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段讲了什么
群英会蒋干中的第二段,讲述了蒋介石在群英会上发表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谈到了在抗日战争和抵抗外来侵略中起到的正面作用,并强调要正确对待对敌对友,正确处理爱国和反革命的问题,这是为了形成有利于团结开展抗战的政治环境。蒋介石也强调要加强抗日统一战线的团结,这在当时至关重要。他也谈到了改善妇女的利益,特别是建立妇女参政的制度,以及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等等。通过以上的四条重要的演讲,蒋介石强调了抗战的重要性,团结一致反抗外部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思想,为抗日作战增加动力。【摘要】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段讲了什么【提问】
群英会蒋干中的第二段,讲述了蒋介石在群英会上发表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谈到了在抗日战争和抵抗外来侵略中起到的正面作用,并强调要正确对待对敌对友,正确处理爱国和反革命的问题,这是为了形成有利于团结开展抗战的政治环境。蒋介石也强调要加强抗日统一战线的团结,这在当时至关重要。他也谈到了改善妇女的利益,特别是建立妇女参政的制度,以及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等等。通过以上的四条重要的演讲,蒋介石强调了抗战的重要性,团结一致反抗外部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思想,为抗日作战增加动力。【回答】
群英会蒋干中计 读后感
节选自名著的经典片段的阅读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节选自《三国演义》第45回的《群英会蒋干中计》也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之一,被各种版本的教材广泛收录.人们对文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蒋干的理解,长期以来一直停留于“盲目自信,志大才疏,胆小怯懦,愚蠢可笑”这一层面上,认为他的中计完全是他“愚蠢”的表现.我也一直这样按部就班地照着教学参考书进行分析,并没感到有什么不妥.但是,当我再一次教学本文时,却强烈地感觉到,蒋干似乎并不像我们所分析的那样愚蠢,相反,我倒觉得“中计”是他的“明智之举”!
诚然,蒋干东吴之行的目的是要劝降周瑜,临行前也曾在曹操面前夸下“干到江左,必要成功”的海口,但当他被周瑜“见面点破来意”“群英会禁提军事”“展示自己的成就与地位”“无人能动我心”等一系列举措“断其念”之后,蒋干的内心却发生了极其微妙的变化.关于这一点,我们从蒋干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先是“昂然而来”,对劝降充满了自信;继而“愕然”,因被识破动机而颇感尴尬;再是“惊愕,不敢多言”;最后则是“面如土色”.蒋干神情的变化过程,实际上折射出了他对劝降周瑜的信心在逐渐动摇,希望在一点一点丧失,最后的“面如土色”则是他对劝降的彻底绝望;但与此同时,蒋干内心又思考着如何回去给曹操一个交代,以及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深深的忧虑.他知道,如果完不成任务,生性多疑、脾气暴躁的曹操就有理由怀疑蒋干被周瑜收买,因为他和周瑜毕竟“自幼同窗交契”.如果真的这样,那么等待他的就将是一个人人都可以预见的结果.
因此,摆在蒋干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要么留在东吴或远走他乡,要么再回到曹操那里继续做谋士.第一条路显然走不通,不要说他的一家老小的性命还掌握在曹操手上,就凭他的才干,留在东吴或是别的地方都不可能有他目前的地位.那么,摆在蒋干面前的就只有想法子保全自己、平安回到曹营这“华山一条道”了.
于是,蒋干必须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什么是他的救命稻草呢?那就是周瑜精心炮制的、貌似天衣无缝的密信.
我们现在再来看看周瑜安排的“诱其盗”的那场“演出”,它真的是那么天衣无缝,可以瞒天过海吗?非也.尽管“周郎妙计安天下”,但这其中确实存在着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的两大破绽:一是周瑜如此精明,他怎么可能将关系到赤壁之战甚至整个东吴命运的“绝密文件”随便地放在桌上,让别人能轻而易举地拿到呢?二是作为敌方的蒋干在五更天的时候偷偷溜走,居然无人阻拦、无人盘查,使蒋干来得方便,去得容易,有这种可能吗?
问题的关键在于,蒋干有没有看出其中的破绽.我个人认为,蒋干是应该明了这些的.他的中计,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毕竟,我们不能否认一个事实:曹操尽管生性多疑、脾气暴躁,但他有一个最大的长处,那就是唯才是举.试想,蒋干能够跟随曹操这么多年,成为曹操的“帐下幕宾”,当不至于是一个无能之辈,更不至于像教参上所分析的那样“愚蠢可笑”.对于周瑜的破绽,蒋干焉有蒙在鼓里之理?那么,只有一个理由能够成立,那就是蒋干甘愿中计,想紧紧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以便保证自己平安回到曹营.
