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唐高宗末年,高宗和武后力排众议,决定武力攻打扶余国。谁料,大唐舰队刚出海,便遭遇到诡异巨浪袭击,损失惨重。一时间,洛阳城内盛传出兵惹怒“龙王”,遭此劫难。武后听后震怒,责令大理寺卿尉迟真金十日内查明“神都龙王”案。21岁的狄仁杰初到洛阳大理寺任职,因精通唇语,无意间获知了有人要劫持花魁银睿姬,几经破折解救睿姬。在营救过程中,偶遇前来破案的大理寺卿尉迟真金,在与神秘的小龙王以及一群面具人的打斗中,狄仁杰逐渐获得了尉迟真金信任。在获知银睿姬失踪的情郎,宫廷特供茶庄的少东家元镇有可能是本案的关键人物后,狄仁杰联手尉迟真金与狱医沙陀忠,开始一层层剥开案情谜团,寻找真相。为挽救皇室安危,狄仁杰和尉迟真金更是直闯皇宫,面鉴武后,最终获得武后的信任。神秘人、巨型海怪以及有关皇族安危的阴谋让洛阳城危机四伏,狄仁杰他们最终将这些危机一一化解。扩展资料幕后制作《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从筹备之初就决定采用实摄3D技术,也是导演首次使用水下3D技术。拍摄水下3D需要克服许多在水中所要遇到的障碍比如水压,浮力,水下折射,机器及演员的控制等,由于3D摄影机需要两组镜头,一台额外的组装支架,为了保证拍摄质量,徐克从澳大利亚请来专业的水底摄影师。并带来了全球只有三台的顶级摄影机。幕后花絮1、演员赵又廷在拍水下戏时,由于需要长时间的潜水,强大的水压让他多次流鼻血。他在闭气的同时,还得极尽轻盈之能力,考虑如何表现打斗、演戏。2、影片在水下拍摄时,剧组使用的是水底喇叭,只有操作人员和导演之间可以沟通,其他人员都无法讲话。为了保障安全,演员们在前期必须经过严格的闭气训练,救生员在一旁也是随时待命,应对突发紧急情况。3、影片中蝙蝠岛峭壁打斗戏有许多吊钢丝的工作,每条钢丝需要六个人拉,最多的时候同时要拉八个演员在空中,每个演员一条钢丝,光拉钢丝的就要五十多人。
狄仁杰神都龙王结局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的结局是狄仁杰、沙陀忠、尉迟真金联手在蝙蝠岛击杀东岛首领霍义,返程途中在水中毒杀霍义豢养的海兽“鳖皇”;公子元镇带银睿姬远走他乡。剧情简介:唐高宗末年,高宗(盛鉴饰)与武则天(刘嘉玲饰)力排众议出兵攻打敌国,岂料舰队出海遭遇事故损失惨重。年少狄仁杰(赵又廷饰)初到洛阳便卷入掳掠花魁银睿姬一案,几经破折解救银睿姬(杨颖饰)并获得大理寺卿尉迟真金(冯绍峰饰)信任,携尉迟与沙陀忠(林更新饰)一同查办龙王案,而睿姬昔日情郎元镇(金泛饰)则成为破案关键。与此同时一些有关皇族的安危的阴谋接连而至,洛阳城陷入一片危机四伏中。角色介绍1、狄仁杰演员:赵又廷21岁,刚刚踏入官场,前往大理寺报到任职时,阻止了一群强盗抢掳花魁,意外卷入了水怪劫掳案。后凭借唇读术、狄式推理等出众的专业技能,获得了皇后武则天的信任,委以钦差大臣重任彻查龙王案。而后联合大理寺卿尉迟真金和狱医沙陀忠解开了蛊毒之谜,共同大破龙王案。获得皇帝御赐亢龙锏。2、尉迟真金演员:冯绍峰大理寺卿,有西域血统,拥有红发碧眼。不仅办案得力,而且武功盖世,可谓唐朝第一打架高手。与狄仁杰的关系微妙,既赏识他的才智,也同为官场竞争对手。在龙王案中,两人一智一勇联手合作,加上沙陀忠的辅助,终于令龙王案水落石出,而尉迟真金也成为神探狄仁杰的最佳拍档。
狄仁杰杰荐贤文言文
1. 狄仁杰荐贤文言文翻译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秋,女皇武则天为了选拔人才,命各位宰相各举荐尚书郎一名。 各位宰相都行动起来,积极推荐人才。令大家吃惊的是,狄仁杰把自己的儿子司府承狄光嗣举荐上去,居然被女皇陛下提拔为地官员外郎。狄光嗣干得很出色,十分称职,乐得武则天对狄仁杰说:“卿可谓是第二个祈奚啊!” 祈奚是春秋时晋国的中军尉,因年老请求退休。晋国国君晋悼公问他:“你退下来以后,谁可以接替你的位置呢?”祈奚毫不犹豫地说:“解狐可以接替臣的职务。”其实,解狐是他的仇人。为了国家利益,祈奚放弃了私仇,公正地举荐能够胜任的人才。很遗憾,国君虽然同意了祈奚举荐的解狐,刚要让他上任,他却不幸死了。晋悼公又问祈奚:“还有谁能接替你的职位?”祈奚回答说:“子午可以。”子午是祈奚的儿子。于是,就以祈奚的儿子祈午为中军尉。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 武则天以祈奚比喻狄仁杰,这是对他最高的奖赏。 武则天又问狄仁杰:“娄师德这个人怎么样?” 