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天下

时间:2024-09-20 00:01:26编辑:花茶君

曹丕和刘邦都是篡位,曹丕是否成功了?

篡位的定义是指臣子用各种手段夺取君王的帝位,如果以这个为标准来说的话,其实曹丕和刘邦都算是篡位,因为曹丕是汉臣,刘邦也是秦臣,曹丕利用他父亲曹操打下的基业,威逼汉献帝禅让帝位给自己,这就是篡位。同样的道理,刘邦作为秦朝的沛县泗水亭长,这是标准的秦吏,虽然地位低,官职小,但仍然算秦吏,然后刘邦利用整个天下反秦起义战争,第一个攻入秦都咸阳灭亡了秦朝,然后再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打败了项羽,最终夺取了天下,这同样是篡位。刘邦所以,从篡位的定义来说,刘邦与曹丕都是由臣子夺取了君主的帝位,这就叫篡位,但是,从实际意义上看的话,刘邦与曹丕其实不叫篡位,因为他们夺取天下的方式不是利用了臣子的权力、地位和身份去夺取的,而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先说刘邦,刘邦虽然是秦朝的下层低级小吏,甚至连个官也算不上,自从陈胜与吴广开启了秦末的农民大起义后,刘邦也扯起了一支队伍开始反秦,在起初,刘邦只是千千万万支反秦武将中极为普通的一支,但是,刘邦能够依靠自身的能力,在一路向西攻打秦朝都城的战争中,一路收编人才,一路攻打城池,网罗了张良、萧何、韩信这样杰出人才,然后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第一个打进关中,逼近咸阳,逼降了秦王子婴,灭亡了秦朝。刘邦称帝刘邦在整个七年战争史上,没有一天利用了秦吏的身份地位来获得权力,来威逼秦朝君主让位,而是靠着创业方式的战争打出来的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说,刘邦是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他得到的天下,是他自己创业打出的,与秦朝没有关系,所以从实际意义上,不能说刘邦篡秦。再说曹丕,曹丕是继承了曹操的地位和所有的一切,比如北方九州的地盘,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和几百座城池,这些资源都是曹操经过几十年的战争而打下来的,整个天下没有一块土地是属于汉朝,没有一个子民是属于汉室的,都是曹操打下来的,这叫创业,而不是篡位。曹操打天下曹操的起步不是利用汉臣的身份地位,而是利用了自己的家产、宗族与支持他的人金钱相助,曹操是在陈留起兵的,依靠自己家的钱财和当地豪族卫兹的支持,招兵买马,拉起了一支五千人的队伍 ,然后利用这五千人开始打天下。曹操在青州打败黄巾军,收编了几十万黄巾军和他们近百万的家属,曹操在下邳打败了吕布,收编了吕布的军队,曹操收降了张绣和贾诩,曹操打败了刘备,还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北方强大的敌人袁绍,再利用几年的时间统一了整个河北,之后一步一步发展壮大,最终做到了坐拥天下十三州之九,但这一切,都是曹操自掏腰包创业所得到的,而不是依靠汉朝的官职地位身份得来的。曹操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打来的,与汉献帝没有任何关系,即使有没有汉献帝在,曹操都会打下来,然后曹操把自己打下的一切留给儿子曹丕继承,这是天经地义,至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那不过只是个流程而已,因为汉献帝只是活着,而汉朝早就死去了,所以曹丕不算篡位。曹操称王那么什么方式才算篡位呢?王莽这种方式就算篡位。王莽是汉臣,之后一步一步在朝廷做到高位,并拥有汉臣所能获得的最高权力,然后王莽利用自己汉朝权臣的身份,通过一系列的暗箱操作,夺取了西汉孤儿寡母的江山,这就叫篡位,因为王莽本质上是当着汉臣,却做着背叛君主的勾当,这才叫篡位。那么古人为何非常怨恨篡位?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实际上儒家思想就成为汉朝的治国思想与基本道德素质,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三纲五常,其中的三纲的第一条就是:君为臣纲。意思就是说国君是臣子的准则,也就是说臣子要无条件服从国君,如果臣子夺取了国君的帝位,这叫什么?这叫谋逆,这叫叛逆,是人人可以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汉朝末代皇帝汉献帝同时,儒家的五常分别是:仁、义、礼、智、信。代表着儒家的道德素质,仁是要爱护每个人的意思,义是要承担必要的责任,礼是道德的约束,智是智谋的意思,信是诚信的意思,五常代表了两汉基本的道德规范,相当于现在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一样,是整个社会除法律之外的道德约束,规定了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而臣子夺取君主的帝位,不仅违背了三 纲,也就是违背了当时的法律,而且还违背五常,也就是违背了当时的道德约束,这简单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在当时就是反人类的行为,皇帝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而且君权是天授的,不能人人能通过权臣地位以阴谋手段就能夺取帝位的,这在当时不被信任与支持。曹丕称帝从这些当时的法律与道德来说,刘邦与曹丕其实都不算篡位,因为刘邦是自己创业打出来的天下,而曹丕是继承他父亲曹操打出来的江山,曹操却又是像刘邦一样自己创业打出来的天下,所以都不存在篡位的说法。

