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式水陆两栖坦克
63式水陆两栖坦克 63式水陆坦克1963年起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63式水陆坦克的形体较大,各连接处密封良好,炮塔座圈处有橡胶密封装置,坦克在水中行驶进有足够的浮力。其动力装置为水冷柴油机,传动装置为机械式,悬挂装置为扭杆式,水上推进装置为喷水推进式。火控及观察瞄准炮塔电传动装置和车长、炮长观察瞄准仪器。中国63式水陆坦克与PT-76一样选择坦克结构,强调火力,以陆上性能为主,以水下性能为辅,适用于内陆江河、湖泊、水网稻田地域的作战。它的总体布置与59式坦克基本相同,驾驶室在前、战斗室居中、动力和传动室在后。为了确保坦克在水上行驶时有足够的浮力,车体较大,车体各部分连接部位密封良好。炮塔座圈外缘上装有橡胶密封装置。车体前部倾斜甲板上安置了可控制的防浪板,专用以防止水上航行时坦克车首涌水。中国63式水陆坦克的防护系统是结构防护为主,车体和炮塔采用均质钢装甲板焊接成防护面,能抵御小口径穿甲弹的攻击。车内配有手提式灭火器。车上还有排水系统,用于坦克在水上航行时排除车内积水。该坦克在总体设计上考虑到了水陆坦克作战的各种特点,合理地解决了坦克在陆上和水上没要求的矛盾,满足了在陆上和水上的使用要求。该坦克采取了发动机纵置,动力传动装置后置,战斗部分居中,驾驶操纵部分位于最前部的布置。在陆上使用时,除装甲防护能力舟弱和外廊尺寸稍大外,具有陆上轻型坦克的战斗性能。为满足水上性能要求,在总体设计上采取了尽可能增大排水量、对全车的零部件设计和外购悠扬的选用尽可能 地减轻重量并采用了中空的大负重轮以提高浮力等措施。通过合理的线型设计和重量重心配置以及喷水推进装置设计使坦克在水上行驶具有较好的适航性和机动性。经试车和水上射击证明车辆在水上有较好的行驶稳定性、射击稳定性和抗巨流能力。车首较高并装有防浪板;车内装有机动泵、电动泵和手摇泵等排水装置,可能保证坦克在水上行驶的安全。63式轻型两栖坦克采用类似于俄罗斯PT-76轻型两栖坦克的车体,但以中国77系列装甲人员运输车的推进部件为基础。相对于PT-76,63式的发动机更强劲、公路速度更快、对地面压力更大。主要武器包括一门85毫米火炮,可发射穿甲弹、高爆穿甲弹、榴弹、破甲弹以及烟幕弹。火炮俯仰范围为4°~18°,炮塔旋转范围为360°。火炮右侧装备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炮塔顶部装有一挺12.7毫米用于防空的54式机枪。该坦克具备完全两栖能力,在水中依靠后部的两个喷水推进器前进。入水前,接通舱底排水泵,整齐的喷水推进器叶片竖起。为扩大坦克行程,可在后部装备辅助燃料箱。该坦克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水陆坦克,1958年10月开始设计,1959年3月和6月先后试制出2辆样车。在对样车进行试验修改和改的基础上,于1960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并交部队试用。中国63式水陆两用坦克根据试生产和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又作了改进,于1962年5月试制出2辆设计定型试验车,进行了陆上2500km和水上70摩托小时的设计定型试验。然后重新试制样车并进行2650km的补充试验,于1963年3月设计定型,命名为63式水陆坦克并投入批量生产。该坦克具有较强的火力,较好的机动性能特别是两栖性能和适当的装甲防护能力,主要用于强渡江河和沿海地登陆与反登陆作战。摧毁敌滩头阵地防御设施,消灭敌有生力量和武器装备,协同步兵作战,实施火力支援,适宜在多河流、湖泊、沼泽和水稻田等水网地区执行战斗和侦察任务。
63A式水陆两栖坦克
