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照 是什么意思
映照,汉语词语,拼音yìng zhào释义1、呼应。2、照射、呼应。解释:1、呼应。例句:我们时时要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2、照射;映射。茅盾 《色盲》六:“在落日的辉煌的映照下,他看见一切景物都带着希望的赤色。”用法夕阳映照着大地。阳光映照着大地。月光映照着窗帘。扩展资料映照的近义词:照射、照耀一、照射 [ zhào shè ] 光线射在物体上:植物需道要阳光照射。引证版: 杨朔 《潼关之夜》:“他手里拿着一只电筒,四下照射着。”二、照耀 [ zhào yào ] (强烈的光线)照射:阳光照耀着大地。引证: 刘白羽 《火炬映红长江》:“各色霓虹灯、照明灯照耀着游行行列中飘扬的红旗。”
什么是映像
映像通常意义上一般被译为“反映”,一个独立于意识的客观现实存在并认为人类意识有能力反映这个现实。
所谓“反映论”则意味着这样一种认识论,它坚持有一个独立于意识的客观现实存在并认为人类意识有能力反映这个现实。但在胡塞尔现象学中,这个概念具有特殊的含义:它不再是一个认识论的标题,而是一个意向的术语。具体地说,它被用来描述当下化(想象)行为的特征,从而与作为当下拥有(感知)的“自身展示”(Selbstdarstellung)相对应,据此而可以被译作“映像”。胡塞尔在《逻辑研究》(1900-1901年)以及《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1913年)时期主张,所有想象行为都是对只能在感知中自身展示的原本之“映像”或“反映”( Spiegeln ) ,因而在某种程度上都
只是对原本的“摹写”或关于原本的“图像”,而非原本本身。这个意义上的“映像论”( Abbildungstheorie)也被胡塞尔称作“图像论”( Bildtheorie)。但胡塞尔在后期(自1920年以后)放弃了这种说法,不再将“映像”概念运用于整个当下化的行为,而是仅仅运用在“图像意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