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凹

时间:2024-11-06 17:03:57编辑:花茶君

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其构造变形特征

(一)构造单元的划分根据主控断裂的分布及其性质、构造形态和变形特征以及地层厚度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等,将长岭断陷划分为4个二级构造单元、12个三级构造单元(图2-17)。二级构造单元分别是:(1)中央深凹陷带:大安—红岗次凹、乾安次凹、长岭牧场次凹、查干花次凹和伏龙泉次凹,大安低凸、老英台—达尔罕断凸、让字镇南低凸;(2)西南断隆带;(3)东部斜坡带:长山断坡、伏龙泉斜坡、查干花背斜和东岭构造带;(4)孤店断隆带。(二)构造单元的变形特征1.中央深凹陷带中央深凹陷带是长岭断陷的主体组成部分(图2-17),位于长岭断陷的中央地带,由大体相连的5个次凹(大安—红岗次凹、乾安次凹、长岭牧场次凹、查干花次凹和伏龙泉次凹)和3个低凸起(大安低凸起、老英台—达尔罕断凸、让字镇南低凸)组成,是长岭断陷在裂陷阶段的主体沉积场所,也是烃源岩的主要分布区。大安—红岗次凹和乾安次凹位于断陷的北部,NE走向,它们被一垒块(大安低凸起)分隔。大安—红岗次凹是由红岗—龙沼镇断裂和大安断裂联合控制形成的、基底向东缓倾的断槽,西边界是红岗 龙沼镇断裂,东边界是大安断裂,北部与乾安断陷相连,向南部过渡到西南断阶带。乾安次凹是由大安东断裂控制而形成的,西边界为大安东断裂,东部逐渐过渡到东部斜坡(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南部隔老英台低凸与长岭牧场次凹相望,北部与乾安断陷相连,是长岭断陷沉降幅度和沉积物厚度最大的次凹,是长岭断陷最主要的烃源岩分布区。长岭牧场次凹和伏龙泉次凹位于断陷的南部区域,总体NW 走向。长岭牧场次凹是由苏公坨断裂和龙凤山断裂联合控制形成的负向沉积构造单元,南以龙凤山断裂为界,西以苏公坨断裂为界,向东逐渐过渡到东部斜坡,北隔老英台低凸和查干花背斜与乾安次凹和伏龙泉次凹相望。其中NW 走向的龙凤山断裂对长岭牧场次凹起主要的控制作用,导致长岭牧场次凹总体为NW 走向。它有两个沉积沉降中心,分别位于次凹的西北部和东南部,中间存在一NNE向的低梁分隔。伏龙泉次凹位于长岭断陷南部区域的东北侧,由两部分组成。主体部分位于西北部,北边界是孤店—伏龙泉断裂,西隔十分平缓的让字镇低凸与乾安次凹相望,南隔查干花背斜与长岭牧场次凹相望,向东沿孤店 伏龙泉断裂南段边界附近逐渐过渡到次要部分。该部分是由乔家店断裂控制的、相对独立的小型断凹。伏龙泉次凹主体是由北西走向的孤店—伏龙泉断裂控制而形成,造成伏龙泉次凹也主要是NW 走向。图2-17 长岭断陷构造区划图查干花次凹规模很小,是长岭断陷规模最小的次凹。主要考虑到它在烃源岩中重要作用,本项研究才把其纳入次凹的范畴。查干花次凹是受达尔罕断裂控制形成的小型箕状断槽,次凹内火山岩十分发育,成为深层天然气勘探十分有利的区域。分隔乾安次凹和长岭牧场次凹的是老英台 达尔罕断凸。该断凸实际上是一受龙凤山断裂和孤店—伏龙泉断裂控制的滚动背斜,同时由于龙沼镇断裂的活动,该滚动背斜向西倾伏,从而成为低凸起。分隔伏龙泉次凹和乾安次凹的让字镇南低凸幅度很小。上述几个次凹中,乾安次凹面积最大,累计沉积物厚度也相对最大;长岭牧场次凹面积和累计沉积物厚度均其次,营城组的厚度则相对最大;大安 红岗次凹再次;查干花次凹的面积和沉积物厚度均最小。2.西南断隆带西南断隆带位于长岭牧场次凹的南侧,长岭牧场次凹和老英台低凸的西侧(图2-17)。该区域大部分地区坳陷层直接覆盖在基底之上,局部区域存在少量的裂陷系地层,并发育少量断层。3.东部斜坡带东部斜坡带位于长岭断陷的东部,主体是一被断裂复杂化的、向东翘倾的斜坡。其中中北段由于孤店 伏龙泉断裂的发育,造成在这一段落斜坡不发育,由伏龙泉次凹直接变化到孤店断隆带。这样,东部斜坡带被孤店断隆的南段——伏龙泉次凹分隔为两块。北块是长山断坡,南块则由伏龙泉斜坡、东岭构造带和查干花断背斜构成。