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数学

时间:2024-08-11 18:15:35编辑:花茶君

少儿数学游戏的作用

摘要:少儿通过游戏,获得粗浅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促进少儿智力发展,培养少儿感知觉、思维想象、记忆和操作能力。游戏是少儿教育独具特色的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易造成少儿学习上的困难。如果把少儿喜闻乐见的游戏,依托在数学教育数学之中,让少儿在玩中学,寓教于乐,提高了少儿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味地学习,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少儿数学游戏的作用
游戏是少儿时期的主要活动,是数学教育的有力手段。少儿通过游戏,获得粗浅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各种游戏促进少儿智力发展,培养少儿感知觉、思维想象、记忆和操作能力。少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对于少儿,正如学龄前习对于青少年,工作和劳动对于成年人一样重要。游戏又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它能给儿童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因此,游戏是少儿教育独具特色的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易造成少儿学习上的困难,如果教学方法不当,更会使少儿对数学感到枯燥和乏味。然而,如果把少儿喜闻乐见的游戏,依托在数学教育数学之中,让少儿在玩中学,寓教于乐,提高了少儿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味地学习,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少儿数学游戏有哪几种
1、情节性的数学游戏。这类游戏是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操作性的数学游戏。这类游戏是少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照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
3、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这类游戏主要强调通过不同的感官进行数学学习,发展少儿对数、形的感知能力。
4、口头数学游戏。这是不用直观教具,只用口头语言进行的游戏。这种游戏对发展少儿数的抽象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的作用较为突出。
5、竞赛性的数学游戏。这种游戏主要是增加竞赛性质于数学游戏之中,以增强掌握知识的巩固程度和发展思维的敏捷性。
6、数学智力游戏。这是一种以发展智力为主要任务的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的游戏。数学智力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儿童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数学游戏有什么特点?

1、幼儿数学教学活动具有情境性、操作性和游戏性的特点。
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需要依据教育目标,幼儿的发展状况及幼儿的兴趣、需要,制定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说,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考虑并制定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种教学计划带有预成性的特点。
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有可能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或更改教学计划中的某一环节,但就整个计划来说,一般是不会作大的变动的。
2、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是其学习的内在动力。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中能做的只是与他兴趣相符的事情。数学教学活动的计划是教师依据教育目标事先预设和规定的,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往往会对幼儿的兴趣、需要有所忽略或注意不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要能将预定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幼儿自己的需求,以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积极进行学习,在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身心获得更好的发展。幼儿数学教学活动具有的情境性、操作性和游戏化的特点,能较好地将教育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幼儿自己的需求,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策略。


幼儿数学启蒙方法 幼儿数学启蒙方法介绍

1、游戏场景学数学

游戏场景学数学是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最合适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

因为游戏能对小朋友的规则意识、执行能力和策略意识进行综合锻炼。

游戏都有规则,小朋友要听懂规则、服从规则,同时又要达到目的;当规则变化的时候,他们也要跟着变化自己的策略。

这个过程,不是记住知识点就够的,它其实锻炼了小朋友对知识灵活应用的综合能力。

2,通过绘本进行数学思维启蒙

没有孩子不喜欢故事的,这种启蒙方法使得原本枯燥的数理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在听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吸收知识。

绘本整个看下来,一点都不枯燥!听着像天书一样的数学知识,在绘本都能找到现实生活中的依据。

以场景式代入的方式让孩子先融入到故事中,再从故事里发掘数学问题,进行解剖和分析。

数学学习最主要的是要体会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毕竟知识是固定的,而背后的思维方法才是最具价值的。

3,看动画片进行思维启蒙

儿童动画系列,片中小人物热爱数学,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障碍,将图案、数字和形状的知识融入动画,内容充满互动,帮助幼儿用数学方法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孩子能掌握对数字的认识、数学的技巧,同时发展孩子的思考性。


孩子的数学启蒙方法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在学龄前的数学启蒙,就是“数数”和“加减法”,孩子数数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急着想教给孩子“加减乘除”。其实学龄前并不需要学习“理论”方面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基础的数学概念。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话、游戏、实物演示、读绘本和故事的方法,把基础的数学概念灌输给孩子,孩子理解得越扎实深入,以后上学就能越容易学好数学,轻松进阶。






