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的内容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文化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传递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爱因斯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学校的:“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 与过去相比,这种情况更加适用于今天。由于经济现代化的作用,作为传统的教育的传递者——家庭,已经削弱。因此,比起以前,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大学教育通过确立教育内容,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对人类文化进行整理。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取向,改变思维方式,实现文化的再生。从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看,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一个基本职能,大学的科研成果的多少也就是标志着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如果把大学为社会培养的创造性人才称为高素质的劳动者,那么,大学的科研成果则是对社会生产力的又一直接贡献,二者共同构成了大学的生产力与生命力的标志。“斯坦福精神” 之所以被世人称道,关键在于她拥有众多的诺贝尔奖及全美科学奖的获得者,拥有把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硅谷效应。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曾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爱因斯坦更直接地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另一方面,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社会理想是社会需要的具体反映,这种需要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并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的。由于在文化积累方面的特殊优势,知识分子,特别是集中在大学校园里的知识分子比其他社会成员更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有了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就能够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 批判精神与社会其他结构相比,大学具有自身的优势。具体表现在:知识聚集的场所。大学是继承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新科技文化的场所,聚集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具有很强的知识容量。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的交汇处。大学生产生新思想,包容新观念,在这里不同的学术观念可以并存,不同的思想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相互影响,具有良好的争鸣传统。追求理想的永恒特性。从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大学开始,就有了自治的传统,并以传播知识和研究学问为最高理想,相对超越于社会现实。大学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为大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否定非科学的内容,破除迷信与保守主义,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可以这样说,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发展史就是科学史重要过程的展开史,是一个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扬弃过程。大学批判精神的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进入技术时代后,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和敏感,结果,人性变成了技术的牺牲品。同时,人性又屈服于技术,把技术崇拜为神。科学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就两个极端而言,出现了两种畸形人,一种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一种是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现实社会改变这种“技术毒害”是无力的,而大学教育者,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却将其作为应有的内容。早在本世纪初,西方一些著名的大学就注意克服这种片面性,探索科技与人文的汇通之路。哈佛的学生在一二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广泛涉及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科学生要学占总课时22%左右的人文课程。我国现行被一再呼吁的人性教育、全人教育、通识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无不是针对技术对人的异化进行批判的结果。批判精神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大学知识群体对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建议。科学决策是政府决策的关键,但是由于决策者自身素质的限制,做到科学决策并不容易,所以要倾听专家意见,请专家参与决策成为决策机制中的一环,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就是因为他们职业所特有的对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客观的批判精神。 社会关怀精神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需要是第一推动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大学已经被越来越深入地卷进社会机器的运转之中。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第三职能,高等教育通过科学研究直接转化为社会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社会关怀精神还表现在大学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参与和建设。除了在生产力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外,大学通过直接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批判、思想道德建设等。知识分子在提炼和批判社会生活的同时,又把各种精神产品投资到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直接的内容。