长山断坡位于长岭断陷的北部区域,向西逐渐过渡到乾安次凹,向东渐变过渡到孤店断隆,是一被少量断裂切割的斜坡,构造变形总体比较简单。伏龙泉斜坡位于长岭断陷的最东侧,西与查干花背斜相连,北侧和东侧与伏龙泉次凹相接,向南过渡到东岭构造带和长岭牧场次凹,向西与查干花次凹相接。从构造地质学的角度分析,伏龙泉斜坡,查干花次凹和老英台—达尔罕断凸是一被断裂复杂化的、向西倾伏的滚动断背斜(这里称之为“查干花背斜带”),查干花背斜带是受龙凤山断裂和孤店-伏龙泉断裂活动控制形成的双侧滚动背斜。在背斜的形成过程中,同时受龙沼镇断裂和苏公坨断裂活动的影响,导致该滚动背斜向西倾伏。由于:①该断背斜与长岭断陷的三个次凹都相连,并内有次凹发育,而且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②切割该背斜的达尔罕断裂、查干花西断裂和乾安断裂都是控制火山活动的断裂,区内火山岩广泛分布,储层条件优越;③断裂切割背斜后,容易形成断鼻圈闭,另外也能形成火山岩岩性圈闭;④由于该背斜的向东翘倾,该背斜的东部区域目的层段埋深并不是很大,有利于钻探。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查干花背斜的油气成藏条件十分优越,是长岭断陷最为有利的勘探区带。由于乔家店断裂的发育,在乔家店断裂控制的区域形成一很小型的次凹(伏龙泉次凹的次要部分),导致伏龙泉斜坡主体向南翘倾。东岭构造带位于长岭断陷的东南角,西与长岭牧场次凹相连,北与伏龙泉斜坡相接。4.孤店断隆带从盆地构造的角度,孤店断隆是与长岭断陷同级的构造单元。由于它位于长岭断陷探区内,故与长岭断陷其他构造单元一起加以讨论。孤店断隆位于长岭断陷的东北侧(图2-17),东以孤店断裂和松原断裂为界,西南以孤店 伏龙泉断裂为界,东北以新立断裂为界。孤店断隆两侧的断裂都有一定程度的反转,其中孤店断裂的反转最为强烈。孤店断隆也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如果存在有效圈闭,也容易成藏。

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研究区的空间范畴主体部分属欧亚大陆板块,仅台东纵谷以东的海岸山脉属太平洋板块中的菲律宾板块上吕宋弧的一部分,它们可被看作区内的一级构造单元。依据构造性质和地壳演化历史的差异,大陆板块部分可划分为若干二三级构造单元。由于一个地区的地壳性质随演化历史而改变,不同地史阶段有不同的大地构造格局,所以在整个地史期间,构造单元的性质应是动态概念,构造单元的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在叙述各单元特征时,将会突破现在划定的构造单元界线。一、华夏古陆(华夏陆块)华夏古陆北界为江山-绍山断裂带并与江南古陆相毗邻,西界为鹰潭-安远断裂带并同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相接,东界为台东纵谷断裂,东北部向黄海延展,南界为珠江口外盆地,西南部地区同海南岛连成一体,外形呈北东向展布。它是中国古陆块中较小的一个块体。各个地域有不尽相同的地壳演化历史与区域地质特征,然而它们之间有一个类似的起始状态和类似的褶皱结晶基底,以此同周围地区地质演化相异而作为重要的区分标志之一。华夏古陆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起始于古元古代之前的以内硅铝层为基础的岩石之上。2)地壳类型属典型的大陆型地壳,厚度为27~36km,一般在30~32km之间,地壳结构具有分层清楚的特点。3)古陆内奠基性的第一个结晶褶皱基底地层麻源群等,在古陆西部和西南部广泛而又相当零散地分布,仅在武夷山脉北段的东西两侧比较发育。4)叠覆于古元古界之上的各断代岩石地层均复杂多变,横向不易对比。5)上地壳经历了多旋回的地壳运动,武夷(中条、吕梁)运动使华夏古陆基本定型,四堡运动使裂解的古陆再次固化,晋宁运动时完全定型。