娄师德在河陇40年,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任劳任怨,把那里治理的井井有条,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很敬仰他、钦佩他。他性格敦厚,待人宽容,大家都很喜欢他。狄仁杰能够当上宰相,是娄师德的举荐,而狄仁杰对此事一无所知,他并为看重娄师德,甚至不愿让他当京官。 这一切,武则天心里清清楚楚,所以他用这个机会想向狄仁杰说清楚。狄仁杰并未感到女皇陛下的问话有什么特别,随口答道:“娄师德为将能守卫边陲,至于他个人如何,臣实不知。” 武则天又问:“娄师德善于知人吗?” 狄仁杰回答说:“臣与他同朝为官,并不知道他能识人。” 女皇武则天微微一笑,说:“朕能知卿,是娄师德所荐,难道这还不算知人吗!” 武则天的话,出乎狄仁杰所料,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当宰相,是他所看不起的娄师德所荐。 狄仁杰带着惭愧的心情出宫,边走边叹气,心想:“楼公道德高深,像大海,我只是被大海包容的一个水滴,我看不到他的边际!” 一直到死,狄仁杰也没有机会报答娄师德,甚至连句感激的话都没有机会说。 实际上,娄师德根本不求狄仁杰的报答,他只不过为国家举荐人才而已。 2. 狄仁杰文言文 原文: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怨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魏文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 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居数日,授仁杰侍御史 翻译: 狄仁杰,凤仪(年号,676年十一月—679年六月)任命为大理丞(官名,秩从六品上)一年断的沉年积案,涉及人员达一万七千人,没有冤案,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犯了误砍昭陵柏树的罪,狄仁杰去上奏请求罪当免职(免死),高宗下令立刻执行死刑,狄仁杰又上奏罪不当死,皇上做出生气的样子:“权善才砍伐昭陵柏树,是陷我与不孝,必须死。”让他不要再说了,狄仁杰:“我听说逆龙鳞,忤逆君王,自古都被认为是艰难的恐惧的,我不这样想,这种事在 桀、纣这样的昏君、暴君中是令人恐惧的,在尧、舜这样的明君上这时则是没有太大关系的,我今天遇上了明君就不用担心像比干一样失去,以前汉朝是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和皇上据理力争,最后汉武帝采纳了意见。这说明明君是可以据理力争的,忠心的大臣不能惧怕,今天皇上不采纳我的意见,以后会后悔的,这样的情况,有很多的处理办法,(徒流死罪,俱有等差),为什么一定要用死刑?国家的法律说便即便,治下的百姓会手足无措的,皇上想改变法条,从今天开始(以前不追究),古人说“假使盗长陵一 土,陛下何以加之?'现在皇上因为昭陵上一株柏树杀死一名将军,千载之后,后人会如何评价?所以我不敢奉命杀善才,从而陷皇上于不道。”皇上听了,才不生气了。善才也因为这活下来了。 后面不全的不翻译了 自己试着翻译的,有不准确的地方,还望见谅 3. 狄仁杰为并洲法曹 狄 仁 杰, 字 怀 英, 并 州 太 原 人 也。 仁 杰 儿 童 时, 门 人 有 被 害 者, 县 吏 就 诘 之, 众 皆 接 对, 唯 仁 杰 坚 坐 读 书。 吏 责 之, 仁 杰 曰:“ 黄 卷 (1)云 中, 圣 贤 备 在, 犹 不 能 接 对, 何 眼 偶 俗 吏, 而 见 责 耶!” 后 以 明 经(2) 举, 授 汴 州 判 佐。仁 杰 孝 友 绝 人, 在 并 州 有 同 府 法 曹 郑 崇 质, 母 老 且 病, 当 充 使 绝 域, 仁 杰 谓 曰:“ 太 夫 人 有 危 疾 , 而 公 远 使, 岂 可 贻 亲 万 里 之 忧!” 乃 诣 长 史 蔺 仁 基, 请 代 崇 质 而 行。 仁 杰 仪 凤 中 为 大 理 丞, 周 岁 断 滞 狱 一 万 七 千 人, 无 冤 诉 者。 时 武 卫 大 将 军 善 才 坐 误 斫 昭 陵 柏 树, 仁 杰 奏 罪 当 免 职, 高 宗 即 令 诛 之, 仁 杰 又 奏 罪 不 当 死。 帝 作 色 曰:“ 善 才 斫 陵 上 树, 是 使 我 不 孝, 必 须 杀 之。” 