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限购松绑

时间:2024-08-06 21:45:27编辑:花茶君

楼市宽松政策扩容至苏州、上海,专家称热点城市调控要精准研判

4月以来,几乎每天都有房地产政策放松的消息传来,继南京、苏州这样的强二线城市放松限购、限售之后,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也加入放松调控政策的行列。
业内人士预计,后续热点城市的郊区板块进一步放松调控的空间尚在。为此须将房住不炒和促销费、促稳定结合起来,政策调整要精准研判,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热点城市政策松动,要选择在合适的区域,防止市场出现大起大落。
上海临港新片区人才购房松绑
4月以来,各地房地产政策继续延续一季度宽松的趋势,多个城市发布不同力度的房地产宽松政策。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一线城市的上海也加入松绑的行列。
4月13日,上海优化了早在2019年执行的临港新片区人才住房政策,将原来的购房资格确认函改为人才住房政策认定函,有效期延长了一倍,同时将区域工作时间由“一年以上”缩短至3个月或6个月。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高级分析师束端表示,按照上海临港新片区最新人才住房政策重点支持单位名单,符合3个月条件的重点支持单位共计195家;符合6个月条件的只有29家。这也意味着更多的符合条件的人才具有了购房资格。
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受到疫情影响,今年3月上海临港新城板块新建商品住宅成交433套。而在今年1月、2月新建商品住宅网签量分别为2051套、1651套,均高于历史同期水平。
而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临港新片区计划“十四五”期间新增住房1600万平方米、20万套,其中商品住宅占比60%,约12万套,而同期上海计划新增供应商品住房约40万套,换言之,“十四五”期间临港新建商品住宅供应量将占上海总量的30%左右。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楼市调控是逆风向行事,频繁调整,小步快跑,以实现调控精准精细,一区一策。从目前来看,楼市调控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针对热点城市政策松动,要选择在合适的区域。“临港政策调整比较频繁,2019年临港新片区刚成立时,为了促进新区新城开发,房地产先行,松绑了相关政策。2020年,疫情得到控制后,楼市快速回升,临港政策又有收紧的趋势,现在面临楼市再次松绑。”
“临港是正处于大开发阶段的区域,属于上海外围,供应量大,需求下行,需要实时调整政策。另外临港属于自贸区新片区,重点发展新兴产业,房地产对区域开发、基础配套的支撑力度很重要。上海临港新片区释放更多的人才购房需求符合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将产业、新城开发、区域配套、新市民就业和安居、新兴城镇化等综合考虑在内的结果。”李宇嘉如是说。
4月超10城出台楼市新政
除了上海之外,热点二线城市也在加大调整的步伐。4月11日,苏州开始调整限售政策,二手房限售由5年改为3年;新房转让年限不变,自取得不动产证起3年内不得转让。对此,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苏州受到疫情等影响,楼市低迷,尤其是二手房价格出现下调,新建住宅供应量持续处于高位。
4月12日,南京外地户籍家庭在六合区的购房条件有所放松,可凭证件开具六合区购房证明;在此之前,外地户籍购房人要在南京六合区缴纳一年社保,以及开具工作证明才能开出购房证明。同日,天津印发公积金新政,规定父母可提取住房公积金支持子女购房。
4月14日,安徽省淮北市对春季房展会期间的购房者给予财政奖励,其中购买首套新房给予600元/平方米奖励,最高不超6万元;在购房信贷上明确降首付比例、执行利率优惠政策,以及在房企自愿的基础上提供总房款减免3%-5%优惠。
截至4月14日,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4月,包括衢州、秦皇岛、兰州、大连、苏州、南京、上海、天津、淮北等在内超过10个城市发布了不同力度的房地产宽松政策。
事实上,从今年整体来看,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60个城市发布宽松政策,从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放宽公积金贷款要求,以及放宽落户政策、发放购房补贴,到放宽限购、限贷、限售等“五限”政策……
参与的城市不断在扩容,从三四线城市到以郑州、兰州、青岛、哈尔滨、苏州为代表的二线城市,再到如今的上海一线城市。
业内:热点城市郊区有放松调整空间
“南京、苏州、上海等长三角核心一二线城市调整楼市政策,加强预期管理,以提振楼市信心,后续热点城市郊区板块进一步放松调控的空间尚在。”束端如是说。
“与往年楼市调整博弈期长、楼市调整缓慢相比,本轮市场调整速度快,因为很多大型房企被抑制了融资渠道,叠加销售端按揭放款放缓,下调速度前所未有。”张大伟表示,虽然目前信贷政策持续宽松,放款难已经全面缓解,但是对于热点城市的改善需求信贷政策依然严格,楼市的整体热度上升缓慢,市场依然期待更多的利好政策出台。
相比吸引人才、减免购房契税等宽松政策,信贷政策的宽松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更大。最近几个月贷款政策宽松,按揭贷款额度排队期已经结束,各地房贷利率下调将成为趋势。不过,张大伟表示,市场中的“卖一买一”以及部分二套房真实改善需求有待政策扶持。
李宇嘉认为,从目前来看,热点城市的政策开始纠偏,一方面是应对疫情、经济下行的冲击,另一方面是促进消费释放、促进房地产行业循环,助力实体经济稳增长。
“楼市调控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热点城市政策松动,要选择在合适的区域。”李宇嘉表示,必须要将“房住不炒”和促销费、促稳定结合起来,政策调整要精准研判,稳妥起见要留足空间和弹药,防止市场出现大起大落。


