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简介

时间:2024-08-11 03:02:50编辑:花茶君

京剧简介100字以下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 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京剧,曾称平剧,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 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拓展资料: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 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


京剧简介50字左右

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 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扩展资料: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 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称占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 京剧舞台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现的。 京剧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当中人的本来面貌出现的,而是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在化妆、服装各方面加以若干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 京剧主要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 常见剧目中,有《四郎探母》,杨延辉唱的“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就是老生的“西皮导板”,铁镜公主唱的“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就是青衣的“西皮导板”。 西皮导板用来起头大量的唱段,比较常用。 诸如此类的还有该剧中杨宗保唱的“杨宗保在马上传将令”是小生的西皮导板,《铡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是净行的西皮导板,《打龙袍》中国太唱的“龙驹凤辇进皇城”则是老旦的西皮导板。 闷帘导板与一般导板的唱法基本一致,但是在演员没有上场的情况下先在幕后唱的,如《消遥津》中的刘协(汉献帝)在幕内有一大段唱“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就是闷帘导板,唱完后人物才出场。 但这是二黄导板,不是西皮导板。


京剧介绍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中国影响最大的戏剧。分布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在清代乾隆55年的时候,就有很多的戏台,班子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方式,又吸收了一些地方的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后才形成了京剧。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几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在全国影响都非常的大,有国际之称。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成长也是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也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从2010年开始,京剧就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京剧的资料 京剧简单介绍

1、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象征意义的符号之一,是中国戏曲文化的国粹典范,她特点鲜明,内涵丰富,技艺精湛。无论是五颜六色长、幼、善、恶生动、分明的脸谱,还是那具有时代特色、五彩缤纷的京剧服饰;无论是丰富多彩、悦耳动听的京剧旋律;还是那极具艺术魅力的“四功五法”;无论是绚丽多彩、华灿至极的表演程式,还是那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流派;无论是各有千秋的名家名角,还是那丰富多彩、深刻刻画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所有这些无不渗透着艺术家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辛勤耕耘和深厚功底,无不独具引人入胜的无穷魅力。

2、京剧传承必须按规律操作,唯有口传心授才能使流派发扬光大,流派传承只能够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并辅以反复示范来达到传承的目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能流传下来的并非都能被观众接受,比如她的慢节奏就不被当代年轻人所热衷和喜爱。这正是摆在我们面前京剧振兴与传承的难题。广大观众是所有戏曲振兴与传承的沃土,离开了观众,统统就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过来,所有成功的艺术精品又反哺、愉悦、教育了观众,成为了观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到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改变、不可颠倒的。社会浮躁、人心浮动、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已经成为了戏曲振兴与传承的巨大干扰。为名、为利走穴的演职员,其颠倒的价值观也直接扭曲了观众的欣赏观。


京剧名字的由来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京剧名字的由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京剧被誉为国剧,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簧调吸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与同出一源、来自安徽的皮簧声腔不同,而且更为悦耳动听,遂被称为“京调”,以示区别。民国以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班所唱皮簧为“京戏”。“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后流传至北京。

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代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恐、悲”等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京剧的形成与传播: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后世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文物荟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剧种艺人汇集。北京舞台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徽班到京后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因而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同治六年(1867),京剧传到上海。从而使之成为与北京并立的另一个京剧中心。京剧在进入上海之前,即咸丰十年(1860)之后,随商旅往来及戏班的流动演出,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1919年,梅兰芳率剧团赴日本演出,京剧艺术首次向海外传播,此后,世界各地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

总之,京剧艺术是在我国许多民族古老戏曲艺术创作成果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它所以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是经过几辈人悉心继承,努力创新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图腾。


京剧起源于哪里?

京剧的起源是徽剧。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表现手法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上一篇:召唤狂想

下一篇:今年冬天会很冷吗2020到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