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降魔传介绍 这部剧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1、剧情简介:大唐年间妖魔横行,一小渔村因为饱受鱼妖之害请来道士(冯勉恒饰)除妖,年轻驱魔人陈玄奘(文章饰)前来帮忙却被误认为骗子,幸亏职业赏金驱魔人段小姐(舒淇饰)帮助玄奘制服了鱼妖真身(李尚正饰)。
2、二人又在高家庄为制服猪妖猪刚鬣(陈炳强饰) 而再次相遇,这次除妖没有成功 ,但是段小姐却对玄奘二见钟情。玄奘求助师父,得知除妖的办法是去找被压在五指山下的孙悟空(黄渤饰)帮忙,于是他准备前往五指山,途中又遇到段小姐和手下五煞,段小姐连蒙带哄想与玄奘在一起却屡次遭拒,在四妹(周秀娜饰)调教下想变得更有女人味却适得其反。
3、二人决裂后玄奘独自上路,与此同时降魔师(释延能饰)、天残脚、空虚公子(罗志祥饰)也一同前往除妖。经过千辛万苦玄奘终于找到孙悟空,段小姐又再次出现并交给玄奘一件重要的东西,猪妖终于被降服,但是更大的危机又出现在了玄奘面前,原来孙悟空与传闻中不一样,玄奘的除魔之路能否继续。
西游降魔篇结局
《西游降魔篇》结局:陈玄奘不放孙悟空出去害人,大怒的他将陈玄奘打成了重伤,尽管五形拳、天残脚、空虚公子三人联手也没能够打败孙猴子,并且段小姐为了救陈玄奘被打死了,伤心欲绝的陈玄奘因此领悟出了大日如来真经,收伏了孙猴子,随后带领着猪刚鬣、河妖一起前往西天取经。 《西游降魔篇》的故事围绕少年时期的陈玄奘展开,年少的陈玄奘一心想要大师,后来遇到了驱魔人段小姐,段小姐喜欢上了陈玄奘,但陈玄奘无心恋爱,只想成为得道高人,后来孙猴子的出现让陈玄奘悟出了真经。 孙悟空身性顽劣关键还非常的残暴,杀死了很多无辜之人,在段小姐死后,陈玄奘感悟出了大日如来真经,并且还把段小姐留下的无定飞环变成了金箍环,戴在了孙悟空的头上,四人一起前往西天取经。
如何评价《西游降魔篇》?
许多观众在观影过后,纷纷表示对《西游降魔》失望透顶,认为《西游降魔》笑料老套、思想以及表达方式缺乏深度、且远不及《大话西游》感人至深等等。而实际上,我认为《西游降魔》与《大话西游》是两部完全不同的电影(除了音乐),根本没有相比较的必要。那我觉得这部《西游伏魔篇》的剧情的话《西游》明显划分了三个故事,太过刻意,连接不够圆润,有刻意拼凑故事之嫌。不过可以理解,毕竟专业的编剧也不一定有这样的水平。有刻意脱离《大话》想要超越《大话》之嫌疑。从背景音乐及舒淇临死的对白可以看出。背景音乐用的过于单一且频繁。舒淇临死的对白无力且做做,落入俗套之中。搞笑多用对白以及星爷惯用的无厘头。不过就是很看不懂。
如何评价西游·降魔篇?
如果理解了下面这几个词汇的真实含义,你自然对降魔篇有一个不一样的认识。三魔 这个降魔故事中降了三个魔,分别是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哥仨按照排行被唐僧倒序降伏的,这一点和原著中的顺序相反。因为先来为大,小说中固然把大师兄安排在前,电影为了将高潮部分留在后面,让大师兄压阵,这样编排也是非常好的——唯一不足是最初水怪吃人的情节,那水怪又是一个无须的帅哥,让我以为是小白龙先出场了。所谓魔,即是心魔。西游记原名古本西游证道书,在原书中这哥仨依照佛教思想象征人心中的三种心魔,佛家叫“三毒”,分别是贪、嗔、痴。按照佛家解释,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就是贪,八戒是也;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就是嗔,悟空是也;一般情况下的心性迟钝就叫做无明,就是痴,沙僧是也。大智度论中说:“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涅磐经说:“毒中之毒,无过三毒”。在电影降魔故事中,也正是降伏三种心魔。孙悟空的暴戾、八戒的痴情、沙僧的怨毒,都可以归为心性受阻时的怨恨,可能从分类法上不如佛家明晰,但是也不妨碍表达:所谓魔都是内心的魔障。 降魔人唐僧是故事中的降魔人,叫陈玄奘,其实玄奘是唐僧出家后的法名,用在出家前也倒没什么,片中说唐僧出家后法名三藏却是不妥,因为三藏不是法号,是他的“学位”。佛经分为经、律、论三藏,精通其中一藏者,可获得经师、律师、法师的称号,若是三藏皆通,则为三藏法师。