之后的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运动又对古陆进行各有特色的改造与建造,使古陆面貌变得模糊。6)断裂构造成为古陆形成之后最主要的构造类型,地质历史中挤压、拉张及扭动的构造应力场交替出现,形成北东、北北东、北东东以及北西向区域性大断裂,燕山期及其以前的地壳运动几乎都形成韧性剪切断裂带。7)岩浆岩分布广泛,各个构造期都有先喷发后侵入的岩浆岩形成,尤以酸性岩浆岩占主导地位,燕山期的3个亚期的火山-侵入作用形成的双系列岩石组合相当典型。8)古陆的大陆地区构成一个单独的富钾、高硅、富铀、钍、钇等元素的地球化学区。二、华夏古陆内的次级地质构造单元依据华夏古陆内一定区域在地质历史阶段所保存的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典型地质现象可将其同其他区域区别开来,这种有共同的地质基础,而又有明显差异的区域共计6个(图1-3),它们也可称为三级构造单元。图1-3 台湾海峡及其邻区地质构造单元划分1.武夷隆起带其北界和西界分别为江山-绍兴断裂带和鹰潭-安远断裂带,并分别与江南古陆和赣中南褶皱带相邻;东界为政和-大埔断裂带;其西南方向以宁化-南平中元古代裂谷带为界,转而与清流-上杭一线相接。宁化-南平一带在震旦纪早期仍有陆内裂谷的记录,加里东、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期仍有褶皱、断裂和岩浆侵入,沿北东东向带形成岩体带与复杂的构造带。武夷隆起带由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组成,也可能隐伏有更古老的基底或陆核。这些变质岩系的原岩主要为砂页岩类陆源碎屑沉积岩,推测形成于大陆边缘较稳定的广海盆地。大约在1900Ma的武夷造山运动中受到强烈的褶皱和角闪岩相到高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还有中酸性-酸性花岗岩侵入。中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呈线、带状分布于武夷山脉的中、南段,属海相砂泥质碎屑岩、杂砂岩和火山岩复理石建造,推测当时的构造环境为陆内裂谷化的大陆边缘。震旦系—下古生界的性质属非典型的“盖层”,不仅因为其建造内容为非地台型,更主要的是,它在加里东运动中全面褶皱形成褶皱带。这个褶皱带的南段在晚古生代转入准地台型的裂陷阶段。武夷隆起带的东部为龙泉-尤溪中元古代裂谷,分布于浙南龙泉至闽中尤溪,经政和、建瓯、南平,向北可能延伸到松阳,向南追踪到安溪剑斗。该裂谷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长约350km,现今保存宽约25~50km。裂谷在西北部与武夷山脉结晶基底褶皱带以糜棱岩带和韧性断裂带相接,东南部被燕山期岩浆岩重叠覆盖。裂谷由中元古代的龙泉群和龙北溪群组成,以细碧-石英角斑岩系为代表。由建造内容推断该裂谷仅是陆内裂谷,尚未完全洋壳化便已夭折为裂陷槽。夭折的原因是四堡运动。裂谷中的建造全部被四堡运动摄为造山材料,形成相当复杂的褶皱岩石,全部重结晶成绿片岩相岩石。此外,尚外北东东向的贵溪-铅山与宁化-南平以及北东向崇安-宁化裂谷带(裂陷槽)发育于本隆起带内部或边界地区,平面形态若“井”字形。2.永梅坳陷带这是一个界线和范围在晚古生代期间均呈动态变化的坳陷带。当时武夷隆起带的南段已经部分被夷平,古元古界结晶基底基本被剥蚀掉,本坳陷带和赣南坳陷是部分地区相连且相通的海盆。早二叠世海侵高潮时,海水曾淹没邵武、建瓯、建阳。坳陷的东界为政和-大埔和莲花山断裂,东部的中生代火山岩区,出露晚古生代地层十分有限。福鼎可能是与台湾相连的古海盆,其岩石地层为南溪组。坳陷带主要由晚古生代至中三叠世陆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和海相碳酸盐岩组成。坳陷的裂陷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第二阶段是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第一阶段裂陷可辨认出3个裂陷带,都呈北东向展布。