楼市宽松政策扩容至苏州、上海,专家称热点城市调控要精准研判

4月以来,几乎每天都有房地产政策放松的消息传来,继南京、苏州这样的强二线城市放松限购、限售之后,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也加入放松调控政策的行列。
业内人士预计,后续热点城市的郊区板块进一步放松调控的空间尚在。为此须将房住不炒和促销费、促稳定结合起来,政策调整要精准研判,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热点城市政策松动,要选择在合适的区域,防止市场出现大起大落。
上海临港新片区人才购房松绑
4月以来,各地房地产政策继续延续一季度宽松的趋势,多个城市发布不同力度的房地产宽松政策。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一线城市的上海也加入松绑的行列。
4月13日,上海优化了早在2019年执行的临港新片区人才住房政策,将原来的购房资格确认函改为人才住房政策认定函,有效期延长了一倍,同时将区域工作时间由“一年以上”缩短至3个月或6个月。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高级分析师束端表示,按照上海临港新片区最新人才住房政策重点支持单位名单,符合3个月条件的重点支持单位共计195家;符合6个月条件的只有29家。这也意味着更多的符合条件的人才具有了购房资格。
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受到疫情影响,今年3月上海临港新城板块新建商品住宅成交433套。而在今年1月、2月新建商品住宅网签量分别为2051套、1651套,均高于历史同期水平。
而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临港新片区计划“十四五”期间新增住房1600万平方米、20万套,其中商品住宅占比60%,约12万套,而同期上海计划新增供应商品住房约40万套,换言之,“十四五”期间临港新建商品住宅供应量将占上海总量的30%左右。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楼市调控是逆风向行事,频繁调整,小步快跑,以实现调控精准精细,一区一策。从目前来看,楼市调控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针对热点城市政策松动,要选择在合适的区域。“临港政策调整比较频繁,2019年临港新片区刚成立时,为了促进新区新城开发,房地产先行,松绑了相关政策。2020年,疫情得到控制后,楼市快速回升,临港政策又有收紧的趋势,现在面临楼市再次松绑。”
“临港是正处于大开发阶段的区域,属于上海外围,供应量大,需求下行,需要实时调整政策。另外临港属于自贸区新片区,重点发展新兴产业,房地产对区域开发、基础配套的支撑力度很重要。上海临港新片区释放更多的人才购房需求符合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将产业、新城开发、区域配套、新市民就业和安居、新兴城镇化等综合考虑在内的结果。”李宇嘉如是说。
4月超10城出台楼市新政
除了上海之外,热点二线城市也在加大调整的步伐。4月11日,苏州开始调整限售政策,二手房限售由5年改为3年;新房转让年限不变,自取得不动产证起3年内不得转让。对此,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苏州受到疫情等影响,楼市低迷,尤其是二手房价格出现下调,新建住宅供应量持续处于高位。
4月12日,南京外地户籍家庭在六合区的购房条件有所放松,可凭证件开具六合区购房证明;在此之前,外地户籍购房人要在南京六合区缴纳一年社保,以及开具工作证明才能开出购房证明。同日,天津印发公积金新政,规定父母可提取住房公积金支持子女购房。
4月14日,安徽省淮北市对春季房展会期间的购房者给予财政奖励,其中购买首套新房给予600元/平方米奖励,最高不超6万元;在购房信贷上明确降首付比例、执行利率优惠政策,以及在房企自愿的基础上提供总房款减免3%-5%优惠。
截至4月14日,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4月,包括衢州、秦皇岛、兰州、大连、苏州、南京、上海、天津、淮北等在内超过10个城市发布了不同力度的房地产宽松政策。
事实上,从今年整体来看,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60个城市发布宽松政策,从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放宽公积金贷款要求,以及放宽落户政策、发放购房补贴,到放宽限购、限贷、限售等“五限”政策……
参与的城市不断在扩容,从三四线城市到以郑州、兰州、青岛、哈尔滨、苏州为代表的二线城市,再到如今的上海一线城市。
业内:热点城市郊区有放松调整空间
“南京、苏州、上海等长三角核心一二线城市调整楼市政策,加强预期管理,以提振楼市信心,后续热点城市郊区板块进一步放松调控的空间尚在。”束端如是说。
“与往年楼市调整博弈期长、楼市调整缓慢相比,本轮市场调整速度快,因为很多大型房企被抑制了融资渠道,叠加销售端按揭放款放缓,下调速度前所未有。”张大伟表示,虽然目前信贷政策持续宽松,放款难已经全面缓解,但是对于热点城市的改善需求信贷政策依然严格,楼市的整体热度上升缓慢,市场依然期待更多的利好政策出台。
相比吸引人才、减免购房契税等宽松政策,信贷政策的宽松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更大。最近几个月贷款政策宽松,按揭贷款额度排队期已经结束,各地房贷利率下调将成为趋势。不过,张大伟表示,市场中的“卖一买一”以及部分二套房真实改善需求有待政策扶持。
李宇嘉认为,从目前来看,热点城市的政策开始纠偏,一方面是应对疫情、经济下行的冲击,另一方面是促进消费释放、促进房地产行业循环,助力实体经济稳增长。
“楼市调控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热点城市政策松动,要选择在合适的区域。”李宇嘉表示,必须要将“房住不炒”和促销费、促稳定结合起来,政策调整要精准研判,稳妥起见要留足空间和弹药,防止市场出现大起大落。
新京报记者 袁秀丽
编辑 武新 校对 杨许丽


