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

时间:2024-08-17 02:52:58编辑:花茶君

2021-04-24 《故道白云》(佛陀传)读后感11

《一把申恕波树叶》-《以禾盖土》




佛陀的住处附近都是申恕波树,而佛陀最喜欢在炽热的下午在树下禅坐一天。禅坐完毕,他手拿一把树叶回到僧团中问,比丘们,哪个数量多,我手里的树叶,还是森林里的树叶?比丘答道,森林里的树叶。

佛陀说,我所证悟到的比我所教的多太多了,为什么?因为我只教那些真正有用于修行正道的义理。 他之所以说这些话是因为有太多的比丘把自己迷失在哲理的推论和揣测之中 ,他特别提醒弟子 不要在密法的问题上纠缠 , 因为这是修行所不需要的。

弟子们一向喜欢问佛陀有关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有尽还是永恒,但佛陀一直对这些问题拒绝回答。一天一个弟子找到佛陀说决定再问一次这些相关的问题,如果佛陀再拒答,他便会还俗。

佛陀望着他说,你当初受戒的时候我说过会解答这些问题吗?

-没有,上人,你没有这么说过。

那你现在为什么要让我这样做呢?你就像一个被毒箭射中的人,当医生把毒箭取出来时,他却叫医生先回答一些问题,他要知道谁发射毒箭,那支毒箭用的毒又是什么配置而成的,那个凶手射他的原因是什么,凶手用的弓箭又是哪一类?这些人想必到死去时还未能知道他想得到的答案。修行大道的人也一样, 我只会教一些可以对修行证道有帮助的东西,其他没用或不需要的我都不会说教 , 无论有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永恒或有尽,你都要接受一个真理,那就是生命里存在着的苦。而要消除痛苦又必须先明了苦的成因 ,我所教的都是能帮助你达到无着、平等、平和与解脱的,我拒绝解说一切对证道没有帮助的。

佛陀鼓励所有比丘专注于修行上,以免浪费时间在不必要和没用的哲学辩论上。一次经师和戒师发生了一次冲突,他们的争论是由很小的事情引起的,但却演变成了僧团里的严重分歧。原因是那位经师没有把盆清洗,而被戒师认为是触犯了戒律。

经师是一个骄慢的人,他认为自己不是故意污染的,不应该受责。他们各自的学生纷纷支持自己的老师,情况日益恶化,双方互相重伤,一些中立者都感叹这次事态严重了,恐怕会造成僧团的fenlie。佛陀知道此事后与戒师面谈说,我们不可以太执着自己的见解,我们也应该去了解他人的观点,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僧团的fenlie。接着佛陀又到经师那里说同样的话希望他们两个可以和解。但佛陀的介入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彼此说过太多对方的坏话,造成的伤害已经非常的严重,中立的比丘也没有能够影响他们和好如初,这些纷争传到了在家众的耳中,很多zongjiao团体也知道佛陀的僧团出现了问题,这对僧伽的声誉大为不利,佛陀的随从希望佛陀出面调停,佛陀穿上外衣来到金色的大礼堂,对他们说,请你们不要再争辩,这只会造成僧团fenlie,请回去继续修行吧,我们是真修行就不应该成为傲慢的受害人。

一个比丘站起来却说师傅请你不要插手此事,回去静修吧。我们已是成人,这些事情我们懂得自己解决。接下来是鸦雀无声的沉默,佛陀站了起来,离开了礼堂,回到房中拿起乞钵步行前往森林,没有通知任何人。

走进了一位弟子独居的森林中,当问到修行情况的时候,他告诉佛陀,他只有一个人独修,却体验到了喜悦和自在, 佛陀说有时候一个人独居要比与人一起更愉悦。 佛陀继续前行,来到了东竹林,林中一共有三位比丘在此处修行,佛陀问他们你们感到满意吗?你们的修行进展如何?在这里乞食和教化曾遇到过困难吗?其中一人答,上人,我们彼此关怀备至,生活非常和谐,我认为能和他们二人在一起修行是我的福气,我很珍惜与他们的友谊。我们在做每件事情之前,无论他们在或不在,我都会停下来,先问问他们的反应将会如何,我的言行会让他们不不愉快吗?如果有怀疑,我便会立刻抑制自己,上人, 我们虽是 sanwei ,但犹如 yiti 。

