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聊天止于“呵呵”?
呵呵”的伤害性有多大呢?被说呵呵的人,究竟感知到的是什么?我想从粗浅里看就和我在微博里发几条状态,期待一点回应的时候,两三天过去了,评论栏里一片空白,那种尴尬且复杂的心情是一样的吧。
哲学家贝克莱(Berkeley)有一句概括性的话语:存在即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贝克莱是想说,被另外一个心灵所看见才能证明某事存在。在客体心理学中,社会化的人在进行交往过程中,他人对我们行为的回应才证明了我们所发出的信号是存在的,信号存在,所以我们也存在。
当我们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状态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发布信号这个动作有存在感,而是别人积极的回应,热烈的评论使得我们体验到自己的信号是真实的,我们才会获得存在感。我们的感受,以及有关于我们的一切才获得被确认的意义。
所以,存在感并不是自己的动作,言语的发出,而是外界的有效回应。外界的作用只是提供给我们回应,一条狗,一台机器,一片雪地就已足够,并不一定必须是人。回应的质量有高有低,高质量的回应一般都是尊重、认同对方,低质量的回应一般会削弱对方的价值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互动的关系,必有一方是缺乏存在感的。在聊天时,“呵呵”的潜台词就是“没什么可聊的,你说的话题我一点都不感兴趣,你能安静会儿吗?”或者仅仅是“我不知道怎么回应你……”无论是哪种情况,对于被说“呵呵”的人来说,都意味着对其“存在感获得意愿”的挫伤。在这样的互动关系里, “我”是不被看见的。
对于婴儿来说,获得存在感的最直接的表达就是:大声的哭。 饿了可以哭,渴了可以哭,痛了可以哭,任何需求不被满足都可以哭。当婴儿哭泣时,若是父母不能及时回应,就是对弱小生命个体存在的抹杀。这样的小孩始终感知到自己无法被看见,同样,他们也通常无法看见别人。成人之后,发展关系自然会遇到种种困难。
我小时候是个爱哭的人,每天早日醒来都要正常的哭上十分钟,家人也多是习以为常,不予理会。现在看来,那个时候的自己也多半也是不被看见的。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认为,存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存在感的缺失会导致无意义感,也会带来价值感的缺失。就好像一块独立出来的拼图,存在感的缺失会无法使我们建立起外界的联系,独立出来的拼图也无法知晓自己的价值是什么。而在罗洛梅的存在心理疗法中,就是要帮患者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存在感是我们生存的基本需求,我们的活着需要外界的回应,当然,这只是将“我”与世界分离开来时的结论,对于修行到了“无我”之境的人而言,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存在,大概已无需任何回应和证明了吧。
求采纳。。。
为什么说“聊天止于呵呵”
暂且不论文章的高深水准,“呵呵”一词在网络已经成为惯性用语。甚至有用于终止自己不想自己的聊天的功能,正所谓“聊天止于呵呵”。如果一次交流、一段关系让我们感到伤心失落,那有可能是我们的谈话方式和交往方式造成了这样令人不满意的结果。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甚至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具有攻击性的,如果在一段不很愉快的交流结束后可以回想下双方的谈话,会发现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否定、嘲讽、说教以及随便打断、肆意评价、不理睬不回应等言语上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这些无心的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敌视,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与暴力沟通相对而言的是非暴力沟通,即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写NVC)一词的中译,又称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等。在《非暴力沟通》中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这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并告诉人们如何用不带伤害的方式进行人际沟通,然后回到自身:爱护自己,以正面积极的自我评价,更好地避免给他人造成“隐蔽的暴力”精神上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