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o park

时间:2024-09-25 15:31:39编辑:花茶君

恐龙的资料

  异特龙
  异特龙

  身长:11米;体重:2吨;时代:侏罗纪后期;食物:肉食;地区:北美洲、澳洲;种类:龙盘目兽脚亚目。

  以体型而言,异特龙虽然比暴龙略小一号,但是和暴龙相比起来,异特龙具有比暴龙粗大,且更适合于猎杀草食恐龙的强壮手臂(前肢),因此有部分科学家认为异特龙才是地球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猎食动物。

  它们最早在北美洲侏罗纪晚期生活。科学家不断争执——就像其它的食肉龙类一样——它是否为敏捷、凶狠的掠食者,或者仅是笨拙而迟缓的腐肉食性。它体重约三点六公吨,站立大约五公尺高。最大型的大约有三点五公尺长,但平均在十公尺左右。异 特 龙下颚是咬合的,有些像蛇类;它可能吞食大块的肉类。在它三趾的前肢上有十五公分长的利勾爪。侏罗纪晚期的大型食肉恐龙,体长7.5长,臀高约2米,重约1.5吨。头部特大,头骨长1米,牙齿不仅锋利,而且还有倒构。上下颚可以前后移动,便于撕裂猎物。前肢细小,有三只带爪的手指,后肢高大粗壮,也有三只带爪的趾。在那个时期的地层里,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弯龙的骨头化石,头骨上有异特龙牙齿留下的深深痕槽,折断的异特龙牙齿也散布在四周。这表明地层记录了一次血腥的捕杀。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94653.htm


恐龙的资料

  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虫类,恐龙的种类大约有九百至到一千二百种,而爬虫类在地球上历史里繁荣了约 一亿五千万年左右。
  在古代期间大约五亿七千万至二亿四千八百万年前,柔软无骨的生物演变出具有体内骨骷架构的鱼类;鱼类又产生了在陆地上行走的两生类,并接演变出爬行类。其中一支爬行类演化为主龙类。
  最早的恐龙出现大约距今二亿四千万年前,曾产於中生代之陆上沼泽,中颈尾皆长。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能够如更格卢之直立。
  它们有草食性,亦有的肉食性的,体型最小相等於一只鸡至最大可长达四十公尺,有些恐龙的寿命最长可能活上二百年,体型巨大,可□为陆地生长动物中之最大者。
  恐龙大至分成三大族群:黑瑞龙亚目、龙盘目和鸟盘目,恐龙於一亿八千万年前(侏罗纪)最为兴盛,真正成为地球霸主,占据了陆、海、空三大生态领域,它们称霸地球约一亿六千万年之久,最后一批恐龙於六千五百万年前(白垩纪)灭绝。

  命名:
  恐龙 (Dinosaur) 这个词,最早是由英国解剖古生物学家理查欧文 (Richard Owen) 在 1842 年提出的。根据西腊字首 deinos (恐布的) 以及字尾 sauros (蜥蜴) 所订出的名词。
  正因为如此,人们深信恐龙是一种巨大又恐怖的动物。人们当初发现恐龙的化石时,是一种巨大的恐龙化石,所以才取了恐龙这个名词;后来又陆续发现小巧且温驯的种类,但就没有再改名称,仍取之为恐龙。

  定义:
  在亲缘系谱分类中,恐龙所衍生共享的特徵,是紧密关系到它们移行的方式:
  (1)后肢位居身体直下方,在前后方向的平面上摇摆,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
  (2)骨盘完全垂直;
  (3)髋臼上缘承受体躯重量,膨大成为骨质的缘饰,支撑起股骨。因此,恐龙所衍生共享最关键性的两个特徵就是:髋臼窝具中心孔;髋臼上方具有膨大的骨质缘饰。

  特徵:
  所有的恐龙,脑子都很小,在陆地上下蛋。恐龙是现今爬行龙类的史前版本,它拥有庞大的体积,反应迟顿、行动缓慢。有的两脚行走,有的用四只脚;或有爪、或有蹄,长尖牙或无齿,有些甚至还长了嘴喙。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动物。皮肤是干的,而有鳞片。体温和周围的气温一样。

  恐龙时期
  中生代(2 亿 4000 万至 6500 万年前)
  三叠纪:2 亿 4000 万至 2 亿 1000 万年前
  侏罗纪: 2 亿 1000 万至 1 亿 4000 万年前
  白垩纪:1 亿 4000 万至 6500 万年前

  恐龙灭亡

  恐龙消失於六千五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恐龙的灭亡有很多的版本,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尽可信的解说,因为我们没法回到过去,要证明是很困难的事情,现在只有一些推测。过去有一些科学家发表了一些论说,其中一些被人注目的有:
  1.陨石的撞击
  当时,有一颗太空飞来的东西撞到地球上,可能包括陨石、彗星雨等,造成地面有大量的灰尘,挡住了太阳光,当时,有大量的植物都纷纷死亡了。由於植物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了植物,结果要吃植物的生物都饿死了,然后,吃这些生物的又饿死了。由於这样,恐龙就灭亡了。
  2.火山爆发
  当时火山非常活跃,因爆发而喷出了大量温室气体,例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等,令地球上的温度急速提升。因此,有许多植物都不能适应突变的天气而死亡。草食性恐龙因没有植物作为食物来源而灭亡,后来,肉食性恐龙也因没有食物而死亡。
  3.气候的变化
  由於板块的移动,改变了海水的流动,造成了天气的变化。许多地方都变了十分寒冷,酷热、干燥等等极端的环境,恐龙以及其他的生物不能适应这些气候的改变而慢慢灭绝。
  有人认为,恐龙是温血动物,再加上身体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没法调节体温。因此,恐龙可能不能抵受白垩纪晚期骤变的气候,而慢慢冻死。
  4.造山运动
  在白垩纪末期,剧烈的造山运动,使地壳隆起。浅海的地方、湿润的沼泽与湖泊变成了干涸的陆地,一些以水为家的恐龙与生物便渐渐消失。后来,肉食性恐龙也因没有食物而死亡。
  5.海洋潮退
  当时突然发生好像冰河时期的情况,海水减少,陆地与陆地间没有海水的阻隔,因而地球上的生物开始大迁移,促成生物间物相交流与接触。因此,生物间的争斗、细菌、病毒、寄生虫传播等等,令恐龙灭绝。
  6.自相残杀
  当时,肉食性恐龙越来越多;草食性恐龙被捕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当草食性恐龙减少时,甚至消失灭绝后,肉食性恐龙就开始自相残杀而死。
  7.压迫学说
  恐龙的数目急增,植物的数量有限,令造草食性恐龙没有足够的食物而灭绝,靠食用草食性恐龙为生的肉食性恐龙因没有足够的食物而跟著死亡。但是,为什么这样的生态突然失衡呢?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解释。


上一篇:伊鲁卡最讨厌的食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