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公司招人会很困难?
很多公司招人困难的原因是这家公司给员工的工资不高,福利待遇也不好,上班时间长,或者公司所在的地址比较偏僻等。公司招工难,求职者找工作难,这是双双存在的问题。有些公司一直招不到人,这其中的原因有以下这些。一、有些公司给员工的工资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有些公司是既想让牛干活又不想让牛吃草,这在市场上怎么行得通呢?员工找工作就是为了获得报酬。员工在找工作的时候也会货比三家。他们也会同时面试多家公司,之后看哪家公司开出的工资比较高,看哪家公司的综合情况比较好,他们会选择入职那家公司。有些公司给的工资很低,这当然招不到人。二、有些公司的上班时间很长。有些公司的上班时间非常长,例如晚上还要加班好几个小时,而且有些加班是义务加班。公司没有给加班费,这样的情况有哪几个员工愿意干呢?三、有些公司的地址很偏远。现在的年轻人找工作的时候,他们也会考虑公司所在的位置。大部分年轻人希望上班的地方是比较繁华的地方,这样下班了以后他们可以出去玩。而有些公司所在的位置比较偏远,所以不少人就不愿意到这样的公司工作。四、有些公司效益不好,会拖欠员工工资等。有些公司自身经营的不怎么样,或者有些老板他们的想法不一样,他们会拖欠员工的工资。公司里面的一些员工,他们的工资被拖了好几个月,,样的情况就会影响着这样公司的口碑。如今网络很发达,公司里面那些不好的地方都会被人看到。求职者看到这家公司不好的地方的时候就不愿意入职这家公司了。你觉得很多公司招人困难的原因还有哪些呢?欢迎您在下方留言说说!
用人单位招人为什么越来越难?
一些地方出现大规模用工短缺现象,部分企业生产线因工人缺乏已处于停工状态。很多企业集体提高薪水,但仍难招到工人,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导致企业“招工难”最直接的原因是一些企业工资低、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高、0待遇差和国家惠农政策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工在城市里用以维持基本生活的费用不断增长,这就加大了他们进城务工的成本,再加上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它吸引农民工在家务农创业或者发展其他的产业。这种种原因直接制约着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积极性。
2. 经济形势趋好,企业扩大生产,是造成当前“招工难”的最直接原因。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各企业订单增多,导致企业用工需求迅速上升,劳动力的供给步伐还没有跟上需求的变化。
3. 员工工作环境差。有的企业工作环境恶劣,劳动保护条件差,甚至危及职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有的只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忽视职工的生命安全,存在多种安全隐患,人身伤亡事故时有发生。
4. 食宿条件差。许多企业食堂环境差,忽略员工的饮食健康,食宿水平低;
5.员工工资福利差。有的企业不能一视同仁,同工不同酬,在工作中对农民工采取歧视态度,客观上打击了农民工积极性的发挥,使企业失去凝聚力和吸引力。
6. 工作的稳定性差。农民工极易受到家庭成员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年节假日的影响,工作不安心。尤其是到农忙时节,为缓解家庭劳力的,农民工普遍出现缺勤、集体请假或不辞而别的现象。
7.工作的流动性大。那些外出打工多年的农民工,已融入城市生活,社会经验丰富,各种网络关系已经建立,积极寻找更适合自己理想的或收入更高的职业,在同一个城市与几个城市之间“跳槽”已成为常事。
8.对收入与员工关系的敏感性强。在收入分配与员工关系等方面,最容易产生误解,若企业正式组织不能过细地做工作,农民工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其结果会削弱企业管理的有效性,极易产生尖锐的对立矛盾,进而发生罢工现象。
9.安全问题突出。在价值观多元化和社会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下,一些年轻农民工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能力和抵制丑陋现象的能力低,极易上当受骗,甚至个别人还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处理婚姻恋爱关系欠妥,工作专心度不够,安全意识淡薄,造成人身伤害,遗憾终生。
10.招工难存在的另一重大原因是企业发展了观念却没变化。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企业仍然想依赖低人力成本优势进行市场竞争,靠加班加点来提高日产量,不引进高新技术设备来提高效率,不想法使企业转型升级。加上对目前用工紧缺认识不足,没有人才储备,招聘途径单一,对用工招聘不提前准备,等到企业急需用工时临时抓现,一时招不到所需工人也在情理之中。
简述从哪些方面入手解决企业“招人难”,大学生“就业难”的怪圈?
解决企业“招人难”,大学生“就业难”的怪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就业难与用工荒是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所造成的结果。一方面,我国产业转型滞后,高端人才需求有限;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学生规模庞大,大学生劳动力供给过剩。这两方面的问题并非单一因素所造成,必须结合国情,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等相关各方共同努力,方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妥善解决以上问题。一、政府应发挥其顶层设计上的作用,充分发挥在就业方面的指导职能。政府应进行及时的政策疏导,目前,加强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是主渠道。要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引导大学生到艰苦的地方就业。各级政府要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毕业生求职职能培训,为在校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二、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其次,大学生要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各地劳动部门应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培育“自我造血”功能,提高求职者的素质。三、企业要改善工厂的工作环境,按照法律法规让员工享有基本的安全保障、福利待遇,进一步提高工人的工资水平。新生代农民工对享受社会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务的要求比较高,因此,要增强对求职者的吸引力,提供好的相关的综合服务,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才是留住员工的长久之计。
为什么每年大学毕业生这么多,企业还是招不到合适的人?
你好,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人才存在“脱实向虚”的状况。一是“尊崇技能”的人文环境欠缺。一线劳动者职业尊严缺失。据统计,我国就业人口达到7.76亿人,技能劳动者就业总量1.65亿人左右,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0%,其中高技能人才4700多万人,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6%左右,占技能劳动者就业总人数的24%左右。另外一项全国性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6%的人认为工人社会地位高,超过61%的人认为工人社会地位低,超过32%的人认为没地位,在后两者中有95%的人是“80后”和“90后”。缺乏职业的认同度,使得大学毕业生选择技术工人的积极性不高。二是薪酬待遇对技能人才的倾斜度不够,出台的激励计划“总在路上难落地”。《劳动报》曾经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仅有3.3%的一线高技能人才对现有工资满意;一线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平均期望工资为9600元,但目前月平均工资仅为6805元(实际到手5614元)。此外,比如上海等地出台的对技能人才职务发明的收益处置,对职务发明者的期权、股权激励等,可望而不可及,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落地实现。三是很多企业制造业“跌跌不休”、社会心态浮躁使技能人才受打击。在发达国家吸取金融危机教训纷纷推出“再工业化”计划之际,比如上海制造业占全市GDP比重持续一路下滑,使工人中“被抛弃”的负能量情绪抬头。有的企业把“产业空心化”误读为成功的经济转型,认为“虚拟经济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出现“脱实向虚”、“避实就虚”的舆论和氛围。有些企业为“降低成本”,变相鼓励粗制滥造,使精益求精工匠的积极性倍受打击。又如来自技工院校一份对5000多名学生家长的招生问卷调查显示,有90%的中学生家长让孩子上职校首选学历而不是看重技能,有80%的中学生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学制造“进工厂”。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500万职校在校生制造业专业人数不足500万人,距我国制造业对青年技能人才需求相差甚远,技能成才还没有成为广大青年对未来职业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