曹丕为什么要逼迫汉献帝刘协退位?

曹丕为什么要逼迫汉献帝刘协退位?在历史上你知道曹丕为什么要逼迫汉献帝刘协退位吗我们一起来聊聊看吧。说起汉献帝,想必大家脑海中最先想到的,都是被曹操玩弄于股掌之中的那个大汉天子,丢尽了汉家王室的颜面。不过,历史往往不能仅看一面就轻易做出决断。其实,汉献帝刘协,在他一生之中,也是做过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的,并不完全是被别人操控的傀儡。而对于旧的王朝覆灭,和新的王朝诞生而言,很多时候都是伴随着战争和阴谋。比如说秦朝和汉朝,这两个朝代都是从战火当中诞生的,而且汉朝的开国皇帝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平民,而并非贵族阶层。曹丕做了一个美梦,他梦到曹操刚死时的情景。当时,他心里别提有多畅快了,这意味着他再无须担心被曹操废黜世子地位,从此结束提心吊胆的生涯。或许直到此时,汉献帝才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汉献帝在山阳生活十四年,于234年4月病死,享年54岁。曹魏当时在位的皇帝是魏明帝曹叡,他为汉献帝举行了盛大的丧礼,亲率百官哭祭,同时按照汉朝天子的礼仪标准,将其安葬,“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刘协是汉室的正统皇帝,他虽然没有实力,但是影响力还是不可小觑的,在他当傀儡的那些日子里,曹操都是奉他的名义去讨伐其他的诸侯的,这样的话来的名正言顺,其他的诸侯谁都无法否认这一点,曹操手底下的很多人,比如说荀令君,就对汉室忠心耿耿,他只是希望曹操可以把国家带到正常的轨道而已。在董卓被杀以后,刘协就被西凉部将掌握,在长安城内过着仰人鼻息的帝王生活。不过他还是尽力为其他人着想。初平四年(193 年),刘协在长安对四十多名儒生进行考试取士,按照惯例,下等名次的要被遣返回乡。那么在当时的史官看不到的角落,曹丕有没有为了皇位暗中对刘协采取什么手段,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知道是,这个汉献帝其实并非性格懦弱,也并非昏庸无能,相反刘协其实在无数的历史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抱负,也很有想法,并且十分体恤百姓的皇帝。既然曹丕不杀汉献帝,那么刘备只能制造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大张旗鼓地为其发丧,接着自己称帝。刘备虽然一直打着讨贼的旗号,其实他本人也是想做皇帝的,即使他战胜曹操,夺取天下,那么他也不可能让汉献帝继续做皇帝,而是要取而代之。经过以上大概的了解你明白了吗

上海的演变史?