最西边的一个称清流-梅县裂陷带,以其中普遍发育角砾状石灰岩、角砾状白云岩和角砾状硅质岩为最突出的特征,尤以裂陷带的东半部为甚。在沉积至成岩过程中,盆地边缘和基底所发生的断裂构造,恰恰反映出裂陷或裂谷环境中典型的构造作用。广东梅州玉水铜、锌、多金属矿床和福建龙岩马坑铁矿,可能就是受控于裂陷中主要断层的海底火山热液成因矿床。中间的裂陷带称三明-龙岩裂陷带,其中沉积有碳酸盐岩和细碎屑岩。龙岩马坑的中石炭统含有6层安山玄武岩。最东边的一个裂陷带称为德化阳山-安溪珍地裂陷带,它自晚石炭世开始裂陷。大田广平船山组底部为铁矿层位。由上述3个裂陷带的沉积物征和火山活动时间分析,裂陷发生的时间从早到晚有自西向东迁移的趋势,且地层层位不断抬高。第二阶段裂陷发生于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晚二叠世裂陷中心为永安-梅州。早三叠世裂陷带范围扩大,幅度加深,沉积环境由晚二叠世的浅海陆架转为下部斜坡,出现浊流、碎屑流和复理石沉积,以及海底火山活动。虽然裂陷范围和幅度在早三叠世加剧,但是随后的印支造山运动很快使裂陷夭折。坳陷带在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运动中,多层次和多期次的推覆构造特别发育,成为本区构造的一大特色。永梅坳陷带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零星分布于边缘地区,说明其至少在震旦纪前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遭受隆升剥蚀。3.浙闽火山断陷带浙闽火山断陷带位于闽、浙东部和粤东北,长达1000km以上。西界是丽水-政和-大埔断裂带,东界是宁海-汕头断裂。燕山期岩浆岩带是西太平洋亚洲大陆边缘火山、构造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带最具代表性的特色。该带的结晶基底为古、中元古代的变质地层,因经后期改造与覆盖而变得十分零星模糊。本带出露有3套陆相中酸性至酸性火山-侵入岩。早期火山活动始于晚三叠世,但仅在粤东北和闽南等地的裂陷盆地中有双峰式火山岩夹于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中;福建其他地区为陆相中性火山岩。中期为火山活动的最强烈时期,时代为晚侏罗世,形成一套高钾钙碱性中、酸性的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局部有少量玄武岩),在全区大面积连片分布,同位素年龄区间主要为158~118Ma。与其同期同源的深成岩以I型花岗岩为主,少量为I-S过渡型,呈大的岩基或岩株分布于粤东北和闽南,向东北规模略小。晚期时代主要是白垩纪,同位素年龄为127~85Ma。该旋回早期为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基性-酸性双峰式组合,晚期为英安流纹岩-流纹岩组合。火山岩多以单个盆地形式分布于闽东和浙东地区。与其同期同源的深成岩有Ⅰ型花岗岩、晶洞钾长花岗岩。本带断裂构造发育,北东及北东东和北西向断裂最为突出。处于重力与磁力特征线由北东向转为北东东向的闽粤交界的上杭-云霄断裂带,是断裂构造线的转折带,也是粤东北锡、钨、铅、锌、银带北缘地区。4.闽东南沿海断隆带西界为宁海-汕头断裂,东界推测为海域50m等深线(约为大陈岛-乌丘屿一带)附近,该地带是新生代浅海沉积物由薄到厚的一个转折带,曾有人称为滨海断裂(本书厘定为大陈-乌丘断裂)。断隆带内的福州以南至南澳,零散出露前泥盆纪(主要是古元古代)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的变粒岩、片岩;中生代地层主要为晚侏罗世及白垩纪火山岩地层。第三纪(主要是新第三纪)和第四纪浅海相和陆相沉积地层与火山岩-沉积地层分布在海域及沿海地带。