左 右 瞩 仁 杰 令 出, 仁 杰 曰:“…… 陛 下 作 法, 悬 之 象 魏(3), 徙、流、死 罪, 俱 有 等 差, 岂 有 犯 非 极 刑, 即 令 赐 死? 法 既 无 常, 则 万 姓 何 所 措 其 手 足?…… 今 陛 下 以 昭 陵 一 株 柏 杀 一 将 军 , 千 载 之 后, 以 陛 下 为 何 主? 此 臣所 以 不 敢 奉 刺 杀 善 才, 陷 陛 下 于 不 道!” 帝 意 稍 解, 善 才 因 而 免 死。 左 司 郎 中 王 本 立 恃 宠 用 事, 朝 廷 慑 惧, 仁 杰 奏 之, 请 付 法 寺。 高 宗 特 原 之, 仁 杰 曰:“ 国 家 虽 乏 英 才, 岂 少本 立 之 类, 陛 下 何 惜 罪 人 而 亏 王 法? 必 欲 曲 赦 本 立, 请 弃 臣 于 无 人 之 境, 为 忠 贞 将 来 之 诫。” 本 立 竟 得 罪, 繇(4) 是 朝 廷 肃 然。 高 宗 将 幸 汾 阳 宫, 以 仁 杰 为 知 顿 使。 并 州 长 史 李 冲 玄 以 道 出 妒 女 洞, 俗 云 盛 服 过 者 必 遭 风 雷 之 灾, 乃 发 数 万 人 别 开 御 道。 仁 杰 曰:“ 天 子 之 行, 千 乘 万 骑, 风 伯 清 尘, 雨 师 洒 道, 何 妒 女 之 害 哉?” 遂 令 罢 之。 越 王 贞(5) 称 兵 汝 南 事 败, 缘 坐 者 六 七 百 人, 藉 没 者 五 千 口。 司 刑 使 逼 促 行 刑, 仁 杰 哀 其 诖(6) 误, 缓 其 狱, 密 表 奏 曰:“ 臣 欲 显 奏, 似 为 逆 人 申 理, 知 而 不 言, 恐 乖 陛 下 存 恤 之 旨, 表 成 复 毁, 意 不 能 定。 此 辈 咸非 本 心 , 复 望 哀 其 诖 误。” 特 赦 原 之, 配 流 丰 州。 豫 囚 次 于 宁 州, 父 老 迎 而 劳 之 曰:“ 我 狄 使 君 活 吾 辈 邪?” 相 携 哭 于 碑 下, 斋 三 日 而 后 行。 豫 囚 至流 所, 复 相 与 立 碑 颂 狄 公 之 德。 初,越 王 之 乱,宰 相 张 光 辅 率 师 讨 平 之。将 士 恃 功,多 所 求取, 人 杰 不 知 应。光 辅 怒 曰:“州 将 轻 元 帅 耶?”仁 杰 曰:“乱 河南 者,一 越 王 贞 耳。今 一 贞 死 二 万 贞 生。”光 辅 责 其 辞 ,仁 杰 曰:“明 公 董 戎 三 十 万 ,平 一 乱 臣, 不 哉 戢 兵 锋 ,纵 其 暴 横 ,无 罪 之 人,肝 脑 涂 地,此 非 万 贞 何 耶 ?”光 辅 不 能 诘 ,心 甚 衔 之。还 都,奏 仁 杰 不 逊,左 迁 复 州 刺 史。 4.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 狄仁杰做并州(地名)的法曹(官名)。 有同僚郑崇质。郑崇质的母亲很老了,而且有病。 郑崇质被派遣到很偏僻的边疆当使者。狄仁杰说:“您的母亲有病,但是您却要去很远的地方公干,这不个给您的母亲留下了思恋您的忧愁吗?”于是到长史(官名)蔺仁基,跟他说想让自己代替郑崇质去边疆公干。 当时,蔺仁基和司马(官名)李孝廉不和,于是他们相互说:“(狄仁杰人格的高尚)难道不使我们感到羞愧吗?”于是,他们和好如初了。 (按:后面的事迹是说,蔺仁基和李孝廉被狄仁杰高尚人格感动,于是反思自己,认为自己不应该破坏同僚的和谐关系。) 5. 《狄仁杰》文言文 注释及翻译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 (孔平仲《续世说》)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亲年老又有病,应当出使遥远的地区。狄仁杰说:“母亲有病而公远使,怎么能给亲人留下万里之忧。”于是到长史蔺仁基,请代高质行。当时裴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和,便对他说:“我们只是不惭愧吗。”相待如初。(孔平仲《续世说》) 6. 狄仁杰执法文言文 狄仁杰在仪凤年间做大理丞,清理大量疑难积案,一年中判处有罪或无罪释放的多至一万七千人,没有一个认为冤屈再要求申诉的。 有个武卫大将军叫权善才的,因为误砍了太宗昭陵上的柏树,仁杰上奏罪该免职,高宗认为太轻了,叫马上把他处死,仁杰又上奏说此人罪不当死,高宗生气了,板着脸说:“此人斫昭陵上的树,是陷我于不孝,必须杀掉!”旁边的人示意仁杰赶快走开,仁杰不理睬,说:“……陛下制定法律,公之于众,无论徒刑、流放刑、死刑,都得按照罪行的大小轻重来判处,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叫判处死刑的?”