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为什么辅佐勾践灭吴,范蠡为什么离开勾践?
在群雄逐鹿、人才辈出的春秋争霸时代,范蠡无疑是高手云集、群英荟萃的人才大军中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放下他文武兼备、大德大勇不说,单凭他对勾践认识的透彻程度,以及他退隐保身的先见之明,就足令世人惊叹咋舌。但令人费解的是:既然范蠡明知勾践是个“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的不义之人,为何当初还要受苦受辱,助其灭吴? 一、范蠡需要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据《越绝书》等史书记载,范蠡出生在楚国,从小就时而糊涂时而清醒,“然独有圣贤之明”。 人们都认为他患有神经病,但当时身为楚国县令的文种却慧眼识英才,派手下去请,结果手下人回来说范蠡得了疯病。文种笑着说:“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此固非二三子之所知也。”于是亲自驾车去请,但范蠡却避而不见(一说躲进墙洞里学狗叫)。 突然有一天,范蠡告诉兄嫂:“今日有客,愿假衣冠。”果然文种再次来访,两人促膝长谈,“终日而语”。他们认为“东南(吴、越之地)有霸兆,不如往仕”,于是在公元前511年一同来到了越国,受到了越王允常(勾践之父)的赏识,成为越王身边的重要谋臣。奇怪的是,自从范蠡在越国找到了施展毕生才华的政治军事舞台之后,他所谓的“神经病”竟不治而愈。 由此可见,范蠡不合时俗的反常表现,只是因为当时的楚国政治黑暗,以致空有文才而不被任用,满腹经纶却无从施展。因此,学富五车的范蠡迫切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迫切需要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二、范蠡需要一个证实才德的机会。 据《国语?越语上》记载,范蠡在跟随勾践入吴为奴前对勾践明言:“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可见范蠡对自己的文韬武略极为自负,但现实是勾践在他的辅佐之下一败涂地。如果在此危难时刻一走了之,不仅自己的军事才能无从体现,其人格也将被贬得一文不值。 何况在范蠡和文种刚到越国毛遂自荐时,大夫石买就讥讽他们:“炫女不贞,炫士不信。客历诸侯,渡河津,无因自致,殆非真贤。”在石买看来,他们都是只会说大话的不忠之人,是周游列国都没将自己推销出去的无能之辈,全面否定了他们的人品和才能。这些话曾经深深刺伤了范蠡的自尊,导致他负气出走,幸得越王允常派人将他追回。 如果范蠡在勾践兵败落难时刻离他而去,岂不将石买的污蔑之语一一证实?因此范蠡不但没走,反而再次申明自己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文种有不凡的治国才能,而且甘冒生命危险,跟随勾践入吴受苦受辱,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和高洁的品格。他不仅要以此证实自己的忠诚守信,而且要用灭吴的行动来证实自己的军事才能。唯有如此,他才能心无惭意、脸无愧色地离开。 三、范蠡没有其他更好的去处。 据《史记》、《越绝书》等史书记载,范蠡小时候,楚国国君是弑王自立、荒淫残暴的楚灵王。他酷爱细腰美女,建章华之台,穷奢极欲,最终失去民心,被其弟弃疾(楚平王)推翻,落个儿子被屠杀、自己被饿死的下场。但继位的楚初王软弱胆小,被弃疾设计惊吓而自杀。 于是,“平王(弃疾)以诈弑两王而自立”。楚平王是个“亲小臣而疏骨肉”的荒淫暴君,他宠幸奸臣费无极,暗地迎娶太子的未婚妻孟嬴(秦景公之女),又因担心太子心怀怨恨而追杀太子,并杀害太子太傅伍奢父子。面对这样一个小人当道、乌烟瘴气的楚国政坛,范蠡无门路也不愿意报效楚国。 后来他和文种“俱见霸兆出于东南”,认定将来的霸主不是吴国就是越国,便欲去吴国,然途中得知吴国文有伍子胥,武有孙武,于是来到了越国。不想又遭到大夫石买的讥讽和挑拨,范蠡负气出走,幸得越王允常(勾践之父)听从文种的忠言,派人将他追回,并从此重用范蠡、文种而疏远石买。勾践当政后,石买滥杀无辜,丧失军心,于是“王杀买”。 而且勾践说“石买知往(过去)而不知来(将来),其使寡人弃贤”,“后遂师二人”。甚至对范蠡说“不谷(古代王侯自谦称呼)之国家,蠡之国家也”。可见,允常、勾践父子不仅有识人、用人之明,而且对范蠡、文种礼遇有加。因此如果范蠡离开越国,认定将来霸主非吴则越的他只有去吴国,这样不仅很难受到重用,而且还不得不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越王父子为敌。这显然不是上策。 