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布尼亚

时间:2024-08-25 03:54:54编辑:花茶君

新型布尼亚病毒和布尼亚病毒有什么区别?

新型布尼亚病毒和布尼亚病毒的主要区别如下:1、分离时间地点不同布尼亚病毒是从乌干达西部的布尼亚韦拉分离,1975年正式命名;新型布尼亚病毒是在2010年在我国由中国疾控中心发现并分离。2、主要传播源不同布尼亚病毒的主要传播源是蚊子;新型布尼亚病毒的主要传播源是蜱虫。3、致死率不同布尼亚病毒能引起伴有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死率是5%~30%;新型布尼亚病毒是可以治疗的,而且病死率很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型布里亚病毒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里亚病毒

布尼亚病毒的布尼亚病毒感(传)染

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病、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期传播。

布尼亚病毒主要有

布尼亚病毒科分节段负链RNA的科目病毒布尼亚病毒科的病毒为球形、有包膜和分节段负链RNA。因首先从乌干达西部的布尼亚分离而得名。直径90~100纳米,从包膜上具有许多糖蛋白突起,内有3个螺旋对称的核衣壳,分别含大(L)、中(M)、小(S)3个RNA节段,其总分子量为(6~7)×10^6。简介Buniya bingdu ke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具球形、有包膜和分节段负链 RNA的 1科。因首先从乌干达西部的布尼亚韦拉分离到本科的。代表种──布尼亚韦拉病毒而得名。直径 90~100纳米,从包膜伸出许多糖蛋白突起,内有 3个螺旋对称的核壳,分别含大(L)、中(M)、小(S)3个RNA节段,其总分子量为(6~7)×。多数具有 3种主要的病毒粒蛋白质。病毒粒成熟时芽生细胞高尔基区表面光滑的小泡内或其附近。根据血清学和有限的分析,已确定有4个属,即布尼亚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内罗病毒属和乌库病毒属,分别包含145、30、27和7个血清型。另有22个病毒被认为是本科的可能成员。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病、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 3种传播类型。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期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能引起伴有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特征是发烧、休克、出血和明显的肾损害症状,病人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 5个病程,病死率 5%~30%。分布于中国、朝鲜、苏联、日本、斯堪的纳维亚和东欧一些国家。主要发生在青壮年。宿主动物主要有黑线姬鼠或欧洲棕背。1981年中国河南和山西发现的轻型出血热主要由褐家鼠传播。日本曾发生由大家鼠引起的城市型出血热,1975年以来又发现由大白鼠引起的出血热在实验室暴发。野鼠的尿、粪便或唾液污染皮肤伤口,或吸入扬起的污染尘埃和吃喝污染饮料食物,均可引起感染。鼠体外寄生的革螨和恙螨曾被怀疑为媒介,但还缺乏病原学证据。1978年用黑线姬鼠分离到病毒并适应于人肺癌细胞(A549)和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两种传代细胞培养。病毒对黑线姬鼠和细胞培养均无明显的致病性,但用间接免疫法荧光法可测知其存在。本病毒为 RNA病毒,对脂溶性溶剂敏感,不耐热(56℃)和酸(pH5.0以下),紫外线照射和一般清毒剂处理可灭活。提纯的病毒经免疫电镜观察,可见到直径 80~110纳米的有膜球形颗粒,其形态符合布尼亚病毒科的特征。最近,中国学者应用酶标抗体免疫电镜法,在感染细胞中见到直径110~160纳米的类似布尼亚病毒颗粒和大量胞质内包涵体,根据形态学认为是布尼亚病毒科的 1个新属。有人建议将本病毒命名为汉坦病毒,但尚未得到公认。特征该科五个属的病毒形态特征各有差异,病毒粒子通常为具包膜的球形或呈多形性,直径约80~120nm,表面具有长5~10nm的糖蛋白突起,这些突起被包埋在厚度约5nm的双层脂质包膜中,病毒包膜通常从细胞高尔基体膜或者偶尔从细胞膜获得。病毒的核衣壳直径2~2.5nm,长200~3000nm,呈螺旋对称结构。所有病毒都含有四种结构蛋白,包括两种外源糖蛋白(G1,G2),一种外壳蛋白(N)和一种大的转录酶蛋白(W),转录酶活性表现在病毒子体内,蛋白占粒子体重量超过50%。核酸占粒子体重量1%--2%。脂类约占粒子体重量的2o%~30 %,脂类源于病毒成熟处的细胞膜,包括磷脂、甾醇、脂肪酸和糖脂。碳水化合物约占粒子体重量的2%~7%,由糖蛋白和糖脂成分组成。血细胞凝集作用与中和作用抗原决定簇主要存在于一种或两种包膜糖蛋白上,补体结合作用抗原决定簇主要与外壳蛋白有关。病毒为三分体基因组,单个病毒粒子包裹有大、中、小三种负义或双义线形ssRNA,基因组总长11~19kb,相对分子质量4.8×10^6~8×10^6,其中ssRNA-L长6404~12255nt,ssRNA-M长3231~4972nt, ssRNA-S长961~2992nt。每个基因组RNA片段的末端核苷酸碱基配对,形成非共价闭环RNA(及核衣壳),同属病毒基因片段的核苷酸末端序列具保守性,RNA的S'端不经修饰。病毒的mRNA没有Poly(A),在3'末端截短成基因组RNA,mRNA有5'端甲基化帽子结构和从寄主细胞mRNA衍生的10~18个非模板核苷酸。该科病毒主要感染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通常对脊椎动物寄主是溶细胞性的,而对无脊椎动物寄主仅引起不显著的细胞病理变化。病毒通过蚊子、蟀、吸血苍蝇和其他节肢动物介体传播,一些病毒寄主范围很窄,尤其是节肢动物介体。鸟类和其他介体的活动可使病毒扩散。节肢动物不能传播汉坦病毒属的病毒。该科中只有番茄斑萎病毒属侵染植物,其寄主范围很广,引起植物广泛的褪绿、坏死、矮化和耳突等症状。


上一篇:底特律:变人

下一篇:十大烧钱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