《大学的精神》
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版本的自己。
(《大学的精神》中信出版社)
第一章:哈佛大学,从绅士到精英
它奉行残酷竞争的彻底精英主义和个人主义,年轻学者们会发现,他们处在“非升即走”、“不发表即死亡”的丛林法则中,必须以卓越的学术成就求得生存。
传统的哈佛曾以发展知识为唯一使命,与现实世界划清界限;而现代的哈佛,则以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阶层的身份,寻求社会回归。
哈佛的灵魂是什么?持续的战斗,确保大学是由思想的权威,而不是权威的思想所统治。这是一场人人有份的持续的战斗。永远不要试图寻求绝对真理,但要一刻不停地向它靠近。
哈佛著名的正义课程末尾,教授所言:这堂课并没有交给你任何新的知识,而是通过将你原本熟知的事情变得陌生,给予你另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
艾略特相信,19岁和20岁的年轻人因该知道他们最喜欢什么,最适合学习什么。即使无所爱,至少也应该有所恶。硬把一个学生推向他没有能力或者没有兴趣的领域去学习是愚蠢的。
无论是作为一个“整全的人”,还是个“负责任的公民”,所需要具备的四种品质或能力: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考的能力、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
(我喜欢萨默斯,在任内它为哈佛筹集了十几亿美元的基金,哈佛基金达到260亿美元,最后因为“女性智力可能不如男性”的不谨慎言论辞职,牵扯众多关系,那天离别时有很多学生上前拥抱他,很动人的场面)
第二章:耶鲁大学,卓越灵魂与领袖的摇篮
美国大概没有哪所大学,能够与耶鲁丰富的文化与艺术生活相媲美了。
在耶鲁,有一种从不公开表述,无法明确指明,却被极为看重的高贵意识,那就是服务社会、贡献国家。
作为20世纪60年代的耶鲁毕业生,孟克文有足够的余地,在他的人生轨迹上应对不期而遇的生活的碰撞,在耶鲁与普林斯顿所受的“自由教育”,让它足以胜任职业的转变和人生轨道的换挡。
也许是对耶鲁有了更多的认识,当我站在那栋建筑之下时,“骷髅会”已不仅仅是个传奇,而成了一种不易被摧毁的容器、刻在石头里被纪念的传统和仪式化的秩序。
第三章:斯坦福大学:硅谷的心脏
创业精神是斯坦福大学最根本的精神气质。
创业:找到需求,然后快速做出原型,不断调整,不断从错误中学习。
雅虎、谷歌、苹果等,都是一两个人,但具备了影响全世界的能力。
如果你问一个问题:你想要影响什么?在加州理工,你得到的答案也许是:我想影响物理、数学或者化学。但在斯坦福,最有野心的回答是:我想要影响人类。
斯坦福技术风险课程主管Tina 西利格女士说:“我所做的,是给学生们问题。我希望他们明白,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机会,问题越大,机会越多,这是创业者最本质的思维方式。”
如何推进一个研究项目: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搜集准确的信息,提出假设,并小心的加以验证。
互联网创业最好的年龄其实就是大学时代,接触的东西很多,却还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你想的越开,创造的东西就越好。
斯坦福“本科不分专业,同学之间随机组合,交友广泛,跨学科交流,且不限制毕业时间,鼓励你干点别的。”人们爱用鸭子形容斯坦福的学生,那平静的水面下,鸭掌在不停的奋力划水。
在斯坦福,想法总能待价而沽,实现它的价值,因为“如果你做出个好东西,大公司不会想着自己也轻而易举地弄一个出来,而是会以高价来购买你的创造。”
硅谷是个“对失败很宽容的地方,风险投资最看重人的能力,觉得你有过失败,就有更好的经验,反而会投钱给你。”
第四章:麻省理工,一个让想象飞翔的地方(*)
“以前我们想到技术,总是在谈人工智能,怎么让机器变得更聪明,让他们像人一样思考,具有深刻的感受力。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方向,未来我们应该做的是,怎样利用技术让人变得更聪明、更强大、更独立。”——莫斯教授
第五章:牛津大学,现代绅士的摇篮
在牛津,时间要缓缓流逝。正如t.r.r托尔金所说,大树之所以是高贵的植物,就因它“生长的缓慢与长成后的精彩,为它笼罩上了一层神圣感。”
学校的园林是英国最美丽的,令我们野蛮的心灵深感钦佩,在那里,你可以永远躺在草地上,并幸福地相信,整个生活就是一座古老的英国大花园,时间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英国的下午。在这里,终其一生不疾不徐地去追问生命的意义和精深的学问,好像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牛津是一座文字化的城市,人们钟情于语言。
英国绅士主宰者牛津,不是以肉体形式,而是作为徘徊不去的此地精神。
在牛津,你学的不仅是知识,而是真正的思考,是对信息的辨别力和鉴赏力。
牛津总有自己的节奏,牛津的氛围也能静得下来,没有那么急功近利,更注重研究成果本身的价值,几年的时间不必考虑发多少篇文章,没有美国那种‘不发就走’的硬性压力。
^ ^ 牛津确实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城市,非常安静,有时候会感到寂寞。但是对做学问的人来说,寂寞是必要的,享受寂寞,这样的人才可以静得下心来,思考东西。
在牛津里做学问,是有一种品位的,就是把一件事情做的非常精致。就像在做一件充满细节的艺术品一样,在缓慢的节奏里,精雕细琢,使得它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特质。它追求的不是突如其来的名气,而是在悠远的时间里愈久弥香。
第六章:剑桥大学,一个完美的读书地方^ - ^
读书求知,这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也许并不依赖于外部环境,不在于你在哪里读大学,而在于这种智识生活的愿望是否能长久地存在于你的内心。
剑桥校训“启蒙之所,智识之源”,一句拉丁语。
申请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的人同时要向某一个学院提出申请,学员可以接受各个专业的学生,形成一种复杂的生态···一个人有许多侧面,但还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们必须在一种“复杂性”中生活,才能认识一个超越大学的世界。
(剑桥三一学院门前的苹果树是从牛顿家乡移植过来的,因为牛顿是在家乡的苹果树下被砸的脑袋,“牛顿的苹果树”)
只要骑上三分钟自行车,就能达到一个图书馆,可以看到全世界任何一本我想看的书---玛丽.比德尔
第七章:海德堡大学,一个思辨之地
海德堡,旅游手册里最具诗意的城市,浪漫主义运动的中心,一个让人把心遗忘于斯的美好所在。
歌德说,海德堡是他把心遗失的地方。
德国大学最注重的是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在德国人的概念里大学生应该是独立自主,把我自己命运的人,他们已经成熟到不需要教师的引导,因为他们能把自己的生活掌握在手中。他们有选择的去听课,聆听不同的看法,事实和建议,为的是自己将来去检验和决定。
海德堡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在一本叫做《什么是教育》的书中提到:“大学应该培养精神贵族,而不是精神附庸。前者会昼夜不停的思考,并为此形销骨立;后者则要求工作与自由时间分开。前者敢冒风险,静听内心的声音,并随着它的引导走自己的路;后者需要别人引导,要别人为他定下学习计划。前者有勇气正视失败,后者则要求在他努力之后就有成功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