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败战神

时间:2024-09-27 01:35:37编辑:花茶君

唐朝吐蕃第一次大规模战争,薛仁贵为何大败而归?

唐朝和吐蕃争锋的起端源自于立国于河湟地区的吐谷浑,关于吐谷浑和唐朝、吐蕃之间 的具体纷争和矛盾起始,请查看第二篇文章,此处只做简单介绍。 吐谷浑作为塞外强国,经隋炀帝两次出征灭国后被纳入中原王朝版图。隋末天下大乱之际,其主伏允潜回青海再次收复故土复国后,联合突厥侵扰大唐国境。贞观六年和八年间,因要求归还其子慕容顺遭到唐廷拒绝后,数次侵犯兰州、鄯州、凉州等地,更为甚者竟将大唐使节羁押不还。唐太宗李世民忍无可忍,于贞观八年十二月迅速做出反应,派遣李靖、侯君集等名将领兵十余万分两路进军,再次将吐谷浑一战灭国。 李靖攻吐谷浑之战 后又册封伏允之子慕容顺为汗统领部众,但慕容复继位不久便被其手下所杀,其子诺曷钵继位为汗,这也为后来吐谷浑内部分裂埋下隐患。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将宗室李道民之女封为弘化公主下嫁吐谷浑,诺曷钵遂实行唐历和贞观年号,遣宗室入唐为质,正式从塞外强国完全沦为大唐的附庸国。然而唐朝此前对吐谷浑的打击一方面削弱了其军事力量,另一方面也导致吐谷浑大量上层贵族敌视唐朝。 而随着占据青藏高原中南部的吐蕃王朝统一后,其主松赞干布为了获得青藏高原北部河湟流域一带的富庶土地和水草肥美的牧场,便于贞观十一年(638)以吐谷浑阻碍吐蕃和亲为由,发动大军击破吐谷浑。 此后经过松州之战,唐朝以文成公主许亲松赞干布,这才维系了大唐、吐蕃、吐谷浑二十多年的和平共处,但和平的背后政治和小规模军事的较量却从未停止,吐蕃对吐谷浑的觊觎从松赞干布死后便转变为具体的军事行动了。 松赞干布于永徽元年(650)去世后,吐蕃军政大权全部交由名相禄东赞以及其子等六人。禄东赞于唐高宗显庆五年(660)撕破虚伪的和平面貌,趁吐谷浑内部分裂之际遣其子钦陵率兵大举入侵吐谷浑。而此时吐谷浑内部反唐势力的代表人物权臣素和贵反叛投靠吐蕃。 得益于素和贵的叛逃,吐谷浑内部军务虚实尽数被吐蕃掌握,龙朔三年(663)吐蕃便一举将吐谷浑灭国,诺曷钵携弘化公主率领残部数千人投奔大唐凉州,请求唐高宗发兵复国。 二、决战大非川 眼见属国被灭,大唐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乾封元年(666)五月,唐高宗封诺曷钵为青海王,并许诺将要恢复吐谷浑故土。但此时唐朝境内遭遇一系列自然灾害,同时连年用兵于朝鲜半岛和西域等地,尚无力顾及吐蕃一事。 一直到总章二年(669)九月,唐高宗意识到吐蕃已成西南边境大患,已经到了不可不重视的地步,但在召集群臣商讨对蕃攻略之时,却因朝臣意见不一将此事在此搁置。 唐高宗李治:唐朝第三任皇帝,在位期间唐朝疆域版图最为辽阔 反观吐蕃趁大唐无暇西顾之时,利用河湟流域的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大大增强了吐蕃国力。作为青藏高原北部产粮区和天然牧场,吐蕃军粮马匹“半出其中”,可见河湟流域一带对于吐蕃鼎盛所做出的贡献,也正是据此地吐蕃从而一跃成为能和唐朝相抗衡的高原大国。 国力大增的吐蕃于咸亨元年(670)初染指西域,再次出兵攻陷唐朝羁縻十八州,迫使大唐安西四镇全部沦陷。遭遇吐蕃连番打击,唐廷在西域和青海等局部地区已经处于劣势,在将东境强敌高丽灭亡后,唐高宗终于腾出手来痛下决心,决定反击吐蕃。 当是之时,经过唐太宗贞观一朝二十三年多年潜心发展,唐高宗李治解决了高丽和西突厥等问题后,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持续,唐朝国力已属建国以来最强。所以此时的唐朝是完全有决心和实力击败吐蕃,李治也试图一战彻底解决吐蕃的威胁。 