63A式水陆两栖坦克 中国63A水陆两栖坦克中国63A水陆两栖坦克是中国继63式水陆坦克之后自行研制成功的水陆两栖坦克。63式水陆两栖坦克,战斗全重:18.7t ;乘员:4人,最大陆地速度: 64km/h;单位功率:21.39kw/t;主炮:85mm线膛炮;1x12.7mm 高射机枪;1x7.62mm并列机枪。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在"63海改"水陆两栖坦克的基础上研制了63A水陆两栖坦克,这是世界上研制的唯一一型水陆两栖坦克,其换装了炮塔,加大了车体,加强了装甲防护,采用了新型火炮,整体性能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上少许国家中仍然热衷操作水陆两栖坦克,中国已经发展一个型号。这主要地被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增长的压力驱动。为了要准备对台湾岛上的可能水陆两栖攻击,PLA需要一种新的水陆两栖坦克能中国63A水陆两栖坦克够从海面10公里上的坦克登陆舰上登陆和以一个高的速度(14 公里/小时)到达海岸。这一项被改良的机动性能够让PLA海军舰艇减少来自敌人的导弹、飞机、舰艇和水雷的威胁而且增加浮渡阶段的坦克的生存能力。PLA在1960年早期以苏联PT-76型为基础发展了63式水陆两栖坦克。63式的设计主要用于在内陆的河和湖等河流穿越操作。陆地战斗仍然是它的最主要任务,而且水陆两栖能力只列为第二位。63式不能在恶劣的海况下高速、长距离浮渡游泳。它的85毫米主炮无法与现代化的坦克交战,当在浮渡期间没有火控系统因此坦克不能射击。为了要克服这些缺点,PLA在1990年后期开始发展"63海改",并在"63海改"的基础上发展出63A式。同最初的63式比较,63A式功能上的许多的进步特别适合用于渡海登陆作战,包括增加二个附加的浮箱去提高在多风的天气和大浪时安全性的,和一个功率更强的柴油发动机机提供28公里/小时的浮渡速度;63A上装备的低后坐力105毫米主炮,可以发射我军所有制式的105毫米坦克弹药。其中发射新型穿甲弹时,可在2000米距离击穿560毫米厚的均质装甲;63A配备了稳像式火控系统与热成像仪,在发射穿甲弹时,昼间对2.3x2.3米正面靶的"动对动"首发命中率为90%,夜间"动对动"首发命中率为82%。63A式作为一种轻型水陆两栖坦克,采用过渡型底盘,带尾舱的框架式焊接炮塔。同63式对比,63A式增加两个浮控箱(前部和后部),中国63A水陆两栖坦克增加浮渡时的稳定性。底盘的每一侧有三个水进口,当在水面浮渡的时候,采用泵喷推进方式。该坦克战斗全重大于等于22吨,炮口向前时全长10米,车长9.6米,宽3.2米,高3米,最大水中航速大于等于28千米/小时,发动机功率580马力,抗风浪能力为5级风4级浪。装有一门105毫米低后坐力线膛坦克炮,在2000米距离上发射新型脱壳翼稳穿甲弹时,穿甲能力560毫米均质装甲钢板水平或2100毫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火力点。该炮还能发射我国研制的105毫米口径炮射导弹,该导弹最大射程5.2公里,最大破甲深度700毫米,辅助武器:W85式12.7毫米高射机枪一挺,备弹500发,59式7.62毫米并列机枪。航向机枪各一挺,备弹3000发,炮弹基数40发,火控系统:稳像式火控系统及集成式双向稳定炮瞄系统,具有夜战能力。装有一种简单型热像仪,夜间或复杂仓象条件下,对坦克目标观察距离达2000米,具备了在昼/夜间于静止/运动状态下对运动目标射击能力。坦克防护能力:炮塔520毫米[带FY双防装甲]车体490毫米[带FY双防装甲],车内装有高效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可在10毫秒内熄灭火灾,乘员4人。中国63A水陆两栖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全稳定105毫米线膛炮。与59D式和88式主战坦克(MBT)上安装的主炮类似,但减轻了重量并减少了后座力。主炮能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高爆(HE)和高爆反坦克(HEAT) 弹药。发射新型APFSDS的时候,主炮在2,000米距离可以穿透560毫米装甲。63A可以配备国产105毫米炮射导弹,射程超过5000米,对静目标首发命中率超过90%,除了作为反装甲作战,导弹对低空飞行的直升飞机也有一定交战能力。中国63A水陆两栖坦克。