上海是怎样形成的?历史上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上海地标性建筑“东方明珠”图一、上海之名的由来上海简称沪,又称申。因此,上海的地方戏沪剧亦称申曲。相传上海一带是战国时期楚国宰相黄歇的封邑。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并称。传说黄浦江是由春申君黄歇所开凿,故称黄歇浦,又称春申江。今上海市郊龙华塔及市内静安寺是上海最早的建筑物,相传是三国时吴帝孙权赤乌年间(公元238-250年)建造。龙华塔原名报恩塔,是孙权所建十三塔之一,孙权因母亲信佛,所以建寺建塔以报母恩。静安寺初名重玄寺,在吴淞江侧沪渎上,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今名,南宋嘉定中迁市内。龙华寺图龙华寺图关于黄浦江,南宋以前文献,都没有记载。到了元朝才出现关于黄浦的记载,但不称黄浦江,黄浦逐渐成为太湖下游的重要泄水道是元代以后的事。故黄浦江由战国春申君黄歇所凿之说,是元朝以后文人附会而成的。龙华塔据宋《绍熙云间志》记载,建于五代时吴越国钱俶时期(公元947-978年)。而静安寺据南宋《舆地纪胜》记载,建于吴越国宝正元年(公元926年),故龙华塔与静安寺属五代末北宋初的建筑。上海的简称沪,与沪直接有关的是“沪渎垒”古迹。沪即是一种捕鱼的工具簖(duan断),是用竹子编成的。当地人用此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又露出,鱼随潮而来,被竹子拦住,故海称沪海,江称沪渎。梁简文帝吴郡石像碑称:“松江之下,号曰沪渎”,《太平寰宇记》也记载:“松江东泻海曰沪海,亦曰沪渎。”古人称松江下游为沪渎。但古人指的松江下游是指今距苏州城不到百里的一段吴淞江。而沪渎垒在青浦县东北旧青浦西沪渎村。从广义来说,沪渎统称松江下游;唐宋以来松江下游已伸展到上海境内,故上海又称沪。二、上海的形成二、上海的形成龙华塔和静安寺的建筑年代证明,至少古迹所在地在 五代以前唐代已成陆,上海城区至迟在九世纪已成陆。唐开元初兴建的第一条海塘——旧瀚塘,对上海形成具有决定意义。从此,海塘内土地免除海潮的侵蚀,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保证。当时属昆山县土地日见辽阔,户口日增。于是三十多年后的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划昆山南部、嘉兴东部、海盐北部设华亭县,即今松江县。华亭县的范围很大,据《嘉庆一统志》记载:“天宝……置华亭县,其东北为华亭海”,包括了华亭沿海海面。由于近海,则是天然的盐场,土地含卤量高,农业生产并不发达,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个时期的开发,到了宋朝,随着东南沿海贸易日益发展,华亭以东海滩不仅是重要盐场,而且是个重要的海口。熙宁七年(公元1075年)已是“人烟浩穰,海舶辐辏”的对外贸易重地,引起了宋朝廷的注目。于是北宋末在此设立舶提举司和榷货场,以管理诸蕃贸易,并设立上海镇。在唐天宝年间青龙镇是吴淞江下游海运中心。到宋朝,由于吴淞江上游日益淤浅,下流也随之狭窄,海船已不能直接进入青龙镇,故宋末设上海镇,在今上海旧城。上海老城区(一)上海老城区(一)元代,上海继续迅速发展,市场贸易日益茂盛,户口骤增,“民物富庶”。到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5年)据嘉庆上海县志记载,已是“一切解运权衡特达不与他府埒(等)”说明上海的经济力量已超过其他城镇,也说明上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此时已形成了以上海镇为中心的经济区域了。于是,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以华亭县东北的长人、高昌、新江、海隅五乡始置上海县,县治即今旧城。这时上海县辖境较大,包括今青浦、南汇、川沙三县,南北四十八里,东西达百里。明代的上海县更为繁华。