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由艾宾浩斯在哪一年提出的??
1885年。遗忘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人体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循序渐进的直观描述,人们可以从遗忘曲线中掌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自我记忆能力。该曲线对人类记忆认知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空间在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从信息处理的角度上,英文的第一次学习和背诵只是一个输入编码的过程。人的记忆的能力从生理上讲是十分惊人的,它可以存贮10的15次方比特(二进制数字中的位,信息量的度量单位,是由英文BIT音译而来。为信息量的最小单位)的信息,理论上可以将全世界图书馆的所有图书信息记住。这是因为,有些人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却忽视了记忆中的更大的问题--即记忆的牢固度问题,那就牵涉到心理学中常说的关于记忆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指的是什么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也叫遗忘曲线(Forgetting curve),是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通过对人类大脑“学习、记忆及遗忘”作系统研究之后发现的一条关于遗忘规律的曲线。它的纵坐标代表保持量。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我们根据这个曲线,发现学习某个问题花费的相对时间和及时复习的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及时复习的时间与上一次学习间隔时间越短,花费的相对时间越短。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测量方法1、无意义音节实验艾宾浩斯首次创编了无意义音节作为识记的实验材料,用消除我们记忆中信息的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所谓无意义音节,就是一种由两个辅音和一个元音组成的字母串,例如POF/XEM/QAZ,这些在语言中完全没有实际意义的音节,用此来研究我们的记忆过程和遗忘过程。2、再学法测量方法艾宾浩斯的实验采用再学法的测量方法,以再学法的节省率为记忆保持量的指标。在这个实验中,如果有的无意义音节不能回忆出来,就重新学习,间隔时间分别是20分钟,1小时,9小时,1天,2天,6天,31天后直到再次达到背诵无误的标准。他把重学时比初学时节省的诵读时间百分数作为保持量指标,并根据此测量出遗忘进程。3.、遗忘曲线揭示的规律艾宾浩斯的实验精准的揭示出了三条规律。首先,我们的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也就是说你在学习时就会发展遗忘。其次,我们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会遗忘掉大部分内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会逐渐的减慢。再者,遗忘的曲线会渐渐趋于平缓,也就是说,遗忘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就不会再产生遗忘。
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其应用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其应用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可以看出,在学习后的短时间,即一天以内遗忘最快。一天以后能够回忆的内容远远低于需要识记的内容,此后只留下模糊的影响存在脑海中,遗忘的速度明显减缓。这可看出,为防止遗忘,识记学习以后的一天内应该及时回忆复习,将知识理论巩固在脑海里。所以常常有老师提醒学生晚上复习和第二天的回忆。除了时间对记忆的影响,还与识记者、学习材料、学习程度等有关。首先是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学习的内容兴趣程度越大,识记的越快,记忆的最深。如果识记的内容与识记者息息相关,也会引起识记者的特别关注和特别记忆,达到记忆的效果。其次是学习的内容。如果学习的内容是至关重要,往往背诵的最多,回忆的最深,即使识记者的兴趣不足。在同一时间内,记忆的内容越多,遗忘的越快,相反的,记忆的内容越少,则遗忘较慢。最后,学习程度也影响着记忆效果。每个人的能力不一,记忆效果前后有别。不过过度学习比恰能背诵的效果明显,但切记不可过度学习,保持在恰能背诵程度的50%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