佛陀点头表示赞许,第二人说我们和平相处、相互关怀,第三人说从食物到修行的见解体验,我们什么都一起分享。佛陀嘉许地说道,好极了,我真高兴看到你们如此融洽相处,一个真正的僧团就是应该和平共处,你们真的觉醒了,才能挣得这种和谐。

佛陀在这里和三位比丘住了一个月,他观察他们每天怎么在禅修后乞食,哪一位比丘先回来,便替他人准备座位取水清洁和摆好一只空钵,在他自己用前会把一些食物放进空铂中以防其他的比丘乞不到食物。当有人发觉到茅厕需要清理便立刻去做,需要别人合力的工作,他们都一起合作,他们又时不时坐下来一起交换修行上的心得和经验,在离开他们之前,佛陀说道,比丘们,僧团本来的性质就应该是和谐的,我认为依照下列的原则和谐共处是可以达到的。

第一,共享一处公用的地方,比如森林或家居。

第二,共同享用日常必需品。

第三,一起守持戒律。

第四,只要有利于和合的言语,避免导致僧团分歧的言说。

第五,互相交换见解与心得。

第六,尊重他人的观点,不要勉强别人跟随自己的看法。

如果僧伽能够依照这些原则,必能获得喜乐与和谐,以后就让比丘们遵照这六条原则。坐在娑罗树下,佛陀沐浴在平和,喜悦和自在中,在这个可爱的森林里有碧绿的山坡,清澈的泉水,更有一个湖,他享受独居的宁静,他想起那些比丘的纷争,忧虑在家弟子也受困惑, 他对比丘不肯听从他的指令,感到失望 。但他明白他们是被嗔心所蒙蔽。

佛陀回去之后,他的弟子们告诉他,由于这些纷争在家众表示不再给比丘供食,他们说你们不值得佛陀的爱护,你们不能和谐共处,你们是遵从佛陀的,应该彼此和谐和解,并找佛陀向他认错,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会对你们恢复信心。

佛陀说道,当你评判这些事物的时候呀,细听双方的陈词,绝不要有偏帮。留心考虑你们所听到的再断定是否符合正法,只有符合正法才会导致平和喜悦和解脱,这也就是我自己所修习的,我曾经责斥过不修习的行为,不符合正法,当你们了解到什么是符合或不符合正法便会知道怎么帮助他们达到和解。

当晚经师去找戒师,他合掌跪在戒师面前说,我明白我犯了错,尊者,你谴责我是对的,我已准备在僧众面前认错。戒师也跪在地上说道,我也承认自己太过缺乏谦恭和委婉,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此事终告一段落。目犍连尊者提议召开大会,集会的目的是要从这次事件中学习,以免再次发生。他们阐述了佛陀在东竹林说的六条和谐共处的原则,并且在会中比丘们制定了七项僧团内调停纷争的和解议程,他们称之为七灭诤。

在修行的时候,很多人对于神通非常感兴趣,并且想要去追求,但是真正的神通应该是在平和的修行中慢慢发展来的,也许有,也许没有,可以被视为一件礼物,但一味想要以追求神通来修行,那就是走偏了方向。佛陀也说不要在密法的问题上纠缠,因为对于修行来说,这并不是必要的东西。

哪怕开悟的圣人如佛陀,也有寻常的烦恼,在僧团中并不是每个人的修行都非常的精湛,每一个人都达到了无我的境地,因此他们还是会有贪嗔心。在面对批评的时候,修行已有小成的经师也不愿意接受,而戒师则因为傲慢,没有考虑过同修的心情。这些矛盾哪怕是佛陀本人在前期也是无法调和的,佛陀也会因僧团内部的分歧和争论感到忧虑担心,他也有着在生活中寻常的烦恼。所以如果想要避世躲开人群,躲在一处地方,静静修行也是无意义的。因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就有江湖,有规则,有争端,就有需要解决的矛盾。无论在哪里,唯一的方法就是像佛陀一样去总结,去反思,去面对,去解决这些问题。就算是修行人聚集的僧团也会有寻常的人际烦恼,看来人际的问题是人类社会悠久的议题呀。


