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阳端门到定鼎门多远
驾车路线:全程约8.9公里起点:洛阳城老味道1.从起点向正北方向出发,沿乡范南街行驶170米,右转进入中州东路2.沿中州东路行驶370米,调头进入中州东路3.沿中州东路行驶770米,过西关桥,直行进入中州东路4.沿中州东路行驶100米,过西关桥,在第2个出口,朝龙门石窟/周王城广场方向,直行进入中州中路5.沿中州中路行驶1.1公里,进入定鼎南路6.沿定鼎南路行驶17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定鼎南路7.沿定鼎南路行驶50米,右前方转弯8.行驶200米,左转进入凯旋东路9.沿凯旋东路行驶150米,进入定鼎南路10.沿定鼎南路行驶4.6公里,稍向右转进入龙门大道辅路11.沿龙门大道辅路行驶560米,右转进入古城路12.沿古城路行驶410米,到达终点终点: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洛阳定鼎门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定鼎门以城门楼为中心,东西两侧对称分布有东西飞廊、东西阙楼以及左右马道等,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高28.6米,东西长161米,两侧辅以200米的城墙。盛唐时定鼎门为3门道过梁式建筑结构,古代实行“左入右出”,3个门道中东门道用于进城,西门道用于出城,中门道为帝王专用的御道,3个门道的宽度均为5.8米。门扉是安装在门道中部的,东门道北端被古洛渠破坏,门道的东西两侧各对称布有15方地栿石,对称分布,用于安装大型排叉柱。排叉柱一半包在隔墙里面,一半明露并涂有红漆。排叉柱的下面有榫,安放在地栿石的榫窝内,增强柱子的稳定性,同时起到支撑城门的承重作用。地栿石彼此之间留有间隙,砌青砖为壁,其外抹有白灰墙皮,墙皮外装饰有红色颜料。中门道,破坏最为严重,仅存三方的地栿石,在地栿石下面铺有整砖和残砖,砖块下面有河卵石,河卵石下面还有坚实的夯土层。西门道,保存有地栿石、门砧石、立颊石、车道石、撞石和路土等,门砧石上面居中有安嵌立颊石的凹槽和安嵌门臼的臼窝,立颊石上面有安装门框的长方形凹槽,侧面凿有镶嵌门限的凹槽。车道石保存着车辆反复碾压所留下来的痕迹,地栿石的外侧有撞石,用于防止车辆撞击城门而设置。城墙外侧有5层包砖,包边砖均为斜面,砖缝很小,砌筑十分考究。每块砖都比现在的砖要大很多,重量在3.3千克至3.4千克斤之间,有着很严格的要求。砖在隋唐时期非常珍贵和稀少,只有皇家才能享有包砖的待遇,不仅美观而且可以有效保护墙体。飞廊约长33米,是连接城门楼和阙楼的通道,相当于走廊的作用,由于在外侧看上去又像城门楼的翅膀一样,所以后人起名为飞廊。隋唐时期流行两种飞廊形式,一种平面呈曲尺形,一种平面呈长方形。曲尺形飞廊见于宫城正门应天门和长安大明宫含元殿遗址,长方形飞廊仅见于定鼎门。飞廊的北侧分别有东西马道,是用于登城门楼的,古时将军可以骑着马直接登上城楼,战备时也可方便士兵们运输粮草和一些战备品。后来仅存有基础的部分,残约21米,宽4.7米,坡度在20度左右。阙楼是用于瞭望和守卫的,南北两侧均比飞廊突出2.8米,作为外郭城正门定鼎门的双阙与主城门楼呈一字形对称平行分布。而作为隋唐宫城正门应天门的双阙则分别向南凸出,呈“凹”字形,与定鼎门形成鲜明对比。西涵道是穿南城墙而过、连接城内外水系的涵道。长度为3.1米,由大块青石砌成,中间一条菱形的分水梭石,将涵道分为二,每条水道宽0.8米。底部石面上发现16个菱形榫眼,用于安装铁栅栏,主要作用是防止人们顺水道出城入城。洛阳定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