下面整理了一些数学启蒙的概念,供各位家长学习、参考。但不要给孩子和自己太大的压力,学习进度和程度要因人而异,而且这些数学概念孩子上学以后也有科学的学习安排,不要把它当成“学龄前的必学清单”。






1~2岁










1、1~10的正数与倒数


从孩子婴儿期起,家长就可以开始“磨耳朵”了,一边逗孩子玩,一边开始“唱数”。类似传统的童谣——“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就是很好的数学启蒙。


等孩子会说话了,引导孩子清晰地说出1~10的数字,孩子的数学启蒙就正式开始了。等孩子熟悉了正数,就可以开始熟悉10~1的倒数了。






2、认识1~10的数字


孩子可以清晰地说出1~10以后,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把“音”和“形”对应上,通过图书、积木等认识数字,孩子看到数字,可以说出正确的读音。






3、1~10的数字排列


等孩子可以认出每一个数字以后,家长可以试着让孩子把数字排列出来,可以通过积木、数字磁力贴等,让孩子爱上数字游戏。






4、1~10的实物对应


把数学的抽象实物化,具体应用到生活中:让孩子可以简单的数出物体的个数,比如:一个苹果,两块饼干,三本书。






5、基本二维形状


孩子在1岁多就可以开始学习认识基础的二维形状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心形等等。平时生活中的生活物品、玩具,都可以用来做“教具”帮助孩子构建基本的几何思维。






6、 大与小的概念


生物的趋利性是可以帮助孩子选择到“更大的蛋糕”,但理解“大与小”的概念不是天生的,家长在生活和游戏中多向孩子提问:哪个大?哪个小?西瓜大,苹果小等,随着月龄的增长,再告诉给孩子“更大,更小”的概念。


2~3岁










1、“比较”的概念


孩子到2~3岁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理解一些比较的概念,比如对比的:轻与重、高与矮、长与短。在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对不同种类的两个物品,以及相同种类的两个物品进行比较。






2、数量多少的概念


让孩子辨识“谁的碗里米饭更多?”、“哪个盘子里的苹果多?”通过生活中这种数量的认知练习,孩子会逐渐理解数字本身的大小,比如5和10哪个数字更大。






3、1~20的认知


如果孩子已经熟悉了1~10的正、倒数,错乱排列,可以把数字逐渐增加范围到1~20。






4、配对的概念


“配对”是孩子都很喜欢的游戏,把两个一样的或者相配的物体是“一对”。比如让孩子把同一双的袜子配对、同样的筷子配对等。


3~4岁










1、1~30的认知


随着孩子月龄的增长,可以把数字的识记、排列、正倒数的范围增加至1~30。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这个概念可以基于孩子的“配对”游戏之上,告诉孩子所有物品能够配对成双的,就是偶数;配对以后多出一个,就是奇数。依然可以利用筷子、袜子、手套等物品来帮助孩子理解这个概念。






3、观察规律


3~4岁的孩子开始发现一些“规律”了,比如交通信号灯的变化:绿色、黄色、红色、绿色、黄色、红色......让孩子观察和预测,下一个灯是什么颜色的,来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






4、时间顺序


“先换睡衣、再刷牙、最后上床睡觉”,通过生活规律即可帮助孩子理解事件的发生顺序,有“开始、然后、最后”的顺序概念。






5、“一半”的概念


“一个苹果,妈妈和宝宝一人一半。”


“一杯水倒掉半杯,留一半。”


生活中“一半”的概念很容易呈现,提高一些难度的话,可以考验孩子:比如,4个苹果,给爸爸一半,给宝宝一半,每个人有几个苹果?