2021-10-17《故道白云》(佛陀传)20

《你们要精进》-《故道白云》

佛陀和比丘们到达达娑罗树林时,已是傍晚时分,佛陀着阿难陀在两棵娑罗树之间稍作清理,让他在那里躺下。佛陀侧卧着头顶向北,所有比丘都围在他身边坐着,他们都知道佛陀当夜便要进入涅槃。佛陀向上望望四周的娑罗树对阿难陀说,看!现在还未到春天,娑罗树上已开满了红花。你可见到飘下来的花瓣,都落在‘如来’和比丘的僧衣上吗?这树林真美。你又看到西面天边那火红的落日吗?你可听到娑罗枝叶在微风中的簌簌声响吗?‘如来’觉得这些东西全都那么可爱动人。比丘们,如果你们想使我高兴,如果你们想表达对‘如来’的敬爱和感恩,方法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将教理活用,实践于生活之中。

阿难陀尊者抹泪说,世尊,请你不要就在这里入灭,这只是一个到处都是泥房的小镇,还有很多更适合你入灭的大城镇,请你选择一处更为适合的地方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见到你最后一面。

佛陀答道,阿难陀,虽然这里满是泥房居舍,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如来’特别喜欢这里的森林。阿难陀,你见到落在我身上的娑罗花吗?佛陀环顾围绕他坐着的比丘们说,比丘们,如果你们还有任何难题或疑问,现在就是问‘如来’的时候了,请你们把握机会,不要在过后才自责,为何今天面对佛陀而没有问清楚。佛陀重复了三遍,但都没有比丘发问,阿难陀尊者高声说道,世尊,真好!我对比丘们很有信心,我对这僧团有信心,每人都已经对你的法教全部理解,再没有人对证得大道的教理有任何疑问和难题了。

佛陀说,阿难陀,你这样说是由你的信念所致,但‘如来’知道的却是直接所见,‘如来’知道这里的所有比丘都对三宝具足信心,这些比丘最低道果的,都已证得了‘入流’之果。

佛陀又默默望了僧众一遍,然后说道, 比丘们,细听‘如来’现在要说的话。一切法无常。如果有生,必然有死。你们要精进修行,以证得解脱! 佛陀合上了双目,他已说了最后的遗言。大地震荡,娑罗花如雨般从天降下。每个人都感到身心颤动,他们知道佛陀已进入了涅磐。

在一些比丘哭号之际,另一些默然静坐,观察着呼吸和静思佛陀的教诲,阿那律尊者对他们说,兄弟们,不要如此痛哭!佛陀世尊的教导,是有生必有死,有起必有灭,有聚必有散,如果你们真正了解佛陀所教的便应该停止骚乱。请你们都正坐起来细观呼吸,我们要保持安静。尊者带领比丘们诵经,这些内容关于无常、空性、无执和解脱的经文都是他们已能背诵的。不到多久,气氛便回复了肃穆庄严。一批火炬熄灭,另一批又被点点燃起来,一直至天亮。

缚悉底尊者站在尼连禅河的河畔,细看着流水,对岸的牧童正准备牵水牛从浅水处过河,每个牧童都携着一把镰刀和一个篮子,就像四十五年前的缚悉底一样。他知道这些水牛放草时,小童便会割下姑尸草,把他们的篮子盛得满满的。佛陀曾在这条河里沐浴,那棵菩提树,比从前更壮更绿。缚悉底尊者就在这棵可爱的大树下过了一夜。这个森林已不再像昔日那般幽静,这棵菩提树已成为了人们朝圣的焦点,而森林里大部分的丛野荆棘也都被清除了。

在佛陀临近入灭的时候,缚悉底还记得阿难陀尊者问佛陀要往哪里去,佛陀只简单的回答,我要往北走。缚悉底觉得自己明白他的意思,一生以来佛陀从没有想着目的地而行,他只是专注地投入每一步,享受着目下的一刻,就正如一头象王,知道自己时限已至而返回故土,佛陀也在他最后的日子里向北而行。

同样被对故乡的一份情怀所驱使,缚悉底尊者也在前一夜回到了尼连禅河的沿岸来,这里曾是他的家园,他仍然觉得自己就是那十一岁大的牧童,替别人看顾水牛以能养活弟妹。他回想起第一次见到年轻的僧人悉达多在林中漫步行禅,他又回忆起村童曾与悉达多在菩提树下多次聚餐,这些过去的影像,都重新活现。当这群牧童从对岸过来时,他会给他们自我介绍,他们每一个男童都是缚悉底,就如他很久以前被赐予一个机会踏足平和、喜悦与解脱之道,他现在也会给这些小童指示这条道路。