侵入岩主要出露于福鼎以南地区,以四堡期、晋宁期、加里东期、燕山期花岗岩类出露面积较大;前燕山期的侵入岩都具片麻状并往往发育有北东与北东东向脆韧性剪切带。燕山晚期钾长(碱长)花岗岩中局部地区为碱性花岗岩。福清及其以南直至粤东的沿海普宁出露与隐伏(重力与磁力推断)中性-基性-超基性小岩体,构成一个特殊的基性岩带(可能北延至浙东沿海),已知其中一批岩体发育堆晶构造,成为本断隆带一个特色。本带构造以北东、北北东和北东东向及北西向脆性、脆-韧性及韧性断裂比较发育,其中晚侏罗世火山岩中的动力变质带可作为沿海高应变带的主要构造标志。此外,温州-厦门重力梯级带与本断隆带在空间上相一致。第四纪以来发生多次隆升与下降,现处于隆升状态。5.台湾海峡陆缘裂陷带台湾海峡陆缘裂陷带是中国东部大陆边缘裂陷带的一部分。其西界为大陈-乌丘断裂,东界在台湾为梨山断裂,北与南部两端与东海和南海裂陷带相连。裂陷带由晚白垩世和新生代(可能有侏罗纪)浅海、滨海和三角洲相砂、泥岩组成,夹有以多层玄武岩为主的火山岩,累积厚度在数千米至一万米之间。根据这些沉积物发育的差异,可分成西部的早第三纪断陷带和东部的晚第三纪坳陷带。台湾海峡陆缘裂陷带在白垩纪晚期和早第三纪早期开始张裂下沉,形成一系列半地堑式断陷。6.太鲁阁断隆带太鲁阁断隆带西界在关山以北和以南分别为梨山与潮州断裂,同台湾海峡陆缘裂陷带相毗邻。东界以台东纵谷断裂与海岸山脉地体(拼贴带)相接。本断隆带由大南澳群和上覆的第三纪浅变质岩系组成,两者间为断层或不整合接触。大南澳群分布在脊梁山脉东坡,南北长约250km,现今出露北部宽仅30km,南部宽为10km,这是台湾时代最老的岩石,包含砂质、泥质、碳酸盐建造(含石炭纪—二叠纪)的各种岩石。其岩性主要为泥质片岩、绿片岩、石英片岩、大理岩、结晶石灰岩,它们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和变质作用。其中海西运动形成以溪畔花岗岩为代表的海西期花岗岩类,经后期挤压剪切形成以往所称的开南岗片麻岩。经区域对比,其主变质期属海西期,并可能叠加了印支期变质作用。本断隆带有台湾最复杂的地质记录。由日本经琉球群岛和台湾到马拉望的古太平洋,在台湾地带最后消失于脊梁山脉的东斜坡,具体表现为太鲁阁和玉里两个岩带。太鲁阁岩带代表海西期与古大陆边缘的俯冲/碰撞作用。测得玉里带岩石的后期变质年龄为67~80Ma。以上解释是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不过亦有其他解释。本带的南端与台湾海峡陆缘裂陷带交接处出露有与板块俯冲/碰撞作用有关的利吉蛇绿混杂岩。三、菲律宾海板块与海岸山脉地体(拼贴带)菲律宾海板块与海岸山脉地体位于台湾东南部,西以台东纵谷断裂为界,东邻太平洋。东南外海的绿岛和兰屿亦属该地体。该地体在台湾岛上长约135km,最大宽度在中段约10km,南、北两端宽仅3km,总体呈北北东向狭长带状。它是台湾第四纪以来最为活跃的地带,有强烈的构造活动及地震活动,有厚层的复理石或浊流沉积,以及广泛分布的火山岩。它代表菲律宾板块前缘的新第三纪岛弧,是吕宋弧的北延部分,有不同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和构造特征及地质构造发展史。海岸山脉地体由晚第三纪地层组成。已知最老的岩石为中新世早期的奇美火成杂岩,是以安山岩类为主的火山岩建造,其上覆的中新统都峦山组火山集块岩、凝灰岩及凝灰质沉积岩,属浅海相火山碎屑岩建造。上新统至中更新统大港口组为细碎屑沉积岩,夹少量火山碎屑岩,浊流作用强烈,属半深海相复理石建造。至更新统中-上部的卑南山组转为河流山麓堆积相,属磨拉石建造。该地体中出露的利吉蛇绿混杂岩,分布在海岸山脉西南侧。海岸山脉地体的岩浆活动相当强烈。最主要的是出露在海岸山脉中段的奇美火成杂岩,其次是东南外海的绿岛和兰屿,由中新世—上新世的安山岩及安山质火山碎屑岩组成,大部分火山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菲律宾海板块作为太平洋大板块上的一个中板块,地壳类型以洋壳为主。海岸山脉地体是太平洋与欧亚板块间接壤的特殊地带,地壳类型为过渡型。

中生界构造单元划分