四、范蠡也有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文人情结。 范蠡铁心不离越国,不仅是为了洗雪勾践的耻辱,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据《越绝书》记载,范蠡出生于贫困之家,“自谓衰贱,未尝世禄,故自菲薄”。可见他从小就因为出身卑微而自轻自贱,故而他比一般人更有从政为官的强烈愿望。实际上,凡是像范蠡这样才华横溢的旷世奇才,都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希望能够青史留名。 范蠡确实没有因助越灭吴而享受到荣华富贵,但他却因此名扬天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范蠡逃到齐国后,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摇身一变,成了富翁。齐人听说他的贤名后,就请他担任国相,于是范蠡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政坛之上。但过了一段时间,范蠡再次意识到了危险,于是交还相印,散尽家资,移居陶地。从范蠡担任齐相来看,他的内心仍然存有参政的愿望,这是中国大多数智能之士共同的价值取向。但范蠡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清楚认识到政治的险恶,因此再次急流勇退,挂印辞职。 五、勾践的不义之心没有充分暴露。 范蠡在给文种的信中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似乎他从相貌上就已看出此人绝非善类。实则不然,如果那样,早在勾践继位时他就逃之夭夭了。他之所以能对勾践的为人了如指掌,完全是基于四十余年的朝夕相处。在此期间,勾践不但将范蠡、文种视为王师,极为敬重,甚至对百姓都关怀备至。据《国语?越语上》记载,勾践刚刚即位的第三年就惨遭夫椒之败。战后勾践立即向国人致歉认错,自责不该和大国结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然后埋葬战死的人,照顾受伤的人,教养活着的人,慰问有不幸的人,祝贺有喜事的人。如果谁家孩子死了,“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对各地来投奔的士人,一定在庙堂里以礼接待……因此,越国百姓都说:“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试想:勾践对普通士人和普通百姓都如此礼遇,对他视为王师的范蠡、文种岂非更加小心谨慎?可见勾践在灭吴称霸前的数十年中,为了报仇雪耻,确实把自己包装得相当成功,而在他没有暴露真面目之前,范蠡当然不会“另谋高就”。
勾践为啥没有杀了当初帮助自己的范蠡?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年终报仇,成了历史上忍辱负重的典范,但他的为人却真的不怎么样,功成后却杀了当初的功臣,文种就在其中,唯一逃脱的就是范蠡了,那么为什么勾践会想要杀死范蠡,范蠡到底为何能逃脱勾践的屠刀?第一、范蠡的功劳太大,对勾践的地位有威胁。范蠡虽然是底层出身,但学识渊博,初期与文种相识,二人关系极好。他两选定勾践后,就为越国的崛起而奋斗。在勾践身边出谋划策,尽管勾践自己作死,成了吴国的阶下囚。但范蠡并没有抛弃他,而是暗中谋划,保全勾践的性命。历史上有名的美人计就是出自他之手。范蠡为了能找到奇女子西施,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边得到西施,然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说服了西施心甘情愿服侍吴王。最终里应外合拿下了吴国,这里面范蠡功不可没。而反观勾践,就是忍辱负重三年,其他的都是范蠡和文种在操心,所以范蠡的功劳确实很大。第二、勾践在灭吴后暴露了他的性格,范蠡看透了他。文种之死完全是因为功劳太大,盖过了勾践的光芒。但范蠡早就意识到勾践虽为雄主,但并不是一个能容人的人,于是在帮助勾践复国后,他选择急流勇退,早早地安排好了退路。传说中范蠡隐退时带着西施泛舟西湖,从此消失在世人眼中。范蠡之所以能逃脱勾践毒手,和他本人的性格有关,他不是那种一心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于是在帮助勾践灭吴后就选择了隐退。就这样无论是在哪个层面都让勾践无话可说,超前的眼光使得他老早就安排好了退路。范蠡同时也很能认人,早早地认清勾践的为人,避过这一次的灾难。
范蠡帮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之后结局如何?
