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观后感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参加高考似乎是顺理成章;而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却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电影《高考1977》,正反映了这段历史,叙述了特殊岁月里的激情。
《高考1977》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主要讲述一群在东北农场下乡的各地知识青年,在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后,冲破重重阻力参加考试最终改变命运的故事,生动地演绎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乐悲歌。“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伟大得多!”影片中的这句话,是对这场变革最好的注解,也是影片的意义所在。
影片一开始,小根宝的扛包争取回家名额的戏,就已经把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中,而为争取报名的权利,知青不惜绝食抗议;为了按时赶到考场,男女知青们在雪地里拼命追赶火车……这些令观众慨叹不已,并潸然泪下的感人场面,不仅触到了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的深处神经,就是现在的年轻观众,也能从影片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得到触动和启示。
影片的细节部分处理得十分精细。去考试的路上,知青们乘坐的拖拉机抛锚了,男男女女只能在障碍重重的山林里飞奔着赶火车,有人摔倒了,很快被拉起来;有人摔伤了,就一把推开赶来帮忙的人,哭喊着为前行者送上祝福……长达几分钟的奔跑镜头,看得观众眼中都闪着泪花。
影片中更多积极阳光的力量,作为观众也一直被感动着。因为有组织“老迟”,他思想正、党性强、组织性和纪律性高,但更重感情,被年轻人的那种执著的热情所感染;因为有北大荒知青们的热情,他们友好、团结,纯洁的友谊也许是支撑下去的理由;因为还有父女情,为了给女儿送高考的复习资料,父亲从上海赶到黑龙江;因为还有爱情,在那么荒凉的土地上,还看到了不可多得的爱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且那种爱是那么真挚奔放。
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是权威的化身,在北大荒经历了大半辈子艰辛生活的他,其严肃、保守的言行作风已深入骨髓。他随时随地将公章揣在身上,因为“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他是对农场怀有深情的退伍老兵,他爱脚下这片土地,因此千方百计阻止知青回城;同时,他又具有父亲的情怀,最终为知青们打开方便之门。
《高考1977》完成了导演30年来的一个心愿,除了跟共同经历过的人寻找那时的回忆之外,影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一部说教的电影,也不是一部沉重的电影,告诉观众铭记过去的艰辛;其实这是一部积极的电影,让观众在面对压力时,一定不要绝望,要用信心和勇气战胜困难。《中国国门时报》
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
电影《高考1977》叙述的就是那样一个特别时代,那群追寻不歇的人,她们的狂热在如火又更似冰的时期惊涛骇浪中不曾有一刻制冷,时刻等候著给自己的命途作出倾情之搏。“恢复高考比高考考试自身关键得多”,这类机制的再次重归促使一定人还有机会再次获得专业知识来填补那“十年”愚昧的缺憾。高考考试是一代人的梦,一个被夺走了十年的梦、一个不谈出生、“知识就是力量”的梦。电影立在历史时间的相对高度,重现了那一段极其宝贵的历史时间界面,令人遗憾感叹、抹眼拭泪。电影的开头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场景:上海知青在露天电影场的农垦三分场感受到了屏幕在寒冷的夜晚带来的希望:邓小平复出了!虽然停电了,但仍然用自己的热情——“人力发电”点燃了希望之火。正是这种火焰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和中国学者的命运。当然,这也是一个改变中国命运和历史的过程。从亮到黑的舞台,因为这么多人不愿意放弃,从黑到亮。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大笔也为中国未来的社会变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