永乐时又凿通范家浜,交通便利,北方的商人到上海贩运布匹,南方的商人则运糖到上海,把棉花运回南方。到这时期棉花已成为上海的主要经济作物,而织布则是农民的主要副业。据《弘治上海县志》记载,此时的上海已是“人物之盛,财赋之伙,盖可当江北数郡,蔚然为江南名邑”。明代中叶,我国沿海倭寇侵扰日益严重,为了抵御倭寇,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年)始筑城郭,城周九里,高八尺,开设东、南、西、北、小东、小南六门,城周开城壕。即今上海旧城(上海城垣于公元1912年后拆除,旧城垣遗址在今人民路)。明代的上海不仅是东南一经济中心,政治作用也日益加强,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这时上海辖境南北九十里,东西达一百六十余里,面积达二千平方里。上海老城区(二)上海老城区(二)由于上海经济发达,户口日增,沿海土地猛涨,明末清初陆续在上海县境内设立三县。嘉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划上海西部三乡为青浦县。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又在上海南部设南汇县。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划浦东高昌一带设立川沙县。三、上海河道的变迁黄浦江和吴淞江穿上海市区而过,今天吴淞江(即苏州河)自太湖经吴山、昆山、青浦、嘉定入上海,过外自渡桥入黄浦江,黄浦江源于淀山湖,自松江过闵行镇转向北流,在陆家咀与吴淞江相汇,转东北流至吴淞口入海。今天黄浦江水量丰富,江面大,吴淞江只是黄浦江的一支流,这种情况正与历史情况相反。古代黄浦江是吴淞江的一支流,故至今黄浦江入长江之口仍称吴淞口,而不“黄浦口”。龙华寺图龙华寺图历史上的吴淞江流量大,江面宽,唐代江面最宽处达二十米吴淞江口有个小岛,由于吴淞江的流量大,一直扩展不大,但到了宋代,由于水源减束,河道弯曲,河床变窄,河面宽度迅速变小,造成吴淞江下游经常淤塞,而吴淞江口的小岛迅速扩大,这时的上海早已成陆。到了元代这种情况更加剧,吴淞江下游经常发生水患。而江口小岛因江流海潮夹带混沙加速了沉积,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竟与南岸相连,吴淞江被迫向西北入海,即成今吴淞江的流向。这时靠上海县治最近的有一范家浜,北入吴淞江,南接黄浦水。至明代,情况更严重,吴淞江上游逐渐淤塞,太湖水无法宣泄,通吴淞江的黄浦水也日益缩小。永乐时期(公元1403-1425年)由户部尚书夏原吉治理,他采用分吴淞江水,使其从白茆浏河直接入海,以分其势;同时开浚范家浜,让其上接黄浦以达泖湖的水,从此,吴淞江逐渐淤塞,吴淞江的水通过目前的河道注入范家浜。范家浜由于水源充沛,下流日益阔深,而昊淞江下游日益萎缩,目前仅存虬江遗迹。自吴淞江流入范家浜后,遂称黄浦江,至于浦东一带旧黄浦江就逐渐成为了平陆。四、上海于清代闻名世界四、上海于清代闻名世界清代的上海不仅是东南沿海的经济中心,也是贸易中心。上海地处滨海的优越地理位置,早已引起英国商人的注意。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东印度公司向英国政府建议,要以上海为北方通商枢纽。此后又多次派人窥视上海要求通商,都遭到拒绝。公元1842年,英国用炮舰攻打吴淞口,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从此上海被迫开为商埠,法美日等国接踵而来,他们在上海划定租界,使租界面积达四十六平方公里,成为全国大城市租界面积最大的一个城市。在划租界的同时,帝国主义攫取各种筑路、驻扎军队、领事裁判等权。他们还开银行,倾销商品,开设工厂榨取大量的高额利润,把上海变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基地,从此上海以“冒险家的乐园”而闻名于世界

上一篇:百度云搜索引擎入口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