据记载:勾践为锻炼士兵,指着一艘燃着的木船说:“吴国珍宝,尽在于此”,并使士兵进攻。结果,毫无疑问,这些士兵基本烧死。而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演练而已。勾践为了一雪前耻,发愤图强,这无可非议。可是,凭什么为了一个人的耻辱就让别人去送死!这些所谓的雄主,自私自利,完全不把别人当人。真搞不懂咋就那么多的白痴去颂扬!有一日自己成了别人玩弄的棋子,恐怕,有自己哭的。勾践灭吴之后,杀掉了文种。真是:与死狗烹,鸟尽弓藏。轶事典故:越王勾践以超常的意志忍受了常人所无法忍耐的屈辱,创造了着名典故“卧薪尝胆”。天不负有志者,越王勾践终于在二十四年(前473年)攻灭了吴国,将昔日侮辱自己的吴王夫差逼得自尽。此后,越国又会盟诸侯,奠定了东南霸主的地位。《荀子•王霸》中将他列为“春秋五霸”的最后一位,后世也都把他当作一位意志强大的英雄。在勾践发展壮大,逐渐扭转局势的过程中,范蠡、文种二人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出谋划策、帮助勾践治理国家,立下了不世之功,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但是,功成名就后的范蠡选择远走他方,并写信告诫文种说,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建议文种也尽快离开。文种对范蠡的建议不以为然,后来果然被勾践赐死。
越王勾践灭吴,刚打败吴国,范蠡就离开越国,这就是他的智慧
(接上文)第二年春,吴王北上,在搞诸侯之间的黄池会盟,于是吴国的主力部队,都要跟随夫差北上保护他,留守的只是老弱残兵以及太子。这次勾践又询问范蠡可以进攻吴国吗?范蠡说可以!勾践把所有的家底都派出,总兵力不到6万,但是因为吴国的主力不在国内,很快勾践就把吴国的留守部队打败了。吴王出差在外,而且是重要的会盟,接到这样的消息真是晴天霹雳,但是他死要面子,对外消息封锁,然后求越国谈判,这下搞得没有心思会盟了!
在虽然吴国没有被越国马上灭掉,但是吴国因为之前得罪太多家了,齐国,晋国纷纷攻打吴国,把吴国搞得疲惫不堪,这时越国又再次伐吴,吴国终于顶不住了,这次勾践把夫差围在了姑苏山,总算是天道轮回,上次他把勾践困在会稽山,这次1:1平!
这时的吴王已经是落魄的凤凰不如鸡,把自己搞得走投无路,于是就派公孙雄光着身子,一跪一拜的向越王求和:大概意思就是我承认我的错误,我不该打你的,不该欺负你的,看在当年我不杀你的份上,你也饶了我这会,你要什么我给什么,我自个给你做牛做马都行”勾践心肠软,想答应他的要求,范蠡不许:你卧薪尝胆这么些年,不就是为了雪会稽山之耻,灭吴国之邦的吗?勾践想想这些年来的苦,于是就狠下了心,不放过夫差,就这样,吴国灭亡,这时的吴王后悔当初没有听伍子胥的,现在死也没有脸见伍子胥了。
勾践灭吴之后,率军北渡淮水与齐、晋等诸侯徐州会盟,并向周天子进贡表示愿意服从周天子统治。周元王看他没有什么野心,也就承认了他的地位。勾践还把原来吴国抢夺别人的国土,还给了原来的各个国家,在这件事情上,勾践算是会做人,于是天下诸侯,皆来道贺!
但是范蠡却离开了越国,因为他知道,勾践虽然利用了他,但是不会放过他,他也深知这个道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还给越王看相了,说越王脖子长,嘴尖像鸟喙,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后来范蠡消失在茫茫江湖,有的说跟西施一起隐居了,有的说隐姓埋名做了大富翁,这就是后话了!
文种下场就被范蠡猜中了,范蠡曾经写信给文种,文种也知道勾践这人不可共享天下,于是就托病辞官,不想再工作了。本来文种还只是想偷偷懒,没有想到有人胡说八道文种要作乱,越王起了疑心,赐文种宝剑自缢,还讽刺的说:“你文种不是教给了我七种讨伐吴国的计策吗?用了三种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种没有试,还在你肚子里,你就为我到先王那里试用一下这些计谋吧。”文种自杀,不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