刑法既无常规,教万民何所措其手足?……现在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株柏树杀掉一位将军。那千年以后,人们将把陛下看成是什么样的皇帝。 这就是臣之所以不敢听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以陷陛下于无道啊!”高宗的态度缓和一些了,权善才因之得以免死。过了几天,高宗任命狄仁杰为侍御史。 7. 文言文(狄仁杰) 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guà)误。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勃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注]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钜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士?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则天赠文昌左相。中宗朝,赠司空。睿宗朝,追封粱国公,哀荣备于三朝,代莫与为比。 (选自唐•刘肃《大唐新语》有删改) 【注】戎旃:本指赤色的军旗,此处代指军队。 【参考译文】 武则天准备自立为帝,越王李贞在汝南起兵,没有成功。当地士人和百姓因此受到牵连而获死罪的有六百多人,被抄没家产的有五千多人。监督行刑的官吏相继来到,催促执行死刑。当时狄仁杰代理汝南刺史,同情那些受连累的人,制止了监督行刑的官吏,停止执行死刑,派人飞骑送奏表(给朝廷)说:“我想(把这件事)奏禀皇上,似乎是在替谋反的人说情;知道了(这件事)又不说,恐怕违背了皇上您怜悯(天下百姓)的本意。奏表写成了又毁掉,主意总是拿不定。这些受连累的人(的行为)并非出自本意,希望皇上哀怜他们是(因为不得已而)受牵连的。”奏表上奏以后,(朝廷派人)拿着诏书(来到汝南把那些人)发配到丰州。这些囚犯走到宁州时,宁州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们,(对他们)说:“是我们狄使君救活了你们啊!”(囚犯们)互相搀扶着在狄人杰任宁州刺史时当地百姓为颂其功德而立的石碑旁痛哭,斋戒了三天然后才上路。囚犯们到了丰州以后,又立石碑来纪念(狄仁杰的)恩德。 当初,张光辅凭宰相身份讨伐越王,平定(越王叛乱)后,将士依仗威势,对当地横征暴敛,毫无节制。狄仁杰一概不听。张光辅很生气说:“你们州官轻视元帅吗?为什么不上交征发的物资呢?狄仁杰,你们汝南发生叛乱,难道仅仅是一个越王吗?”狄仁杰说:“现在一个越王已经死了,可是千万个越王又生了。”张光辅质问这句话的含义。狄仁杰说:“您亲自率领二十多万军队,所到之处,抢劫掠夺,远近居民流离失所,他们身受如此深重的创伤,势必不惜生命(造反),这不是一个越王死了而千万个越王又生了吗?那些跟随越王(造反)的人,势必不愿坚守,所以(朝廷)先宣布了(赦免这些人的)法令。自从朝廷军队突然来到,那些放弃城池归顺朝廷的人多不胜数,(那些投降的人用绳子从城上滑下来,在城池的四周踏出一条条的小路。(您)为什么纵容那些贪求战功的人,去杀戮那些投降朝廷的人呢?(这样做)只怕会使得民间的冤声沸腾,一直达到九天之上!(我如果能)请来尚方断马剑,将杀了你,那时我再向朝廷请罪,即便(我)死了,也跟活着一样。”(因此)他被张光辅所诬陷,被贬为复州刺史,不久被召回任命为魏州刺史。(他在任时)声威恩泽广为流传,百姓为他立了生祠。(后来他又)担任内史,到(他)去世的时候,朝野都极为悲痛。武则天赠封(他)为文昌左相,唐中宗时赠封(他)为司空,唐睿宗又追封(他)为梁国公,(他)身后所获得的荣耀一直持续了三代皇帝,当代的人中没有一个能跟他相比。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8.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 原发布者: *** 亚 文言文狄仁杰翻译【篇一:文言文狄仁杰翻译】【原文】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孔平仲《续世说》)【译文】当初,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同事郑崇质应当出使遥远的地区。