咸亨元年四月,唐高宗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侍封为副总管,领兵十万讨伐吐蕃,同时遣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集大事,从北路进入吐谷浑故地以为牵制。逻娑即为吐蕃都城 *** ,从“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的封号和统军兵力来看,唐朝初期对吐蕃是占据主动攻势且试图一举灭亡吐蕃。 一代名将薛仁贵:一生为唐征战,战功显赫,威名远扬 然而唐高宗选将上的失误便注定了这场战争最终的失败。薛仁贵作为唐太宗晚年征讨高丽时涌现出来的名将,得到了李世民的极力称赞:“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而且在高宗年间战功显赫,每当边境出现危情时,薛仁贵便当仁不让领兵进讨,留下了“三箭定天山”等威名赫赫的传奇故事,所以选择薛仁贵作为主帅是非常合理的。 但副将的选择却出现了失误。唐朝经过了高祖、太宗两朝建国征伐,已经遗留下大量功臣名将二代,这些人凭借父辈之望形成了一层固化集体阶层。纵然薛仁贵战功显赫,可是出身平民的他很难得到这些二代们的尊敬和接纳。 作为此次出征的第三主将郭侍封便是唐初名将郭孝恪之子,在被任命之前他与薛仁贵官职相当,此次屈居副将便心有不甘,同时对薛仁贵出身又十分看不起,所以并不服从其领导,对薛仁贵所作出的战略部署和安排“多违之”。 而处于主将地位的薛仁贵处境则相当尴尬,明知郭侍封意态愤懑又不能对其问责,更为关键的是根本不了解这位二代的真实军事实力,所以权衡之下做出了将其留在后方督送粮草辎重的安排。 唐军自鄯州行军至吐蕃腹地大非川(今青海切吉平原)时,薛仁贵做出了体现一代名将风采的部署安排。唐军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地势不熟,同时士卒高原反应极为严重,所以只能采取历代唐军攻灭突厥、西域诸国的方法——轻兵突袭,以局部优势兵力一战解决敌军核心,从而获取胜利。 同时目的乌海道途险远,且后勤补给困难,士卒难以持久作战,所以在勘察了大非川平原地形后,做出了将粮草辎重囤积的处置。此外薛仁贵也知晓统将之道,在郭侍封对其不满的形势下,倘若轻兵突袭途中郭侍封不听指挥、恣意妄为,对主力大军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所以将其留置后方安全地区督军粮草,尽量减少双方产生矛盾冲突的可能性,这种部署安排在当时的形势下可以说是完全之策。 薛仁贵筹划自领主力袭击吐蕃,临行之前再次交代郭侍封粮草辎重的重要性,“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同时告知其守护粮草辎重的部署,“大非川岭上宽平,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并留栅内”。 大非川背靠青海湖,四周山峰高起,唯独面前地势相对较低,中间形成一片安营扎寨的绝佳地势,薛仁贵见此处防守有余,便安心率领轻锐突袭乌海。 做好了部署规划的薛仁贵兵行险道,领轻兵数万急袭乌海,在积石河口处(今青海玛多)突袭吐蕃军营。蕃军猝不及防,未曾料到唐军竟能在高原地带孤军突进,仓皇之间遭遇大败,薛仁贵截获牛羊万头,趁势率军攻占乌海城进行休整,伺机寻求与吐蕃决战。 遭遇大败的吐蕃意识到唐朝已派出大军进攻,便迅速集结部队交由吐蕃绝世名将论钦陵率领迎敌。而唐军主将薛仁贵在袭击吐蕃军后,在乌海城中休整等待时机,熟料这时留守后方的郭侍封未曾听从其安排留守大非川,竟然率军带着辎重粮草朝乌海缓行。大非川距乌海城两百余里,倘若郭侍封此时能够领军快速进入乌海城,与薛仁贵大军汇合据险为守,尚能避免悲剧的发生,然而这终究没能实现。 探查到唐军主力和后勤分开的消息后,论钦陵抓准时机,统军二十余万直接截击郭侍封。而走出大非川后这一路唐军便无限可守,被突然出现的蕃军迎头痛击,军粮辎重尽数被蕃军截获。 