迷雾之下的楼市政策走向:调整信号与“松绑”疑云

久旱逢甘霖。11月11日,沪深两市沉寂多时的房地产板块迎来爆发,招商蛇口、金地集团、泰禾集团等多只股票涨停,港股内房股也纷纷上涨。债券方面,一批此前大幅下跌的房地产债券,涨幅均超过两位数。在此之前,房地产市场面临持续调控,下半年来的信贷收紧,使得市场交易大幅缩水,部分房企遭遇资金链危机,并连带导致股债两市持续下挫。引发此轮资本市场升温的,是近期的一系列利好信息。11月9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举行房企代表座谈会,传递出融资和并购政策松绑的消息;11月10日,沈阳疑似大幅松绑调控政策;而在近期,高盛、贝莱德等外资机构正在大举买入中国房企债券。其中,因未能得到当事各方确认,部分消息显然有“罗生门”之嫌。但对于信心已经跌入谷底的房地产业来说,提振作用仍然明显。事实上,自今年9月24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1年第三季度例会以来,政策微调的预期就开始出现。近一个多月来,除公开表态外,各级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召开3次房企座谈会,密度之高颇为罕见。这些动作释放出的利好消息,都成为房企的信心之源。但事实上,与外界纷扰的解读不同,监管层从未释放出明确的“松绑”信号。因此,现阶段行业能够维持多大程度的乐观,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购房信贷环境筑底改善受信贷政策收紧等因素的影响,今年7月以来,全国商品房销售规模连续三个月同比下滑,到9月,降幅已达到两位数。不仅传统的“金九银十”成色不足,一些房企的资金状况也变得紧张,由于偿债高峰期将至,少数企业已处于违约的边缘。受此影响,热点城市的第二轮集中供地以冷淡收场。与首轮供地的热情洋溢相比,溢价率下跌、流拍率升高是普遍现象,不少地块因报名数量不足而出现“未拍先流”。同期,有机构开始抛售房企债券,并导致一些美元债价格大幅下跌。股票市场同样表现不佳,三季度以来,A股地产板块以阴跌为主,少有上涨行情。这种骤然的下挫,让不少从业者感到措手不及。事情从9月末开始发生变化。9月24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1年第三季度例会,表示“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9月2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会议要求,金融机构要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10月15日,人民银行举行2021年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首次对信贷收紧的现象作出解释,“个别大型房企风险暴露,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偏好明显下降,出现了一致性的收缩行为,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他将这种变化称为金融机构的“短期过激反应”。此外,“部分金融机构对于30家试点房企‘三线四档’融资管理规则也存在一些误解,将要求‘红档’企业有息负债余额不得新增,误解为银行不得新发放开发贷款,企业销售回款偿还贷款后,原本应该合理支持的新开工项目得不到贷款,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企业资金链紧绷。”事实上,随着此轮表态的做出,信贷环境也已有所改善。华东区域某房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部分银行已重新启动开发贷审批流程,一度停滞的按揭贷款也开始发放。贝壳研究院监测重点城市房贷利率数据显示,10月贝壳研究院监测的90城首套房贷利率为5.73%,二套利率为5.99%,均较上月下调1个基点,这是年内上述指标首次环比下降。11月10日,央行罕见地首次发布单月个人住房贷款统计数据。其中,10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4221亿元,今年5月以来同比首次转正。且在近十年的同期对比中,规模仅低于2016年10月。“这也是购房信贷环境筑底改善的表现。”