郑崇质的母亲年老又有病,狄仁杰说:“他母亲的情况如此,怎么可以让她有万里离别的忧愁!”于是找到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这时候两人不禁相对说:“我们难道自己不感到羞愧么?”以后两人和睦相处。【练习】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1)当使绝域()(2)乃诣长史蔺仁基()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3.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答案】1、(1)派往(2)到……去2、(蔺仁基)因此对李孝廉说:“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3、表现出狄仁杰的品行影响了他人,侧面衬托出狄仁杰品性的高尚4、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相待,友好相处,尽力帮助他人更多有关的资料【篇二:文言文狄仁杰翻译】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 9. 求《资治通鉴·唐纪》 描写狄仁杰的文言文,从武丞嗣、三思营求太子 (武则天)太后信任倚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在这方面)大臣们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太后)常叫他国老而不称呼名字。仁杰喜欢当面揭发奸伏,在朝廷上争辩是非,太后常改变主意依从他的主张。(仁杰)曾经随从太后出游,遇上大风吹落仁杰的头巾,而马受了惊吓不能停止奔跑,太后就叫太子追上前去控制了 *** 而把马拴了起来。仁杰因为年老有病多次请求退休,(可)太后并不准许。仁杰入宫谒见太后,太后常常劝止他行跪拜礼,说:“每次见到狄公跪拜,我也觉得身骨子疼痛。”太后就免除了他夜间值班的差事,并且告诫他的同僚说:“如果不是军国大事,就不要再来烦劳狄公。”辛丑年,狄仁杰去世,太后哭着说:“朝廷空虚了!”从这时起,朝廷有了大事,大家对有的事情不能决断,太后就叹息说:“上天夺走我的国老怎么这么早啊!” 太后曾经询问仁杰:“我想找一个德才兼优的士人任用,谁可以提拔?”仁杰问道:“(我)不明白陛下要让他担任什么职事?”太后说:“要用他作将相。”仁杰答道:“(如果用)精通经典、为人宽和(的标准衡量),那么苏味道、李峤一定符合这些选才的要求。如果一定要选拔卓越出众的奇才,那么就有荆州长史张柬之,那人虽年纪大,却是宰相之才。”太后就提拔柬之当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太后又对仁杰问起选才的事,仁杰回答说:“先前我举荐丁东之,您还没有起用他。”太后说:“他已经升调了。”仁杰回答说:“我举荐的人是可以当宰相的,不是只配当司马的。”太后就提拔柬之任秋官侍郎;过了很久,终于任用他当宰相。仁杰又曾经举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几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名臣。有人对仁杰说道:“天下贤才,都出在您的门下了。”仁杰说:“我举荐贤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自己。” 早年,仁杰任魏州刺史,有被人称道的政绩,当地百姓就替他建了生祠。后来他的儿子景晖任魏州司功参军,(因为)贪婪横暴成为百姓的祸害,(所以)百姓就毁坏了他(仁杰)的塑像。
《狄仁杰荐弟》白话文翻译
狄仁杰身为则天女皇的宰相时,有个姓卢的堂姨住在午桥南面的庄园里。堂姨有个独生
儿子,从来没来过都城的亲戚家。仁杰为皇上办事勤勤恳恳,十分认真,直到年末才能休息
几天。休假之日,仁杰便到庄园看望卢姨,正赶上表弟腋下挟着弓箭手里拎着山雉野兔从外
面回家。他进屋后就侍候母亲用饭,一面向旁边的狄仁杰随便地打招呼致意,并不把这位当
朝宰相十分放在心上。仁杰便向堂姨说:“我现在是朝廷宰相,表弟喜欢干什么,我一定尽
力让他如愿以偿。”卢姨说:“宰相的权势自然是极为显贵的。你姨只有这么个独生儿子,
我不想叫他去侍候女皇。”狄仁杰听了,心里十分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