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书法作品是

时间:2024-12-04 18:20:19编辑:花茶君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是什么?这是谁的作品?

一般来讲“天下第一行书”通常指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共同被称天下三大行书,风格各有不同,笔法也是各有千秋,不以第一来评论。《兰亭集序》:1、背景:《兰亭集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清)盛游之事,也有传闻,说此次“雅集”实际为一场秘密军事会议。2、 魏晋之风:王羲之被后世尊为“书圣”,他的《兰亭序》法帖更是被尊崇为“天下第一行草”,魏晋之风,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王羲之的书法更是从“形神兼备”发展到“离形神似”,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并由此而产生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品格。唐太宗李世民曾称赞其是“尽善尽美”之作。3、下落不明:唐朝之前,《兰亭集序》传至王羲之的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逝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消息传到唐太宗李世民耳中,便用计纳入囊中,传言唐太宗死后更是留下遗诏,将《兰亭集序》一同葬入昭陵之中。不过五代时期的温韬曾盗挖昭陵,他出土的宝物清单中并没有《兰亭集序》;另一则传言,则是说《兰亭集序》其实埋藏在葬有双帝(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至今未曾现世,流传的皆为拓本。《祭侄文稿》1、背景:《祭侄文稿》本身为一篇悼文,天宝十四年(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势如破竹,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任河北郡守孤立无援,城破后,颜杲卿一门三十余口皆被屠戮,两年后颜真卿收复常山郡,仅找到了堂兄的一条腿骨和侄子颜季明的头骨,悲愤之下,写下《祭侄文稿》。2、风格:范仲淹的《祭石学士文》曾说:“曼卿之笔,颜筋柳骨。”,指的便是颜真卿和柳公权,形容颜柳两家书法挺劲有力,而这篇《祭侄文稿》更是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因悲愤之下所作,所以时有涂抹,但其背后却是和着血泪,有着铮铮铁骨。3、下落:《祭侄文稿》虽现存世间,但却难得一见,1949年初,国民党将其带往台湾,后曾借于日本展览,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保存。《黄州寒食帖》1、背景:苏轼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多次被贬,这篇《黄州寒食帖》便是苏轼在被贬至黄州后,在第三年的寒食节所作。寒食节即冬至后的第105天,也就是清明节的前一两天,在这一天,人们吃冷食,祭扫祖先坟墓等,随着时代的演变,到宋代以后,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替代,此时的苏轼,在生活上穷困潦倒,在精神上也是郁郁寡欢,终不得志,以寒食节之情寄托自己惆怅孤独的心情。2、风格: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又说:“天真烂漫是吾师。”这篇《黄州寒食帖》通篇书法起伏跌宕,一气呵成,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在此帖后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3、下落: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旋即流落民间,后被日本收藏家高价收藏,二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将其重金收回,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大行书风格不同,背景不同,《兰亭序》为酒后所作,追寻自我;《祭侄帖》悲愤之下,浓烈情感;《寒食帖》 字字凄凉,难以得志。曾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书法作品是?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晋朝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书法赏析《兰亭序》为行书帖,但从其圆转流美的行书字体中可以感觉到东晋楷法的完备,在妍美的行书中隐含着楷书的骨力。南朝的楷书很发达,但从王羲之的传本来看,其突出成就显然在行、草方面。与汉魏、西晋比较,王羲之书风的最大特征是用笔细腻而结构多变,过去的书风都走古拙一路,如《平复帖》,而王羲之却能把书法技巧由纯出乎自然而引向较为注重华美而达到精致的境界,与古拙相对而为“秀媚”。《兰亭序》书法,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欣赏《兰亭序》,会获得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什么?

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等。为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兰亭序的艺术特点:1、整篇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2、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的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3、具有极强的整体感和连贯性,全篇彰显了王羲之洒脱不羁的气质,文章字字珠玑,每一个字都有其不同的个性。

有“天下第一行书”、“天下第二行书”之称的作品,分别是指什么呢?

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天下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也被称之为《兰亭序》《临河序》《禊帖》。这部作品作于公元353年9月,当时王羲之正在担任会稽内史,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一同去往了会稽山阴饮酒赋诗。由于当时王羲之的心情非常舒畅,所以他一气呵成的做出了《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不仅在书法上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而且大家从《兰亭集序》的文章内容中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王羲之的文学造诣。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骚客赞颂过《兰亭集序》,唐太宗甚至选择了让《兰亭集序》随自己一同下葬。《兰亭集序》原文现在也是中小学生必读文章之一。但可惜的是,这幅天下第一行书的真迹已经不知所踪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相较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而言,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的名气要小很多。《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了祭奠侄儿颜季明所写的文章,文章中讲述了常山太守颜杲卿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的遭遇。当时安史之乱爆发,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最终却满门被害。颜真卿写这幅作品时的情绪是十分悲愤的,这也导致了作品中有很多错别字和涂抹。但这些错别字丝毫无法掩盖这部作品的精彩。《祭侄文稿》此前一直在台湾故宫博物馆收藏,后来台湾故宫博物馆擅自借给了日本东京博物馆,引发了许多国人的强烈不满。毕竟日本博物馆的前科实在是太多了,不仅将《寒食帖》用强光照射导致损坏,还弄丢了《西泠八家存印》孤本原件,最后只赔了12万草草了事。

上一篇:陈佩斯哥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