听闻后方粮草被劫的薛仁贵火速率军撤出乌海城,与郭侍封残余军力汇合后退居大非川,据险而守。截获粮草辎重的论钦陵明白这是击败唐军的大好机会,不给唐军喘息休整机会,立即集结兵力四十余万(数目存疑,但蕃军数量确实占据绝对优势)自大非川入口处攻击唐军。 唐军军粮辎重被劫,只能据险固守,但又不能长久,所以便决定与蕃军决战。唐初军力战力之强可谓世间罕有,而且又有薛仁贵、阿史那道真等名将指挥,在此绝境之处唐军拼死大战。无奈蕃军人多势众,唐军又遭遇高原反应,且无辎重军备粮草供应,纵然唐军勇猛异常仍难以取胜,最终遭致大败。虽然史书记载唐军几乎全军覆没,死伤略尽,但蕃军也绝对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伤亡。所以大战过后,薛仁贵与论钦陵约和,吐蕃便立即同意放行,可见蕃军损失惨重也难以为继。 可惜一代绝世名将薛仁贵在其军事生涯最后一战遭致大败,归国之后被“免死除名”,一世英名却因此仗而遭至蒙尘,匆匆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更令人气愤的是这场战争失利中应付主责的郭侍封竟未被斩杀,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唐高宗末期政治和唐军建设已经开始下滑。 三、惨败影响 唐蕃大非川一战不仅仅是名将薛仁贵一生的遗憾,更是自唐建国以来出国作战损失最 为惨重的一场败仗,大唐数万精锐在此覆灭。此战之前,唐军一直保持着对吐蕃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但经过此次战败,唐军和蕃军不论军力还是心理上均出现了对调变化。 此外,这次失败实际上已经使安西四镇和吐谷浑故地的彻底丢失成为事实,唐朝被迫撤销安西四镇建制,将吐谷浑汗王诺曷钵部众迁至灵州安顿,吐谷浑复国希望彻底破灭,其故地被全部并入吐蕃。得到吐谷浑故地的吐蕃迎来鼎盛发展阶段,唐蕃两国以大非川之战结束为标志正式形成百年全面对峙局面。 而唐朝失去了联通西域和河西陇右一带的战略缓冲,被迫于两地部署重兵。这种部署牵制了唐军主力,导致安史之乱时内防无兵,同时在撤防归国平叛时西域、河西陇右又被吐蕃吞食,大唐全面转为对吐蕃被动防御阶段。 但面对如此不利形势的唐高宗朝臣并不甘心就此失去优势地位,而吐蕃获得大胜后也在进一步使用外交和武力,迫使唐廷承认其对吐谷浑占据的事实,唐蕃双方的角力正式进入白热化阶段。


为何大非川之战后,战神薛仁贵被革职除名?唐高宗:没死就不错了

薛仁贵是唐朝,乃是历史上的传奇级名将,由于薛仁贵的很多战绩过于匪夷所思,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薛仁贵只是小说中的人物;但其实,薛仁贵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而且关于薛仁贵的战绩,其实比小说中的薛仁贵还要强,他本人还算是被弱化了。 他出生于将门世家,由于家族没落,在他这一代,已沦落至耕田为生,后在妻子的鼓励下参军,首战便是唐太宗征高句丽,单枪匹马取高句丽将领人头,使高句丽军观之胆寒;而后在安市城之战时,手持戟枪,腰挎双弓,大呼冲阵,所向无敌,高句丽军望之披靡。 仅两战,薛仁贵就被唐太宗特升为游击将军,之后又屡立战功。天山九姓铁勒拥众十余万反抗唐王朝,郑仁泰、薛仁贵率军赴天山平叛,九姓铁勒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临阵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大败九姓铁勒,并坑杀降卒;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三箭定天山”。 