合肥盆地的侏罗系和下白垩统—上白垩统下部为广盆沉积,现今的正 负单元是后期构造改造的结果。因此,按照合肥盆地中生界目前的构造赋存状态,划分出以下6个构造单元(图4-17)。图4-17 合肥盆地中生界构造单元划分图(一)信阳山前冲断剥蚀带该构造带位于大别山隆起的北缘,向东被郯庐断裂切割,伴随隆起向西延伸,北以反冲断裂与舒城断坳接触,向南可能抵达龟-梅断裂。由于冲断作用导致前中生代地层发生“背驼”式缩短叠加,形成顶板反冲推覆构造体。依据地表露头资料及地震反射特征,推测推覆体各断块地层为元古宇与古生界,舒城断坳内中、新生界地层向南超剥于推覆体前缘,二者组成三角带。(二)舒城断坳该断坳位于肥西-韩摆渡断裂以南,信阳-舒城冲断剥蚀带以北,为中生代晚期开始形成的负向构造单元。平面上呈EW向延伸的条带状,向西归并于信阳山前冲断带西段。东西长约100km,南北宽20~40km,面积约3500km2。断坳的基底可能包括太古宇—上占生界的全部地层,并以叠瓦冲断片的形式与上覆中生界不整合接触;断坳内的沉积物包括侏罗系、白垩系以及下第三系,埋藏最深大于10000m。(三)肥中断裂带位于合肥盆地中部,它是受肥中断裂与肥西-韩摆渡断裂夹持的正向构造单元,面积约6000km2。印支面以下地层与上覆中生界呈不整合接触,超剥特征明显。印支面以上主要保存有侏罗系,最大厚度达4000m。受蜀山断裂切割,分为南断阶与北断阶两个次级构造单元,受断层作用的影响,发育多个局部构造,如小庙断鼻、木厂埠断鼻、防虎山地下构造等。(四)颍上断坳位于盆地的西北角,它是沿吴集断裂和寿县断裂下降盘形成的一个NE—SW向的狭长负向构造单元。该断坳长约80km,宽约10~15km,面积约1000km2。推测断坳内沉积了中、上侏罗统和白垩系,最大沉积厚度可达4000m,地层具有向南、向东超覆的特点。大致以下第三系的尖灭线作为与霍邱断隆的分界线。(五)霍邱断隆位于颍上断坳东部,东西长约60~85km,南北宽约30~60km,面积约4000km2。其基底为太古宇霍邱群,盖层仅有中、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残存,厚度一般在1000m左右。本带以上白垩统响导铺组的尖灭线作为与大桥断坳的分界线。(六)大桥断坳该断坳位于霍邱断隆以东,郯庐断裂以西,寿县-耿集断裂以南,肥中断裂以北,东西长约50~80km,南北宽约40~60km,面积约3300km2。侏罗系和白垩系保存较全,白垩系具有东厚西薄、向西逐渐抬升剥失的现象,残留中心位于郯庐断裂附近,最大残余厚度约在8000m以上。

前中生界构造单元划分

根据前中生界的基底构造层各地层的分布,可以把缺失海相地层的上太古界至下元古界变质岩系分布区作为隆起区,即穆台孜(结晶)基底隆起和蚌埠(结晶)基底隆起,海相地层分布区依据冲断构造发育特征可划分出5个构造带,由北向南依次为:淮南前缘复向斜带,霍邱大桥前缘叠瓦冲断带、六安合肥后缘冲断带、金寨桃溪基底冲断带和北淮阳强烈褶皱带(图3-9)。图3-9 合肥盆地前中生代构造单元划分现今合肥盆地侏罗系之下大多存在新元古界、下古生界及上古生界,它们均遭受印支期冲断叠覆。大致以六安断裂为界,其北为具有典型薄皮构造特点的卷入沉积盖层的叠瓦冲断体,其南为具有厚皮构造特点的卷入结晶基底的强烈冲断带。冲断体东西分异明显,由西向东叠瓦冲断片增多,单个冲断片变小,尤其以肥中断裂以北表现突出。以蚌埠-长丰断裂为界,其西为上元古界-古生界被全部剥蚀的结晶基底隆起带,东部为仍保留有新元古界—古生界,造成此分异的主要原因是印支早期至晚期的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由东向西依次碰撞拼贴直至完全碰撞有关,由此造成结晶基底强烈挤压缩短而强烈隆升剥蚀,从而缺失上元古界—古生界。盆地主要的构造样式为挤压构造,其次为张裂构造(逆反转构造)。挤压构造由南向北依次发育强烈褶皱带、基底冲断带、后缘冲断带、前缘叠瓦冲断带和前缘复向斜带,构成了完整的演化序列;张裂构造则表现为冲断层逆反转成正断层,发育后继盆地。

上一篇:网络密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