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但实质性的改善尚需时日。未经证实的利好今年10月下旬以来,监管部门甚少就房地产做出公开表态,但其对市场的关切程度并未减弱。自10月15日到11月9日的不到一个月时间,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和国家外汇局、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共召开了3次代表性房企座谈会。从上述会议传递出的信息来看,改善融资政策、恢复市场信心,是与会房企的主要诉求。在最近一次的座谈中,有与会人士提出了松绑“三条红线”政策、上调信贷额度、存量项目(评级时)不降级等建议。这些建议很快被市场解读成利好。但一位参加过某次座谈的房企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类诉求只是与会者的建议,而非最终的结论。他表示,在其参加的一次座谈中,监管部门主要是以了解一线情况和听取各方建议为主,会上并未做出明确承诺,会后也未发布公开消息。因此,政策最终能否按照参会者的意愿作出调整,仍是未知数。“只能说,市场太需要利好了,太需要信心了。”他说。11月10日,另一件似是而非的罗生门事件,再度刺激了市场的情绪。当日有传言称,沈阳将出台包括解除限购、解除限售、放宽契税政策、认贷不认房、提高按揭贷款放款效率、放宽备案价格等在内的6条措施,从而大幅松绑楼市调控。11月11日,一名沈阳楼市的资深从业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有领导参与了政府部门近期的座谈,也听说了类似的政策,但并未看到具体文件。而截至记者发稿时,沈阳市房产局向媒体表示,沈阳仍执行现行限购、限售等政策,未发生改变。在此之前,武汉、义乌、哈尔滨、长春都曾出台过所谓的“救市”政策。相比之下,传言中的沈阳版本刺激力度最大,因此也最受关注。迷雾之下即使一些消息的真实度存疑,市场信心仍然得到了提振。事实上,在各项利好的刺激下,11月以来,房地产股债两市就有恢复的迹象。11月9日,沪深地产股就已出现明显上涨。趁此“东风”,11月5日和11月9日,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斥资约16.23亿港元,先后两次增持世茂集团。11月9日晚间,旭辉控股也发布公告称,以配资的形式募集资金,大股东林氏家族承诺将“全额兜底”。今年9月,一些房企曾通过大股东增持的方式,为市场短暂地注入了信心。相比之下,此次护盘行为发生时,市场的情绪显然更为高涨。近日,高盛投资组合管理团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正在买入中国房企债券。其团队成员称,个别房企风险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传染风险被高估了,市场正在消化这一风险。此外,另一家国际投资机构贝莱德近期也在买入中国房企的股票。“外资抄底”传递出的信号意义,显然要强于“内资护盘”。结合此前传递出的信息,近日股债两市的超预期反应便不难理解。但有分析人士指出,不应对其信号意义做出过度解读,因为政策触底后的小幅调整,并不意味着大范围的松绑行为出现,也不能简单理解成“救市”。相比于外界一厢情愿的理解,监管部门从未释放过明确的松绑信号。且如果对当前烦杂的信息进行筛选的话,确定性和实质性的利好并不多。高层在10月中旬的一次表态中,就曾对房地产市场做出定调,“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个别问题,但风险总体可控,合理的资金需求正在得到满足,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整体态势不会改变。”这也意味着,当前并不存在政策大幅松绑的基础。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认为,现在谈“松绑”还为时过早。应密切关注近两个月的市场变化,在信贷政策已经有所改善的情况下,如果房屋、土地市场有所起色,政策就不需要再做大幅调整。前述房企人士也认为,即便政策有所调整,监管层也更倾向于采用窗口指导的方式进行隐蔽地调整。这种方式更有利于预期管理,因为既无需做出明确的政策发布,市场端又能够感知到执行层面的细微变化。他同时表示,这种调整的幅度不会很大,且仅限于当前的口径范围内。

