盛壮的气势,轻视强势的敌人,是不妥的。请抑制己身的勇猛,而心怀霸王之计。”因此,孙权停止了进攻。张纮将死之际,留书曰:“自古以来的国家,都想要‘修德政以比隆盛世’,但真正做到的人并不多。并不是没有忠臣贤佐,而是主公不能任用他罢了。人情本就是‘惮难而趋易,好同而恶异’的,这恰恰‘与治道相反’。所以圣明的君主可以体会这一层道理,能够‘受谏而不厌’。如果以上能做到,而做任何决定前又能多加三思,那也可以算是圣明的帝王了。”孙权看了此书后痛哭流涕。综观张纮之于东吴,其辅佐了两代主公,也提出了许多建言,更曾出使到北方的曹操处。他对东吴的内政与外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纮的介绍
张纮(hóng)(153—212年)1,字子纲,广陵人。东汉末年文学家、谋士,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孙策平定江东时亲自登门邀请,张纮遂出仕为官。后来,张纮被派遣至许都,任命侍御史。但孙权继位时张纮又返回了江东,任长史之职。张纮后来建议孙权迁都秣陵,孙权正在准备时张纮病逝,其年六十岁。孙权为之流涕。1(概述图片来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