也许有人会这样想:万一曹操中计后醒悟过来,那蒋干岂非性命难保?尽管《三国演义》没有交代蒋干的命运,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蒋干暂时不会有性命之虞,因为有曹操的刚愎自用的性格在为他保驾护航.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中曹操诛杀蔡瑁、张允二人后的表现看出.可见,蒋干了解曹操多于了解周瑜.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蒋干中计是一个主动行为,他以劝降为目的出使东吴,到最后中计而回,是一个由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这在当时的情况下不能不说是一种“明智之举”.
《群英会蒋干中计》讲什么故事?
曹操率领一百万军队,驻扎在长江北岸,打算渡江直奔东吴。东吴都城周瑜也率领军队渡江与曹军对峙,双方拔剑相向。曹操的谋士蒋干从小就和周瑜一起学习,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结果,周瑜制定了一个计划,令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献书曹操,令斩了蔡瑁、张允。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准备大战一场。扩展资料:故事来源:《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即浙江杭州人)。相传为施耐庵的学生。著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群英会蒋干中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蒋干盗书
群英会蒋干中计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中华上下五千年 群英会蒋干中计 的故事。 孙、刘联合抗曹后,曹军和周瑜的人马隔江对峙。曹操就想劝降周瑜,他召集文武百官说道:“周瑜乃东吴大将,如果能降服他,东吴军队将不战而败,谁能去劝降周瑜呢?”话音刚落,他手下有一个叫蒋干的人站了起来,说道:“丞相,我与周瑜从小一起长大,关系甚好,我可以去劝降他!”曹操便派蒋干去劝降周瑜。 周瑜一听说蒋干前来,知道他是做说客的,便和手下人做好了安排,只等蒋干中计。 周瑜亲自迎接蒋干,刚一见面,周瑜便说道:“你我二人,多年未曾见面,今日不远千里来到江东,一定是替曹操劝降我的,是吧?” 蒋干一听,心中一惊,但马上镇定了下来,说道:“周都督,见外了,你我从小亲如兄弟,今日特来看望,只是叙叙旧,绝无他事!”周瑜一笑,说道:“那太好了,今日我们一定一醉方休,里边请!”周瑜早已安排好了,东吴的良将精英都召集到一起,盛情款待蒋干。周瑜道:“这全是江东的英杰,今日集会于此,共谋大业,这可以叫做‘群英会’了”。 周瑜对大家说:“蒋干虽为曹操的手下,但他与我周瑜是同窗好友,此次前来,只是叙旧,而不是为曹操做说客来了。谁要提起有关战争之事,定斩不饶,我们今日相聚,实在难得,大家尽情地喝,一醉方休。”蒋干听周瑜这么一说,心中暗暗叫苦,但也没法说什么,只好先静下来喝酒,等待时机。 东吴文武百官对待蒋干十分客气,轮流向他敬酒。蒋干无心喝酒,但为了不扫周瑜的兴,也只好硬撑着。周瑜说道:“我自领军以来,从不沾酒,今日故友前来,我们不醉不罢休,歌舞侍候!”边歌边舞,气氛十分活跃,一直喝到天黑,每人都喝得有几分醉意。喝罢多时,酒席撤下,周瑜非常亲切地拉着蒋干的手,对蒋干说:“我们多年未曾见面,今日到我房中同床共眠。” 蒋干心想:总算可以单独与周瑜相处了,我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将他劝降。他随着周瑜来到了房中,还没来得及说话,只见周瑜衣服也不脱,倒床便睡,一会儿又大吐起来,连续呕吐了几次,终于睡沉了。 蒋干却翻来复去睡不着,便偷看桌案上的信,最底下有一封信,信面上写着“蔡瑁、张允谨封”。蒋干连忙偷看,信里写道:“我们本不想降曹,但迫于无奈,我二人愿意投靠周将军,为了表示诚意,我们找机会下手杀了曹操老贼,将其人头献给周将军。”蒋干心里大惊,躺在床上,说什么也睡不着。天快亮了,忽听有人进来,问道:“周都督醒了吗?”周瑜故意装作梦中惊醒的样子,突然问道:“床上睡的是谁?”“都督,那不是您的朋友蒋干吗?您昨日喝多了,您不是请蒋干同您一床而睡吗?”周瑜道:“我昨日多喝了几杯,不知有没有失言。”那人说道:“江北有人来……”周瑜道:“小点声。” 他又叫了几声蒋干,蒋干连忙装睡。周瑜和那人走到帐外,蒋干悄悄地跟着。那人说:“张、蔡两位都督没来得及下手。”蒋干听到此,赶紧回到床上。周瑜回屋之后,又叫了蒋干几声,蒋干也不搭言。 天刚亮,蒋干立即起身离去,见到曹操把情况一说,又把书信呈上。曹操大怒,立即杀了蔡、张二人。刚杀了二人,曹操立刻明白中了周瑜的计了。曹操只好任命经验不丰富的毛阶、于禁为水军都督,继续训练水军。 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