辅助武器包括一挺7.62毫米机枪,与一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在炮塔两侧各安装4组榴弹发射器。中国63A水陆两栖坦克,是我军较新型两栖主战坦克,继续改进型63A-1的炮塔前部安装了一层附加装甲,以便在需要时挂装双防反应装甲。使其达到中型坦克防护水平,抗弹能力成倍提高,是我军两栖装甲师和海军陆战队的主要突击力量,被称为中国的两栖王牌。作为轻型坦克,63A水陆两栖坦克的防护能力自然不能与主战坦克相提并论,设计人员经过合理的分析后,在63A的炮塔前部安装了一层附加装甲。以便在需要时挂装双防反应装甲,使其达到中型坦克防护水平,生存能力大为增强。中国63A水陆两栖坦克是在"63海改"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其火力、水上性能、综合作战能力及战场生存能力等比63式水陆坦克有了很大的提高,其综合作战性能基本上达到了世界同类武器装备的先进水平。中国63A水陆两栖坦克战斗全重有所增加,乘员仍为4人。在改进设计中,着重考虑海上作战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在战斗部总体设计和底盘改进中,加大了发动机水上功率,提高了喷水推进器工作效率,增加了前后浮箱,提高了浮力储备,使其在海上抗风浪能力大为提高。整车航行姿态好,能在5级风4级海浪条件下正常航行。由于发动机水上功率有所提高,并优化设计了车体外形,使其最大航速达每小时28公里以上。改进后的新型中国63A水陆两栖坦克火力有较大提高,换装了105毫米低后坐力坦克炮,其威力同制式105毫米坦克炮,在2000米距离上可穿透垂直厚度560毫米的均质装甲。破甲弹的破甲厚度为480毫米,可击毁M48H、M60系列中型坦克,可毁歼轻型坦克及其它轻型装甲目标,摧毁2100毫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工事,消灭敌有生力量。在火力控制系统方面,采用稳像式火控系统和热成象仪,具备动对动射击和夜间射击能力,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武器系统射击精度和首发命中率。实验和演习表明,该型坦克配置大威力火炮及火控系统后,其总体性能大为提高。
什么是坦克架桥车?
坦克架桥车指装有制式车辙桥和架设、撤收装置的装甲车辆,多为履带式。通常用于在敌火力威胁下,快速架设车辙桥,保障坦克和其他车辆通过防坦克壕、沟渠等人工或大然障碍。1918年英国研制成V型坦克架桥车的实验样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法国、意大利和波兰等国也相继制成了坦克架桥车的实验样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国家的军队先后装备了用坦克底盘改装的坦克架桥车,如苏T-26和T-34MTy、英“邱吉尔”坦克架桥车。这一时期的坦克架桥车主要有前置式、翻转式和跳板式3种,对提高坦克部队在战场上的机动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战后,坦克架桥车的技术性能有显著提高。20世纪40年代后期,英国在翻转式基础上制成了血型剪刀式坦克架桥车。50年代中期,前苏联在跳板式基础上制成了MTy-l平推式坦克架桥车。70年代以来,剪刀式坦克架桥车的技术性能更趋完善,如捷克斯洛伐克MT-55式和英国“酋长”式;随后原联邦德国生产了“海狸”式多节平推式坦克架桥车。中国于70年代开始研制坦克架桥车,80年代中期装备部队。坦克架桥车的桥体,多由合金钢或高强度铝合金制成。桥梁的架设和撤收,由乘员在车内操作。多数平推式坦克架桥车,前端装有推土铲,架桥时用于支撑和稳定车体,必要时可用于清除路障。坦克架桥车战斗全重一般为30~56吨,乘员2~4人,行军状态车长11~18.5米,车宽3.0~4.3米,车高3.0~4.3米。桥长12~25米,桥宽3~4.2米,履带式架桥车承载量40~60吨。坦克架桥车将朝着车体轻,单跨长度大,架设和撤收时间短,桥体通用性好等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