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世界

时间:2024-11-03 05:39:50编辑:花茶君

新大陆的解释是什么?

比喻新奇的境界或发现。如:「攀登至最高峰,他发现了一处人迹罕至的人间仙境,好似一块新大陆」。发现新大陆是发现新的你不了解的事或人的意思。该梗出自历史上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事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15世纪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中最重要的航海活动。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生于热那亚,公元1476年移居葡萄牙,曾向葡王建议向西航行以探索通往东方印度和中国的海上航路,未被采纳。1485年移民西班牙。1492年8月3日,奉西班牙统治者伊萨伯拉与斐迪南之命,携带东方君主的图书,率船3只,水手90名,从巴罗斯港出航,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以后又三次西航(公元1493年、1498年、1502年),抵牙买加、波多黎哥诸岛及中美、南美洲大陆沿岸地带。

新大陆是指什么地方?

新大陆:美洲大陆。美洲又被称为“新大陆”。因为在500多年以前,生活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居民,几乎还不知道它的存在。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新大陆的发现: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指的是美洲大陆。哥伦布到达美洲只是对西方世界影响很大,印第安人和西方人都是人类,因此是印第安人最早发现新大陆,只是他们的发现的影响不大而已。不管是哥伦布还是其他西方人登上的美洲大陆,都不是“首先发现”,在他们来之前这里已经有几千万的居民。

《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关键点:物种大交换的影响


复述知识

1.本书就想告诉我们一句话——物种对历史的影响巨大,甚至会左右我们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2.案例1,中美洲的烟草来到北美,烟草贸易成为经济支柱。英国的蚯蚓来到美洲,改造了美洲土地肥力。

3.案例2,疟疾病来到美洲,通过蚊子大范围传播,土著死亡,奴隶贸易兴起。

4.案例3,西班牙殖民者开采了白银,通过贸易流入中国,繁荣过后,通货膨胀,压垮财政,明朝灭亡。

5.案例4,烟草、番薯、玉米引进亚欧大陆,改善伙食,人口增长。

6.案例5,橡胶大量移植种植,为工业革命作了准备,同时也破坏了种植地生态环境。

由此得到

1.人类并不一定就是历史发展的主角,其他物种(包括矿物)的影响也不得不重视。

2.历史并不一定只是人类的舞台,还原历史的真相需要多角度多维度的考察。

3.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注定不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因为发展贸易根本不是当时中国的刚需。

4.所以说,如果我们知道做某件事情“很好”,想每天都做这件事又没有什么动力。那么,我们需要想办法把“做这件事”变成我们的刚需。创造条件让自己每天不得不做这件事。

5.比如我每天围绕一本书写一篇总结拓展。我通过发朋友圈和各大平台这样的方式来“逼”自己不得不坚持写下去。便是这样我创造了条件让自己每天不得不做这件事。


读书 | 《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960年代,美国历史学家克罗斯比曾写过一本《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那是一本小书,但却是第一部从生物角度看待地理大发现影响的著作。本书作者查尔斯-曼恩很推崇克罗斯比的著作,把自己这部作品称为《哥伦布大交换》的注释,实际上这本书有很多创见,比如关于奴隶贸易、农业帝国主义的部分就是克罗斯比没写到的。《1493》有一种百科全书式的风格,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读起来十分享受。

哥伦布于1492年10月发现美洲大陆,因此书名《1493》意味着作者将哥伦布的地理发现视为翻开世界历史新篇章的标志。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欧、亚、非的文明之间已经频繁接触,但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南北美洲和澳洲对其他大陆的文明来说,还隐藏在迷雾中。欧亚非早期的交流也可以说有全球化的影子,但只有美洲这个节点出现之后,真正的全球化才会到来,这里面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物种大交换,作者正是从物种大交换这个角度重新观察了近500年的世界史。

物种大交换

美洲大陆与其他大陆隔绝了几亿年,物种也独立进化了几亿年,这里的物种与其他大陆相比实在是太不一样了。比如亚欧大陆的主食是以谷物为主,像麦子、稻子、小米等,而美洲大陆的主食则完全不同,玉米还有点像谷物,至少是长在地上的,美洲还有一类重要主食是地下块茎,就是土豆、番薯、木薯等,玉米和这些块茎植物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可以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且产量巨大,这些物种传播到其他大陆,使得各个国家得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除了主食,还有一些重要的蔬菜也是美洲原产的。植物学家列出了对人类最重要的500种驯化植物,其中大约100种原产于美洲,这里面最为我们熟悉的有:辣椒,若没有辣椒,感觉中国要少掉好几个菜系;菜豆,这是指类似四季豆、豇豆这些豆类,不包括大豆;其他还有番茄、南瓜、花生,还有向日葵,你能想象没有这些植物的生活吗?