缚悉底抬头,看见白云在蓝天里飘浮而过,太阳高挂,河畔的绿草在晨光中闪烁着。佛陀的足迹遍布,而现在专注踏着的每一步,缚悉底都很清楚自己是重复着佛陀的足迹。佛陀之道,就在他的脚下。佛陀曾见过的白云仍在天空里,每踏安详的一步,都会令佛陀的故道与白云得到重生。佛陀走过的道路,就在他的双脚底下。佛陀已经过去了,但缚悉底尊者仍可以到处见到他的存在。整个恒河流域,都种满了菩提树的种子,它们已生出根来,长成茁壮的树了。四十五年前,没有人听说过觉醒之道,现在,到处都可见到穿着僧袍的僧尼,法舍也都四处林立。

佛陀就像一棵巨大菩提树的种子,种子已破开来,让坚强的根抓牢泥土。也许当人们看到大树时,他们都再见不到种子,但种子仍在那里。它没有灭亡,它已变成了大树,佛陀曾教过,没有一物是会从存在而进入不存在的。佛陀改变了形相,但他仍然存在。每个去深入看清楚的人,都会见到佛陀在僧团里。他们都会在勤奋、慈爱和有智慧的年轻比丘中,见到佛陀的存在。缚悉底尊者明白他自己有责任去滋长佛陀的法身,法身就是教理和僧团,只要“法”与“僧”持续巩固,“佛”便会继续存在。

望着牧童从对岸过河到这里来,缚悉底尊者笑了,如果他不继承佛陀的任务,给小童带来平等、喜悦与平和,又有谁会这样做?佛陀已发起了这种工作,他的弟子理应继续这样去做。佛陀所撒播的菩提种子,将会继续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萌芽。缚悉底尊者自觉佛陀在他的心田里播了万粒宝贵的种子,他会悉心把这些种子照顾,让它们长成坚稳强壮的菩提树。人人都说佛陀死了,但缚悉底却比以前更能感到佛陀的存在,佛陀存在于缚悉底的身与心。缚悉底到处望去,都见到佛陀——那菩提树、尼连禅河、绿草、白云和每一片树叶。这些牧童本身就是佛陀,缚悉底尊者对他们有种特别亲切的感觉,他很快将会与他们搭讪,也许他们也可以延续佛陀的家业。缚悉底了解到,要继承佛陀的家业,要必先像佛陀一样细心观察万事万物,专注地踏着平和的步伐,以及时常带着悲慈的笑容。

佛陀是本源,缚悉底尊者和这些年轻的牧童,就是源头分支出来的河流。这些河流所到之处,佛陀都会在那里。


佛陀扮演者是谁呢?

佛陀扮演者是希曼苏索尼。《佛陀》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jroeK1ORfiQKhwXhjaTdw?pwd=x753 提取码:x753 《佛陀》为B.K.Modi莫迪拍演的一部佛教神话电视剧,主演Himanshu Soni,讲述了世尊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从小时候出生即为太子到后来独自悟道成佛,直到进入大涅槃的一生。他从小就心怀众生,慈悲广大,童年期就展现出非同一般的能力,若有所思人生奥秘。再到青年期的聪慧优秀,对生死疾苦等的思考,以及放弃婚姻和奢华,决然出家,访求道法,修持苦行六年,到重新认识苦行并放弃,再到发愿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经降伏心魔后悟道成佛。后又教化众生,最后到大般涅槃。

《佛陀》的扮演者是谁?

《佛陀》扮演者是Himanshu Soni(希曼苏·索尼),刚刚三十而立的悉曼苏·索利,作为印度新生代演员,因出演佛陀为众人所熟知。Himanshu作为为主要演员试演《佛陀》系列中的“佛陀”,并最终从其他300个试镜中脱颖而出。悉曼苏·索利扮演《佛陀》经历:索利第一次出现在荧幕上,是叫《星爷zindagi海高尔杉和parvarish》的电视剧,但反响不大,没激起水花。直到《佛陀》演员试镜公告出现,索利抓住了这个机会,当时有将近300多个演员,索利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他从300个试镜中脱颖而出。为了能演好佛陀,索利阅读了大量的佛陀书籍,他还曾专门花6-8个月时间研究佛陀的一生,以及教义著作,他认为只有在佛陀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体悟基础上,才能发挥出超出水准的演技。

上一篇:行尸走肉第七季第一集

下一篇:英伦对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