迷雾之下楼市政策走向:调整信号与“松绑”疑云

久旱逢甘霖。11月11日,沪深两市沉寂多时的房地产板块迎来爆发,招商蛇口、金地集团、泰禾集团等多只股票涨停,港股内房股也纷纷上涨。债券方面,一批此前大幅下跌的房地产债券,涨幅均超过两位数。在此之前,房地产市场面临持续调控,下半年来的信贷收紧,使得市场交易大幅缩水,部分房企遭遇资金链危机,并连带导致股债两市持续下挫。引发此轮资本市场升温的,是近期的一系列利好信息。11月9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举行房企代表座谈会,传递出融资和并购政策松绑的消息;11月10日,沈阳疑似大幅松绑调控政策;而在近期,高盛、贝莱德等外资机构正在大举买入中国房企债券。其中,因未能得到当事各方确认,部分消息显然有“罗生门”之嫌。但对于信心已经跌入谷底的房地产业来说,提振作用仍然明显。事实上,自今年9月24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1年第三季度例会以来,政策微调的预期就开始出现。近一个多月来,除公开表态外,各级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召开3次房企座谈会,密度之高颇为罕见。这些动作释放出的利好消息,都成为房企的信心之源。但事实上,与外界纷扰的解读不同,监管层从未释放出明确的“松绑”信号。因此,现阶段行业能够维持多大程度的乐观,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购房信贷环境筑底改善受信贷政策收紧等因素的影响,今年7月以来,全国商品房销售规模连续三个月同比下滑,到9月,降幅已达到两位数。不仅传统的“金九银十”成色不足,一些房企的资金状况也变得紧张,由于偿债高峰期将至,少数企业已处于违约的边缘。受此影响,热点城市的第二轮集中供地以冷淡收场。与首轮供地的热情洋溢相比,溢价率下跌、流拍率升高是普遍现象,不少地块因报名数量不足而出现“未拍先流”。同期,有机构开始抛售房企债券,并导致一些美元债价格大幅下跌。股票市场同样表现不佳,三季度以来,A股地产板块以阴跌为主,少有上涨行情。这种骤然的下挫,让不少从业者感到措手不及。事情从9月末开始发生变化。9月24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1年第三季度例会,表示“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9月2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会议要求,金融机构要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10月15日,人民银行举行2021年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首次对信贷收紧的现象作出解释,“个别大型房企风险暴露,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偏好明显下降,出现了一致性的收缩行为,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他将这种变化称为金融机构的“短期过激反应”。此外,“部分金融机构对于30家试点房企‘三线四档’融资管理规则也存在一些误解,将要求‘红档’企业有息负债余额不得新增,误解为银行不得新发放开发贷款,企业销售回款偿还贷款后,原本应该合理支持的新开工项目得不到贷款,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企业资金链紧绷。”事实上,随着此轮表态的做出,信贷环境也已有所改善。华东区域某房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部分银行已重新启动开发贷审批流程,一度停滞的按揭贷款也开始发放。贝壳研究院监测重点城市房贷利率数据显示,10月贝壳研究院监测的90城首套房贷利率为5.73%,二套利率为5.99%,均较上月下调1个基点,这是年内上述指标首次环比下降。11月10日,央行罕见地首次发布单月个人住房贷款统计数据。其中,10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4221亿元,今年5月以来同比首次转正。且在近十年的同期对比中,规模仅低于2016年10月。“这也是购房信贷环境筑底改善的表现。”