美洲当然也从物种大交换中有所获益。直接能感受到的是大型家畜的引进,今天南美的牛肉是高品质的象征,美国是猪肉出口大国,北美印第安人给我们的印象是在大草原上纵马驰骋的猎手……其实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美洲是没有这些家畜的,这是因为美洲是人类最后踏上的大陆,这里的大型动物没有与人类相处的经验,不像欧亚非大陆上的动物,与人类斗争几百万年,基因里就知道躲避人类,结果是原始人把美洲大陆上可以训化的大型动物给灭绝了。

但是对美洲影响更大的物种引进可能不是家畜,而是蚯蚓和欧洲蜜蜂。蜜蜂对人类有多重要大家应该都很清楚,美洲之前也有蜜蜂,但大部分不穿粉,小部分只给特定植物传粉,而欧洲蜜蜂则给所有植物传粉。蚯蚓的重要性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实际上它是地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达尔文曾经花了几年时间研究蚯蚓并写有专著,他指出这种貌不惊人的动物可以在几十年里将地球表面的土壤更新一遍,没有蚯蚓的话农业将会很艰难。或许这就是美洲以玉米土豆番薯为主食的原因,这些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要比谷物类低得多。

美洲很受伤

地理大发现让欧洲最受益,亚洲非洲也沾点光,但对于美洲原住民来说,虽然得到了一些新物种,但失去的实在太多了。

美洲长期独立进化,这对文明发展来说是不利的,欧亚大陆的文明之间始终有交流,这就让文明之间大致处于均势,没什么特别重要的东西是你会而我不会的。相比起来美洲的差距就太大了。欧洲人到美洲时已经有了热兵器了,而美洲文明刚刚走出石器时代,而且美洲还没有马,就算没有热兵器,欧洲骑兵一个冲锋,就能把美洲的步兵冲散了。

但真正让美洲人受伤的不是枪炮和骑兵,而是病菌。那时候欧洲人用的还是火绳枪,与冷兵器相比有优势,但很有限,首先是一次击发需要的时间长,再有就是赶上下雨天用不了,你想南美雨林哪有多少晴天啊。步兵对骑兵也是有战术的,慢慢总结出来,骑兵的优势就小了。病菌则不同,要对病菌产生自然抗体需要漫长的时间,欧洲人带来的传染疾病在短时间内让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这些疾病有:天花、麻疹、肺炎、化脓型脓肿、伤寒、发烧、腹泻、黏膜炎、疮、荨麻疹……这些传染病才是摧毁美洲文明的最主要原因。

但欧洲人为什么没有被美洲病毒击倒?这个问题我还没看到有力的解释。有人说那是因为欧洲人口聚居在城市,演化出了威力大的病毒,而美洲文明居住分散,病毒威力不大。这个其实是不对的,实际上像阿兹特克帝国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人口达几十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

殖民时代之后,殖民者掌握了话语权,把美洲描绘的好像是无人大陆,殖民者堂而皇之的入主新世界,稀稀拉拉的印第安人躲在丛林里窥视……实际上不管在南美北美,原住民数量都是很庞大的,英国在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原先就有上千万印第安人居住着,是欧洲病毒让人口锐减。

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全球化

真正的全球化是美洲被发现之后开始的,这一方面是因为物种大交换,另一方面是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加速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实际上整本书都在讲物种大交换对全球化的影响,其中有一个专章是讲中国的,非常精彩,简要介绍如下。