4~6岁










1、“倍数”的概念


这个概念对孩子来说有些难度,可以让孩子先试着理解2倍的概念,“增加了同样的数量”就是2倍,可以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来帮助孩子理解。






2、隔数字数数


当宝宝将1~30都数得很溜了,可以让孩子试着隔数字数数:比如2、4、6、8、10。用数字积木和数字冰箱贴来玩也很方便,趣味性高孩子也乐于参加。






3、分组


给孩子一堆物品,让他根据特定属性来分类:比如根据物品的形状、颜色等属性分类。以此再引发“成套”的概念,比如一套餐具,一套图书等。






4、三维形状


可以教孩子认识一些三维的物品和特征,比如:球体、圆柱体等,可以利用沙子模型教具。






5、体积和容积


当孩子掌握了长短、大小、高矮之后,就可以判断简单的体积和容积了,比如同样大小的杯子,哪个杯子里面的水更多,以及比较和形容物体的高、宽、薄厚等。






6、时间的概念


学龄前的孩子看表还是有点困难的,可以先从整点时间的认知开始,利用孩子生活最相关的几个整点,比如7点起床、12点吃午饭、18点吃晚饭等等,到了相应的时间,让孩子去看钟表来理解。这对孩子学习时间管理也是有益的。


昂立少儿教育数学课程怎么样

现实生活是学前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源泉数学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来源。对于儿童来说,现实生活更是他们形成数学概念的源泉。现实生活对于儿童形成数学概念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现实生活为儿童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儿童在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所依赖的具体经验越丰富,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越具有概括性。因此,丰富多样的数学经验,能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意义。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和数学有关。例如,儿童都想玩拼图玩具,他们在选择玩具时就会考虑,一共有几个拼图玩具,有多少小朋友想玩,是玩具比人多,还是人比玩具多,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如愿以偿。这是幼儿就会自发的进行多少比较。再如两个儿童在分食品时,他们会自觉地考虑如何平分。这些实际上正是一种隐含的数学学习活动。类似的事情,在儿童的生活中会经常发生。儿童常常在不自觉之中,就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而这些经验又为儿童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广泛的基础。(二)现实生活帮助儿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论数学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如果不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儿童就很难理解。现实生活为儿童提供了通向抽象概念的桥梁。举例来说,有些儿童不能理解加减运算的抽象意义,而实际上他们可能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加减运算解决问题,只不过没有把这种“生活中的数学”和“学校里的数学‘联系起来。如果教师不是”从概念到概念“地教育儿童,而是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借助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就完全能够使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如让儿童在游戏角中做商店买卖的游戏,甚至请家长带儿童到商店去购物,给儿童自己计算钱物的机会,可以使儿童认识到抽象的加减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帮助儿童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建构数学概念数学知识是一种逻辑知识。这种知识不是通过简单的“教”传递给儿童的,而是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主动建构起来的。正如儿童的逻辑思维要通过儿童对自己的动作加以协调、反省和内化而获得一样,数学知识也是来源于儿童自己的活动: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协调自己的动作,同时也努力在头脑中协调它们的关系。这些关系最终建构成儿童头脑中的数学概念。儿童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儿童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儿童在对具体的事物进行抽象的同时,也锻炼了抽象的能力。如果教师过于注重让儿童获得某种结果,而“教”给儿童很多知识,或者希望儿童能“记住”什么数学知识,实际上就剥夺了他们自己主动获得发展的机会。事实上,无论是数学知识,还是思维能力,都不可能通过单方面的“教”得到发展,而必须依赖儿童自己的活动,也就是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获得。儿童的活动过程就是和环境之间的主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既包括和物(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和人(教师、同伴等)的相互作用;既包括外在的摆弄、操作学习资料的过程,也包括内在的思考和反思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儿童不断吸收、同化新的经验,同时不断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过程。教师“教”的作用,其实并不是在于给儿童一个结果,而在于为他们提供学习的环境:和材料相互作用的环境、和人相互作用的环境。当然,教师自己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也可以和儿童交往,但必须是在儿童的水平上和他们进行平等的相互作用。也只有在这样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儿童才能获得主动的发展。教学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强调让儿童自己建构数学概念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教学的作用。学前教学对于儿童数学概念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上一篇:电脑备忘录软件

下一篇:手机移动电源什么牌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