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但实质性的改善尚需时日。未经证实的利好今年10月下旬以来,监管部门甚少就房地产做出公开表态,但其对市场的关切程度并未减弱。自10月15日到11月9日的不到一个月时间,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和国家外汇局、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共召开了3次代表性房企座谈会。从上述会议传递出的信息来看,改善融资政策、恢复市场信心,是与会房企的主要诉求。在最近一次的座谈中,有与会人士提出了松绑“三条红线”政策、上调信贷额度、存量项目(评级时)不降级等建议。这些建议很快被市场解读成利好。但一位参加过某次座谈的房企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类诉求只是与会者的建议,而非最终的结论。他表示,在其参加的一次座谈中,监管部门主要是以了解一线情况和听取各方建议为主,会上并未做出明确承诺,会后也未发布公开消息。因此,政策最终能否按照参会者的意愿作出调整,仍是未知数。“只能说,市场太需要利好了,太需要信心了。”他说。11月10日,另一件似是而非的罗生门事件,再度刺激了市场的情绪。当日有传言称,沈阳将出台包括解除限购、解除限售、放宽契税政策、认贷不认房、提高按揭贷款放款效率、放宽备案价格等在内的6条措施,从而大幅松绑楼市调控。11月11日,一名沈阳楼市的资深从业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有领导参与了政府部门近期的座谈,也听说了类似的政策,但并未看到具体文件。而截至记者发稿时,沈阳市房产局向媒体表示,沈阳仍执行现行限购、限售等政策,未发生改变。在此之前,武汉、义乌、哈尔滨、长春都曾出台过所谓的“救市”政策。相比之下,传言中的沈阳版本刺激力度最大,因此也最受关注。迷雾之下即使一些消息的真实度存疑,市场信心仍然得到了提振。事实上,在各项利好的刺激下,11月以来,房地产股债两市就有恢复的迹象。11月9日,沪深地产股就已出现明显上涨。趁此“东风”,11月5日和11月9日,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斥资约16.23亿港元,先后两次增持世茂集团。11月9日晚间,旭辉控股也发布公告称,以配资的形式募集资金,大股东林氏家族承诺将“全额兜底”。今年9月,一些房企曾通过大股东增持的方式,为市场短暂地注入了信心。相比之下,此次护盘行为发生时,市场的情绪显然更为高涨。近日,高盛投资组合管理团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正在买入中国房企债券。其团队成员称,个别房企风险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传染风险被高估了,市场正在消化这一风险。此外,另一家国际投资机构贝莱德近期也在买入中国房企的股票。“外资抄底”传递出的信号意义,显然要强于“内资护盘”。结合此前传递出的信息,近日股债两市的超预期反应便不难理解。但有分析人士指出,不应对其信号意义做出过度解读,因为政策触底后的小幅调整,并不意味着大范围的松绑行为出现,也不能简单理解成“救市”。相比于外界一厢情愿的理解,监管部门从未释放过明确的松绑信号。且如果对当前烦杂的信息进行筛选的话,确定性和实质性的利好并不多。高层在10月中旬的一次表态中,就曾对房地产市场做出定调,“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个别问题,但风险总体可控,合理的资金需求正在得到满足,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整体态势不会改变。”这也意味着,当前并不存在政策大幅松绑的基础。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认为,现在谈“松绑”还为时过早。应密切关注近两个月的市场变化,在信贷政策已经有所改善的情况下,如果房屋、土地市场有所起色,政策就不需要再做大幅调整。前述房企人士也认为,即便政策有所调整,监管层也更倾向于采用窗口指导的方式进行隐蔽地调整。这种方式更有利于预期管理,因为既无需做出明确的政策发布,市场端又能够感知到执行层面的细微变化。他同时表示,这种调整的幅度不会很大,且仅限于当前的口径范围内。

上一篇:小米随身wifi怎么用

下一篇:神偷任务