历史上的三藏法师虽不多,也颇有人在。在西游故事中,唐僧就是我们沉重的肉身和求解脱的意志,而他所依赖的,则是贪嗔痴三位弟子。这一路上,他只须坚持。磨难、痛苦和繁重的工作主要是弟子们的,这一路上,我们打磨着我们的贪嗔痴,九九八十一难都是为了这三者的磨洗。影片中的唐僧是有非凡潜质的,他不像其他的降魔人,致力于消灭恶魔,他理想的降魔是唤醒恶魔内心的真善美。但是他又总只差那么一点点。就因为他过于迷信真善美了,贪嗔痴不能使人解脱的那部分,真善美其实一样不能。就像师父手拿鸭腿做的比喻,无论你看到鸭腿掉口水还是犯恶心,鸭腿不曾改变,只是你的心在在乎、在执着。佛家讲:烦恼即菩提。很多人参不透这最后一层,总是把佛家语当作反正话儿来听。烦恼就是烦恼,心魔就是心魔,是因为你要执着于烦恼,被魔所障,爱与不爱都是纠结,若你放手,即是解脱与觉悟。如来神掌八戒、沙僧都被收服了,最厉害的悟空如何了结。当我看到如来神掌再次从天而降,觉得有点无厘头。本来彼时,唐僧面对恋人之死,读诵大日如来的真经,已经现出觉悟的庄严佛相,我期待唐僧能亲自收服悟空。恋人之死,结束了唐僧对真善美的最后执着。大日如来经在影片中则是象征真善美的儿歌三百首的重新排版。佛家有所谓三身佛的说法,如来佛即释迦摩尼佛是佛的报身,而毗卢遮那佛则是佛的法身,即是大日如来,象征着佛法的根本——毗卢遮那是日之别名,为除去一切黑暗之意。觉悟后的唐僧翻开大日如来真经,遍体散发光明,当是编导对此的正确领悟。原著中悟空是被如来神掌拍过一次,那是在五百年前,如来神掌化做了五行山将他压在山下——无论多么能耐,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其实如来佛的手掌,即五行山,这个名字就说明了,不是如来的手掌如何,而是世间的规律,五行之循环相生相克象征着这世上任何人都无法冲破的铁律。我宁愿相信,影片中的大佛就是唐僧觉悟后的力量显现,而不是如来佛又来救场,我宁愿如来神掌是对以前影片的美好致意,而不是再也没招儿的最后一招。金箍从看见舒淇把一个金镯使得神乎其神,我就猜它必有用处,只是无奈它没有金箍那个双曲的经典细节,不敢妄下论断。后来,我也释然了,既然它能大能小能一能多,变成金箍也不算意外吧。其实唐僧把它戴在手上和戴在悟空的头上没有什么不同。在原著中孙悟空的另一个象征是“心”,所谓“心猿”。而紧箍咒正是“心经”。当取经归来,悟空要求师父取下金箍时,金箍已经不在了。因为觉悟的心已得自由。在片中,金箍是恋人的礼物,也是对心的约束,唐僧戴上它,完成了师父所说的差那么一点点的觉悟。男女之间唐僧的师父有点无厘头,两次问唐僧:你对男女之间的事怎么看。莫非他说的是爱情吗。开始唐僧说,他要追求大爱,不需要小爱。他不明白大爱不是剔除小爱,而是不沉溺于小爱。坚决抵制小爱,说明他还在乎这点爱,这就是他差的那一点点。其实无论大爱小爱,都是我们对自身的期待与爱。我们期待从爱与爱的回报中肯定自身的存在。世间事,除了生死,一切都是小事。所谓生死,即是存在问题。在我的生死之间,我的存在其实不是自明的。大爱或小爱,爱的回应让我们得到存在的快乐。佛家不讲爱,讲慈悲,是真正的大爱,是为而不有的爱,不需要回应的爱。正如佛家不追求长久的存在,而追求涅槃,即是解脱,即是觉悟。不是存在,不是不存在,是超越存在。不是大爱,不是小爱,是超越爱。男女之间的事就指的是爱情吗。其实中国本没有爱情这个概念。但是有相思这个概念。所谓“清风明月苦相思”,说的就是那个在风清月明之时,你思念那个能与你分享此情此景的人。也许在人的一生中,会在不同的美景中思念不同的人,这会是一种罪过吗。我以为,相思本身就是美好的。如果因相思而痛苦,固然是离于中道,如果不敢相思,也还是差那么一点点。人世美好,何妨相思。因为,一生所爱,往往“在白云外”。美丽与恐惧有人说这个片子有恐怖片的气氛。的确,三魔的造型很吓人,有些情节的起承转合也非常惊悚。不过我却能接受。我也喜欢三魔平时的造型,三个演员真人出镜,脸部没有附加品的化妆。在我心中,其实痴情的八戒一直就应该是美男,沙僧的温润气质也不错,而黄渤放纵不羁的悟空则甚合我意。一句话,贪嗔痴完全可以是真善美。万法唯心造。正因为如此,我深切同意作为魔时的恐怖凄厉,正如我同意他们作为人时的潇洒帅气。不如此,不能看到地狱与天堂的转变,只在瞬息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