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原文每句赏析
乡愁原文每句赏析如下:《乡愁》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对⼀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在意象上,选⽤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诗歌形式上,四段⽂字在字数、句式上基本⼀致:“……(时间状语),乡愁是……(作为意象的具象化的‘乡愁’的载体),我在这头(具体的‘乡愁’的对象)在那头”。⼀⽓呵成,回环往复,似乎是情感的⼀唱三叹,余⾳缭绕,历久弥笃。 诗歌在语⾔上纯净、清淡,浅⽩真率⽽⼜意味隽永。“⼩⼩”、“窄窄”、“矮矮”、“浅浅”等叠⾳的形容词,⽤来修饰中⼼意象,增强了语⾔的⽣动性。 艺术风格上,追求恬淡、圆融的美学风格。以简代繁,以淡取胜,也算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乡愁古诗词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杜甫《春望》
5、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9、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昌龄《出塞二首》
11、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宋之问《渡汉江》
1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
1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17、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8、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白居易《望月有感》
19、夜来幽梦忽还乡。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 于谦《观书》
21、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王绩《野望》
2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张籍《秋思》
2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6、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王维《杂诗三首》
27、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8、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乡愁的每一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
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
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
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愁绪比喻为坟墓;
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大陆的强烈愿望。
《乡愁》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乡愁》表达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全诗语言浅白真率,情感深切。诗中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作品评价乡愁是道不尽的、写不完的,从小时候到成年再到如今,乡愁始终与自己的童年、母亲、爱人和故乡联系在一起,因为有所思、所念的在那里。那里便是自己的故乡故乡永远牵引着游子的思绪和想念,然而,那道浅浅的海峡,却生生阻断了这种思念为乡愁所困的诗人,其情何以堪?唯有击筑引吭,慷慨而歌,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乡愁》一诗中有哪些意象?
乡愁写了四个意象:1、邮票,表达少年学子,对母亲的思念;2、船票,表达青年游子,对新婚妻子的思念;3、坟墓,表达诗人移居台湾后,对去世的母亲的怀念之情;4、海峡,表达余光中先生,以及海峡两岸人民,翘首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强烈情感。感情上随诗人成长,时间推移,年代变迁,是递进的关系,意象的选择也从小小的邮票到浅浅的海峡,逐层递进,由家至国,反映出诗人随着成长,由思念亲人到心系祖国的热切情感变迁。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该诗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使“乡愁”逐渐沉淀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诗形上,四段文字在字数、句式上基本一致:“……(时间状语),乡愁是……(作为意象的具象化的‘乡愁’的载体),我在这头,……(具体的‘乡愁’的对象)在那头”。一气呵成,回环往复,似乎是情感的一唱三叹,余音缭绕,历久弥笃。诗歌在语言上纯净、清淡,浅白真率而又意味隽永。“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音的形容词,用来修饰中心意象,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这首诗在艺术风格上,一反诗人早年“现代时期”那种刻意锤字炼句、苦心经营意象和矛盾语法、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作惊人之语,在晦涩中求深奥的特点,转而追求恬淡、圆融的美学风格。以简代繁,以淡取胜,也算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