地理大发现的时候,中国处于明朝。明朝是一个非常内向的朝代,虽然有郑和下西洋,但不是为了贸易,而且后来长期实行海禁。把明朝和全球化联系起来的是白银。

元朝大量印纸币,制造了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明朝建立后没法印纸币了,主要是用铜钱,但铜矿不多,铜钱质量不行,而且明朝皇帝有一种极其流氓的操作:新皇帝登基,就宣布前朝的铸币不能用了,这就是赤裸裸的从民间抢钱。民间没办法,最后干脆不用政府的铸币了,改用银子。民间行为倒逼政府,最后官钱没了,流通货币完全成了银子,这真是历史上的奇葩。

但中国的银产量很少,流通货币紧缺,这就对经济造成了极大困扰。一开始银主要来自日本,因为日本有银矿,那么中日主要通过海上贸易用商品换来银子,可是明朝后来搞海禁,不让贸易了,于是商人变成了海盗,这就是倭寇的由来,实际上倭寇里面日本人很少,大部分都是中国人。倭寇之所以止不住,根本原因在于贸易是没法止住的,没有贸易哪来白银呢,所以后来明朝不得已,又开放了海上贸易。

恰在这时,美洲发现了巨大的银矿,而西班牙人也来到了菲律宾。此时明朝已开放海禁,福建商人定期到菲律宾贸易,还形成了一个叫“巴利安”的聚居区。这里就是西班牙和明朝开展贸易的地方,从此美洲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

但商品货币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不容易控制数量,少了引发通货紧缩,多了导致通货膨胀。美洲巨量输入的白银显示在欧洲导致通货膨胀,接着又在中国造成同样的影响。百姓的财富在货币贬值中遭到掠夺,明朝政府无法收取足够的税赋,以应付来自关外满族人和国内农民起义的冲击,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欧洲人主导的全球化

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全球化是欧洲人主导的。在这之前,物种在世界范围的交换是极其缓慢的过程,但贸易和工业化大大加速了这一过程,因为商人和资本家会遴选出可以创造价值的物种,并加速它们的传播。这正是克罗斯比在《哥伦布大交换》里面感到忧心的,他认为如果是自然界正常的物种交换,会极大丰富地球的基因池,可是在500年前这次大交换中,多出了人类这个中介,人类选择对自己“有用”的物种大规模繁育,这个过程灭绝了很多物种,导致地球基因池反而缩小了。

哪些是“有用”的物种呢?比如原产于新几内亚的甘蔗,由于能制糖,被移植到了南美大量种植,以至于今天很多人以为甘蔗是巴西原产的。比如原产非洲的咖啡,也在美洲大量种植。还有棉花,这是更典型的,棉花原产于印度,印度的棉纺织业也是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当棉布成了欧洲商人的大宗商品后,为了利润最大化,欧洲人希望拥有原料,自己生产,可是欧洲几乎没有适宜种棉花的地方,于是美洲成了欧洲棉纺织业的原料基地。还有烟草,烟草倒是美洲原产的,但在殖民者手里成了第一种全球化的大宗商品,于是在美洲大量种植。

棉花、烟草、甘蔗都是特别消耗地力的作物,在没有化肥的时代,一块地种两年就废了,于是需要开辟新的种植用地,于是森林、草原等大面积减少,相应的也灭绝了大量物种。

同时,种棉花、烟草、甘蔗都需要大量人力,欧洲劳工和印第安奴隶都难以承担,于是欧洲人又瞄向了非洲黑人,于是形成了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两个三角贸易。欧洲人从美洲获取白银,用白银从亚洲进口商品,用亚洲商品到非洲换奴隶(大量奴隶是非洲部落自己人卖出来的),把黑人奴隶运到美洲种各种原料,再把原料运到欧洲生产,在这个过程中,欧洲人积累了巨额财富,并促进了工业大生产,最终迈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这个过程充满了血与泪,美洲原住民死亡殆尽,原生文明基本上被摧毁了,上千万黑奴被卖到美洲,遗留下延续至今的种族问题。

信息科技引发的新一轮全球化又开始了,而随着中国的崛起,新一轮全球化的格局也将与500年前大不一样。500年前那一场血与泪交织的全球化应当成为新一代人的借鉴。


上一篇:pspmd模拟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