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继位,为彻底灭高句丽,唐高宗李治命李勣统帅,薛仁贵为前锋,结果薛仁贵以三千人攻克高句丽重镇扶余城,共杀死、俘虏高句丽军一万余人,攻拔扶余城。唐军一时声威大振,扶余川四十余城,纷纷望风降服;最终,高句丽被灭国,唐朝共获五部、一百七十六座城、六十九万七千户口,薛仁贵以功授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 但就在薛仁贵凭借军功步步高升的时候,却遭遇了大非川之败。战事的起因是由于吐蕃大举入侵西域,导致唐王朝损失惨重,安西四镇都没了;唐朝为了打击吐蕃和光复吐谷浑,出动五万大军护送吐谷浑王还青海,以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总管。 郭待封是名将郭孝恪之子,曾为鄯城镇守,他不甘心屈居薛仁贵之下,经常违抗薛仁贵的节制。唐军抵达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将要赶往乌海,薛仁贵对郭待封说:「 ”乌海地势险要毒气又多,我军进必死之地,真是条险路,但是行军迅速就会成功,缓慢就会失败。这里大非岭宽阔平坦,可以设置两座营栅,把全部军需物资藏在营栅里,留下一万人守卫,我军快速挺进,乘敌人没有准备去袭击他,就可消灭了。” 薛仁贵率军先行,至河口遭逢吐蕃军。薛仁贵击破吐蕃,斩获略尽,收获其牛羊等万余头,回军至乌海城,以待后援。郭待封傲慢,不听从薛仁贵之命,领着粮草辎重等缓缓前行。等郭待封军进至乌海时,吐蕃二十余万大军来救乌海,进击郭待封军,郭待封军惨败,军粮及辎重都被吐蕃军掳掠而去。 薛仁贵只得退军,屯驻于大非川。吐蕃派出四十余万大军进攻唐军,唐军不敌,大败。薛仁贵无奈,只好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才得以退军,然而吐谷浑自此沦陷。薛仁贵叹息说:「 ”今年是庚午年,降娄星当值,不应该到西方打仗,当年魏国的邓艾因此死在蜀国,我本来就知道必然失败。”因为战败,薛仁贵被革职除名为平民。 有人觉得,不过就是败了一仗而已嘛,薛仁贵之前灭高句丽、平天山九姓铁勒立下颇多功劳,为何仅败了这一仗就要被革职除名?是因为薛仁贵功高震主还是有人嫉妒薛仁贵的功劳太甚?其实不然,在唐朝初期吏治还是颇为开明的,而且当时要说战功,薛仁贵还远比不上李勣和苏定方等人,只能说,大非川之战的损失太惨重了。 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吐蕃凭此战一跃成为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吐谷浑亦成为吐蕃别部。唐朝被迫撤销四镇建制,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此后吐蕃成为唐朝最大的敌人,屡屡进犯唐朝边疆,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如果不是顾念薛仁贵之前的功劳,加上薛仁贵也不是大非川之战战败的主要责任人,估计早就被唐高宗下令给砍了。 当然,客观因素也还是存在的,参加大非川战役的吐蕃军有40万,这40万中还有很多都是吐谷浑人,地形熟悉;而薛仁贵军只有五万,这是不可忽视的实力对比,而且当时的吐蕃也不是泛泛之辈。加上堪比马谡的郭待封,薛仁贵也是无奈了;在多年之后,薛仁贵才再次被启用,虽然多年没出现在战场上,但薛仁贵威名依然在,「 ”脱帽退万敌”取得云州大捷。 但由于大非川之战的惨败,加上之后十余年的平民生涯,导致薛仁贵的名气和功劳远不及同时期的苏定方等人,也是无奈了。不过整个唐初,名将层出不穷,所以薛仁贵更加默默无闻了。但他的个人勇武,却是唐初第一人无疑了,乃至整个历史上,薛仁贵都是一员超级猛将。


上一篇:2017支付宝集五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